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十的夜格外漫長,那一晚的感動很多,讓我遲遲不愿睡去。
朋友圈里有人牽手成功,從此一起共度余生;有人為素未謀面的卻相處如知己般的朋友寫情書,情誼溫潤綿長。看到大學同屆的朋友提及與昔日同窗小聚,我禁不住回味起同一晚的這次大集結,那些認識至今已有十年的同窗,許久未見依舊不嫌尷尬,彼此說笑閑聊,好不熱鬧!
席間的互相敬酒,微信群內的紅包飛旋,未到場的朋友們借助網絡從記憶后臺緩緩而來,與大家一起親切互動,及至分開前的認真道別,回家后的互致問候和相互叮囑,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自然到似乎從未分開,心中的情意溫度仍是當年初識的樣子。
想想畢業至今近六年了,從入學算起都快十年了,這樣的“十年之約”多少還是讓人有些憧憬向往的。說實話,去之前我曾不止一次設想過這次聚會的情景以及與此有關的種種,興奮自是有一些的,卻有“近鄉情怯之感時時”不無隱憂。畢竟,我們都已近而立之年,這幾年又有意無意地經歷了一些分分合合,那種人潮散去后的失落彼此心里必定是了然的,只是骨子里感性的人還是免不了會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不過,這一次我更愿意用“意猶未盡”這樣的字眼來形容大家的心境。想起春節前,假期還未到,班級群內已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商議見面的時間、地點,甚至還有人專門為此做了統計表,找尋多數人時間的交集,一切都仿若昨日,這樣精密籌劃的心思不可謂不誠心。
然而,醞釀是一回事,見面又是另外一回事。真的聚在一起了,時間終歸是有限的,最終,這場“大聚會”在我們的生命里僅僅停留了三個小時的時光。言語間連接過去未來,觥籌間拋卻平日煩惱,不覺中,我們又要回到各自的生活,坦白講會因不舍而失落,然而與其說不舍,不如說期待再次相逢,期待那些此次未出現的熟悉面孔能忽地來到面前,跟你拉拉家常,開懷暢飲。
一時恍然,畢業前“散伙飯”時大家的樣子時而清晰時而模糊,興起時我依著學號順序為每個人寫的畢業贈言尚有印記,彼時很多人心底有波瀾涌動,甚至覺得那是個小小的“壯舉”。于我,那更像是一個故事的階段性結束,我要用我的方式為相處四年的時光留下一點點紀念,為回憶的畫面里增添一點點溫馨。
誠然,時間沖淡了流年里那些星星點點的迷夢,期盼與等待的時光終不及宴席歡樂,但間隔時光里的期待卻是一種“慢(遐思)”與“曼(曼妙)”的集成,在品質上會在那些聚會連著聚會、聚會套著聚會的泛濫局面中勝出,進而加深情誼,不致稀釋掉那份相聚的意味。
說起來,那天的氣氛談不上熱烈至極,甚至可以說有點淡。不過,在悠長的余味里真情一直都在,散席后三三兩兩結伴回家,過后很多失聯許久的朋友再度暢聊,這大概都是聚會的功勞吧?
十年,之于短暫而又漫長的人生,是個可大可小的數字,若有心,或許二十年、三十年之后還會有這樣的相聚,甚或有一天兒孫繞膝,依舊不忘那份純樸的初心。我憶起很少很少出席同學會的母親,每一次都定要奉上誠意滿滿的贈言,我知道那無關其他,于她而言是見證了一次次生命倏忽而逝之后的一份珍視與敬畏。
重看那張不足二十人的合影時,縱有缺失的遺憾,嘴角卻微微揚起。畢竟,我們面對彼此時都還是那個樣子,依舊保有青澀年華里互不設防的赤子之心。此刻,我真心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明白:同學會之于我們從來不是吃喝玩樂、攀比吹捧,而是無論何時何地,你仍然能做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