《西游記》中最活靈活現、牽動人心的角色,莫過于孫悟空了。可是,孫悟空這個石猴又是怎么從一個妖精變成一個佛的呢?
提起孫悟空,大家都知道他是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之后因為發現了水簾洞而占“洞”為王,稱為美猴王。之后又想要獲得長生不老之術,因而拜師學藝,取得長生不老之術后又大鬧東海龍宮,取得如意金箍棒和一副鎧甲,被龍王敖廣告訴于玉帝,因此做了弼馬溫,因不滿意于此官職,而下凡自封為齊天大圣,后又大鬧天宮,吃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喝了瓊汁玉葉,又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丹藥,獲得金剛不爛之身,卻被抓住用刑,在八卦爐里的巽位獲得火眼金睛。下凡之后,玉帝派十萬天兵來擒拿孫悟空,悟空被如來壓在了五行山之下,遇上唐僧,因而開啟了取經之路,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得真經,成了斗戰勝佛。
這就像一個完整的英雄的旅程一樣。起先,過著平靜的生活,與眾猴嬉戲于花果山。那么問題來了,孫悟空明明過著這么快活的生活,那他為什么要東渡大洋,尋找長生不老之術呢?原因很簡單,他不想死,所以他就開始求學,學的72般變化功夫,坐上了齊天大圣的位置,可一個猴子自然是不能成為那種天兵天將般聽人使喚的角色,他也受不了這些規規矩矩和條條框框。
于是,就發生了沖突,沖突就是他大鬧天宮,為了自己想要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他仍是到了凡間。這時的他,還很狂妄。竟然說出:“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這樣的話。
而解決沖突則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強制性的,如來佛祖用他的神掌把孫悟空壓在五行山之下就是如此。而另外一部分是要自己獲得救贖,就開始了他的取經之路。
在這條路上,孫悟空斬妖降魔,無所不能,但這其中也發生過沖突。就寓意而講,師徒五人(加上白龍馬)西天取經,實則是一人為之。而他們取經的過程就是戰勝自己心魔的過程,反倒不是僅僅戰勝眼見的妖怪。孫悟空代表什么呢?他代表人的一顆心。上天入地,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無所不能,就像是人的一顆心,永遠是上進的,也是不受拘束的。但是,孫悟空這顆心確實是受了拘束。何者?緊箍兒是也。與其說菩薩讓唐僧給孫悟空帶上了緊箍兒以免他不聽話,不如說是拘束這個心以免他造成不必要的禍端的利器。你瞧,師徒五人,孫悟空是心,豬八戒是人的貪欲,沙僧是人的本性,白龍馬則是人的意志力,唐僧則是人的身體。
孫悟空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而去西天取經的路也是十萬八千里。可知啊,其實善惡只是一念之差。
去西天取經的路上,其實每一個妖怪都有他們各自的含義。就像火焰山那一段,其實那漫天的大火就是孫悟空大鬧天宮時自己使得這里出現的這種情況,最終卻要孫悟空自己來承受。
而真假悟空那一節又有深意。試想,人的樣子、聲音等五官可以被他人學去,使人無法分辨,但是,一個人的心智確是不會變的,也是很難學到的。但是,也可以把這想做一個人的內心,他是互相爭斗的,是“多心”的,然而,想要求得真經,就必須是一心一意的,因此要除掉另外一心。
最終,悟空成了佛,也是解決了沖突恢復了平靜。他懂得無論干什么事情,只要約束自己的內心,就很容易成功。
因此,心在人做事的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這也很好的解釋了為什么孫悟空在西天取經之路上起了這樣大的一個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