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練習瑜伽的人應該會體會到瑜伽給人帶來的愉悅的感受,但是練習過程中出現的刺痛、顫抖、麻木、眩暈、肌肉痙攣或者關節彈響。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害怕,擔心是不是練錯了。
其實作為瑜伽人,我們是應該避免導致疼痛的這些姿勢和動作,但是上面的這些問題和癥狀是不是應該刻意地去避免,所以今天我們大致的分享一下上面的這些問題的成因以及對癥狀的關注程度,并分享一下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去緩解這些問題。
1.刺痛或者針刺感
關注等級:如果這種感覺偶爾發生并且快速的消失,那么就是1級的,如果存在時間長并且嚴重,那么就為5級或者6級
出現的原因:
刺痛感,也就是感覺異常,是對神經的刺激的一種現象,最常出現的部位是手和腳,當上肢神經突然被拉長或者試圖去拉長的區域的軟組織受限影響神經滑動的能力會導致手臂和手掌刺痛,坐骨神經過度拉伸會導致腿部和腳部的刺痛,嚴重且持續性的刺痛可能會更加嚴重,比如說血管功能不全(血液供應減少),也可能是周圍神經病變(神經損傷),糖尿病(具體稱為糖尿病神經病變)。
應該怎么辦?
首先改變姿勢,比如說每天保持肩膀中立位,有助于減少頸部和肩膀的受限導致手臂和手的刺痛感。我們每天鍛煉身體,不久坐,適當的站立和拉伸都可以減少腰背部和骨盆的受限導致腿部和腳部的疼痛,物理治療師通常擅長徒手治療放松受限的組織,其實也可以永“神經滑動“這種伸展方式讓影響的神經可以自由滑動。例如,如果你長時間鍵盤操作導致前臂緊繃,因此你的手臂或手在某些瑜伽姿勢中感到刺痛,可以使兩臂高舉過頭頂,掌心和手指相互時擠壓(像抬高的雙掌合十),然后彎曲手肘,將合十的手掌降至肋骨或腹部,在祈禱姿勢停留幾個呼吸,雙掌持續互推。
慢慢地進入任何會引起疼痛的伸展運動,這個時候我們就能有意識地感受到刺痛開始的確切點。一旦感受到疼痛的時候,就不要再繼續加深了,我們要放松,找到疼痛開始消退的位置,然后保持呼吸,不要強迫自己。但是如果退出的時候疼痛感沒有消失,不管是哪里疼痛都應該及時尋求醫生評估。越早處理越好。
2.麻木
關注等級:暫時性地麻木為1-2級,但是持續時間比較長的話關注等級則為6級。
出現的原因:
麻木可能是因為循環不良,神經受壓或者過度地拉伸導致的,如果麻木一直持續的話,就可能出現更嚴重的事情,就好像刺痛一樣,持續的不適感也可能使血管不足導致的或者糖尿病性神經病的早期跡象。
應該怎么辦:
不管使瑜伽課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出現任何會導致麻木的姿勢都要及時地退出或者改變,因為在麻木中去保持體式基本上是徒勞的,也是危險的。如果麻煩出現的原因是因為過度的拉伸,可能會出現肌無力,因此,如果你的腳以英雄的姿勢跪著,或者你的腿在坐蓮花式上麻木了,就需要把腿伸前并擺動直到血液循環恢復。當你再次進入體式時,請在臀部墊瑜伽磚或瑜伽墊,以減輕收縮區域的壓力。如果你的腳在靠墻姿勢時麻木,試著把你的腿放在一個傾斜的墊子上(這樣他們就可以斜向抬高,而不是垂直),或者試著彎曲你的膝蓋,把你的小腿放在椅子上。若退出體式后麻木感未迅速消失,請需求醫師評估檢查
3.顫抖
關注等級:初學者是1-3級,但是如果經常練習突然出現顫抖的話,就是5級了。
出現的原因:
其實顫抖出現的原因挺多的,在靜態瑜伽體式中顫抖通暢是肌肉疲勞的一種無害的跡象,新手在練習的時候,以單腿平衡姿勢的時候出現發抖,但是隨著不斷地練習,肌肉記憶力或者力量的增強,那種顫抖感會消失。脫水或者缺少營養也會出現顫抖。但是如果資深的練習者在正常的練習下出現顫抖,則可能表明情況更加嚴重了,很多神經系統疾病伴隨著四肢顫抖比如怕金森,所以要格外注意。
應該怎么辦:
初學者練習的時候如果出現了顫抖可以先退出體式,讓疲憊的肌肉暫時休息,也需要多補充水、鉀、鈉、鈣以及其他的一些代謝物。對于有充分補水、充足營養以及清楚自身極限的進階練習者而言,即便是在輕微地顫抖開始之后,體式中停留幾個呼吸有助于建立肌力,他們能在體式中繼續地停留,直到顫抖開始失去平衡。不過他們如果按照正常的強度練習的話,突然出現顫抖,那就需要求助醫療協助。
4.眩暈
關注等級:如果是從倒立體式退出偶然起身出現眩暈則為1-2級,如果暈的很嚴重或反復出現則為7-10級。
出現的原因:
轉換體式的速度太快,尤其是前屈起身或者仰臥姿勢突然站起來,可能會導致血壓突然下降,造成眩暈,脫水會減少流向大腦的血液,導致眩暈,尤其是在炎熱的房間里,但是也有嚴重健康問題出現眩暈,例如心臟病。
應該怎么辦:
由于嚴重的暈眩會導致暈迷,特別是對有低血壓的人,因此采取預防措施以避免發生。一天中適當補水有所幫助,對那些會經常性或嚴重暈眩的人,在高溫的環境下練習需三思而行。
練習的時候,緩慢過渡轉換動作也很重要。如沒有潛在的心臟病,倒立后緩慢起身可以減緩血壓的變化速度從而減輕或消除暈眩,例如,以分腿站姿前彎為例,起身到一半時,雙手放在大腿上(膝蓋彎曲)停留幾個呼吸,然后轉動骨盆將身體帶起。(請注意,雖然“一節一節卷動站起來”可能會防止暈眩,但這對下背部來說是一個危險的動作。)若你已感到暈眩,躺下來抬高雙腿,或者坐下來,將頭放在兩膝之間。
不幸的是,并沒有一種簡單的方法可以區分暈眩是否由心臟疾病所造成的。如果您或您的學生遇到持續性的暈眩,請尋求醫生的協助。
5.肌肉痙攣(抽筋)
關注等級:如果只是偶爾出現,則是1-3級,如果情況比較嚴重,經常性抽筋,則是為5分以上。
出現的原因:
有的抽筋是脫水,肌肉收縮所需要的代謝物耗盡,或者穿硬底鞋,高跟鞋導致的,經常性的痙攣要引起關注,不過全身性抽筋可能是潛在的疾病,也可能出現嚴重脫水,或者藥物帶來的副作用。
應該怎么辦:
改變日常的生活方式來防止抽筋,比如多喝水,多吃香蕉或者改穿軟底的平底鞋。如果一進入體式的時候就出現抽筋的話,拉伸或者按摩抽筋地肌肉,例如你的小腿肚子或者腿部后側的肌肉群抽筋,可以用半劈腿的姿勢來牽拉這些部位:來到低弓箭步,前腿伸直,腳跟下壓后,進入前彎,直到你感受到大腿后側的伸展。如果要特別針對小腿肚做牽拉,可以在這個姿勢中用手抓著前腳腳球往自己的方向拉,停留約30秒。另一種方法,是坐下后,運用雙手按摩自己的小腿肚和腿后側肌群,或透過泡沫軸或瑜伽磚的側邊來滾壓這些部位。然而,如果你的抽筋一直沒有消除、抽筋強度比較強、且或遍布全身,請尋求醫療協助。
6.關節彈響
關注等級:如果是偶爾出現聲響、啪啦聲或彈響,為1到2級;如果是經常習慣性的聲響則為3到5級。
出現的原因:
偶然性的彈響可能是關節囊釋放壓力所致,常發生在接近動作極限的時候,就像我們在瑜伽課堂上常做的事,而反復的彈響聲比較可能是肌腱或韌帶與骨頭摩擦所造成的。
應該怎么辦:
偶發性的彈響不必太在意,通常在聲響結束后,我們能立即感到動作幅度增加,比如第一次做三角式時出現了聲響,這很正常。比如在電腦前坐了幾個小時后,轉頭或轉軀干時發出喀啦聲,也可以接受,對于脊椎的活動度來說也好事。當關節已失去正常的活動范圍,通常會需要專業的脊骨神經醫師、整骨醫師或物理治療師做矯正治療,讓關節恢復正常活動。一天中要避免多次出現關節彈響,畢竟活動度提升的感受可能伴隨著穩定度降低、影響關節健康的代價。如果習慣通過關節彈響來自我松動關節,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關節不穩定及疼痛。理論上,借由關節發出彈響來釋放關節周圍的支持性韌帶會導致韌帶松弛或損傷。韌帶需要結構上的穩定,反復的彈響最終可能導致活動度過大而喪失保護關節的能力。彈響也不能解決僵硬背后的根本原因。舉例來說,久坐后,頸部或背部感到緊繃,或許改變你的坐姿(例如讓耳朵、肩膀、髖關節位于一直線上),并增加一天的活動量之后,你會發現,自己彈響一下的需求將漸漸減少。在瑜伽課上。應該避免重復動作時發生的彈響,例如當你仰臥和雙腿踩單車時,髖關節不停彈響,這么做很容易導致肌腱發炎。不能讓這類彈響頻繁發生,為了避開反復彈響,需要調整你的動作,漸少動作幅度,甚至必要的話,避開這個動作。
理清瑜伽練習中出現的種種感受,有助于體式中獲得最大好處、防止受傷,并提高課外習慣的覺知。我們除了開始留意到造成腿發麻的盤坐體式、或頸部再次發出聲響的時候,可能還會開始調整自己的脊椎、肩膀,充分補充水分與營養,甚至穿著的鞋子,這一切都是為了確保我們的瑜伽練習能有美好的體驗!
文章最早發表在公眾號:說瑜伽,關注我,每天分享更多瑜伽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