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到年底,總有一些和閱讀相關的消息讓人沉默、嘆息。
10月30日,我之前供職的晨報周刊終于正式對內告知曾經在此工作的所有采編人員,雜志將于12月出版最后一期后停刊。
▲晨報周刊休刊公告(節選)
11月30日,一位朋友又向我轉發了美食雜志「悅食」明年停刊的消息。雙十一前夕我才決定訂閱他們2018年的6期雜志(注:除了前3期,迄今為止所有悅食雜志都被我買齊),昨天這筆退款剛剛到賬,扣除開發票產生的稅金,不過50多元。
▲悅食雜志休刊公告
2
閱讀很奢侈,出版機構的生存環境卻越來越艱難。
說奢侈,一方面是明顯感到如今書的價格越來越貴,另一方面則是圖書館以外的公共場所,書報刊越來越少地被人拿起翻閱,偶爾看到一兩個,感覺大多也心不在焉。
而書價的昂貴,也沒有讓原本承擔圖書銷售職能的書店受惠。國慶小長假后沒多久,長沙本地一家原本看似勢頭較好的獨立書店「阿難書店」突然宣布轉讓清算。創始人通過微信公眾號發文表示,轉讓書店好比饑荒年變賣子女,不是為了自己活,而是為了子女能活下去。
▲阿難書店轉讓公告
我對阿難書店的關注,起初源自老東家晨報周刊的探訪。根據我同事了解到的信息,阿難書店是一家提倡會員制并針對會員提供私密閱讀空間的獨立書店,運營團隊會十分貼心地定期發布主題閱讀書單,提供思想交流的空間和場所。
作為一名書店愛好者,我后來專程去其中一家店看過,發現了一些可能關乎書店發展前景的問題,比如較為偏僻的選址、擺放書目偏少、公共閱讀空間有限等。我也在微信上與一位想投資開書店的朋友交換了意見,認為環境還不錯,但是位置一般,而且長沙文化市場規模有限,這種做法固然討好讀者,卻未必能借市場之力養活自己。
有些故事的結局從一開始幾乎就已經注定,只不過來得比想象中快了一些。
3
書店不景氣,大家不愿意買書是直接原因。決定買書的動機有很多種,價格肯定是其中之一。書賣得貴了沒關系,先找一家書店逛逛,發現感興趣的書立刻上網比價,這種購書方式日益常見。
電商渠道的頻繁降價、專題促銷等營銷行為,被認為是出版商敢給圖書定高價的重要因素。書店賣書優惠幅度有限,除非要得急,否則看上眼的書一多,網上訂購價格優勢太明顯。
今年因為種種原因走了好幾個城市,每到一處,我都要找到一家書店,看看有沒有感興趣的書。北京的三聯,廣州的方所,依然能夠讓人感受到書店擁有的獨特氛圍,沉浸其中很難不被感染。
▲攝于廣州方所書店
這或許是實體書店對抗網絡購書的唯一優勢,只不過在市場競爭面前,一切都很容易變得蒼白。雖然我喜歡這種感覺,但畢竟出門在外,只能買一些方便帶走的物品如本子和雜志,聊表支持。
而書店與電商的結合,某種程度上有機會為自己帶來更多客流與消費,贏得一線生機。今年我有幾本書還真是從書店里買來的,去年服務的那家公司與當當網合作在長沙開了一家書店,將線下圖書以線上價格進行銷售,正好趕上雙十一全場五折還能疊加銀行卡買單優惠,也算是扳回一局吧。
4
在分享2017全年購書清單前,我先整理一下本年度發掘的其他實惠買書渠道,供大家今后下單時參考使用。
新書賣價驚人,使得一些原本被忽略的銷售渠道突然有了存在價值,比如近期頗受好評的中國圖書網。成立19年,他們的商業模式一直都是用極低的價格收購各大出版社的圖書尾貨,然后再以特價賣給終端消費者。對于專門淘舊書或者在意價格的讀者來說,品相一般、庫存更新不及時、物流配送慢等缺點應該不算什么問題。
▲中圖網近期活動之一
此外,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圖書市場,和中圖網一樣,通常不高于3折就能買到幾個月前上市的新書。當然了,不同質量的書以及不同的出版社,享受到的折扣也是完全不同的,不過基本上有機會5折以內拿下,無非要多花點耐心尋找。
壓箱底的是上次已經推薦過的基于微信的二手書交易平臺「多抓魚」。書的種類沒那么多,但質量有保證,品相也還不錯,如果非要找缺點,那應該是好東西過期不候,因為都是從個人賣家那里收來的書,所以如果看到了沒有及時下單,可能就有失去它的風險。順便個人抱怨一句,滿200才減免運費的門檻略微有點高了。
5
最后回到即將出現在你眼前的這列長長的書單。其實相比去年已經短了不少,畢竟算上朋友免費贈閱的書也才84本;今年實際上看完了11.5本,比去年有所增加,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然而去庫存的壓力仍然是實實在在的,近兩年囤積的200本書,估計大部分、大概率要隨我一同搬入新房了。
我原本想用「閱是好事一小件」這個標題,來概括自己在2017年對讀書的理解。但后來我覺得法國作家夏爾·丹齊格在「為什么讀書」里寫的一句話似乎更為貼切:
在功利主義的世界里,閱讀維系著超脫,而超脫有利于我們的思考。讀書毫無用處。正因如此,它才是一件偉大的事情。
2017年度購書清單
▼
▲圖中12月18日前所購圖書均為京東下單
隨后依次為當當網,當當梅溪書院,中國圖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