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王朝滅亡最痛苦的就是亡國之君和那些皇親宗室,能被新朝見容的不多!劉裕之前的王朝對亡國之君還是很優待的,劉裕開啟了殺前朝之君的先例;多數新朝用“二王三恪”(封前二代后裔為二王后,封前三代后裔則稱為三恪)來對待前朝的皇室后裔,且他們不用臣禮而用賓禮對待新皇,不過到了元、明、清均封前朝后裔以爵位,不再保留這一傳統。
清朝入關后明朝朱家的親支幾乎都被屠戮,像弘光帝朱由崧,隆武帝朱聿鍵,永歷帝朱由榔以及所謂的朱三太子,明朝皇室不管真假清初一般抓住了就是難逃一死。
到了康熙后期,滿清的統治漸漸穩住了腳,民間的反抗也較小了,明朝皇室的后裔也凋零的沒幾個人了,滿清也就沒再大肆屠殺,像朱怡鎬并沒有被殺,而是被清政府安置到了河南杞縣。
到了雍正時期,為了表示清朝的仁政和大度。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清世宗命訪求太祖支派后裔。次年(1724年)訪得直隸正定府知府朱之璉,清政府宣稱他是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簡王朱桂后裔!不過這人似乎不是明朝皇室后裔,字輩與明朝皇室不符合,很可能是遠支,但是是得到滿清政府的官方認證。
滿清政府加封朱之璉為一等侯,世襲,列五等之班,世世代代負責明陵的祭祀及管理事宜,其族內人丁也由鑲白旗全部轉入正白旗。不過他有祭祀明陵之命,但是清廷規定不服明服,不行明朔,不用明禮。每年春秋二祭,都有必須“呈明前往”,其實只相當于一個守墓人的身份,并不屬于二王三恪。而且各代延恩侯每年支俸銀610兩,俸米305石,可見爵位極低。乾隆十四年(1749年),贈一等延恩侯,世襲。
下面是延恩侯的世系——
延恩侯一共延續了12代,到了袁世凱稱帝時(1915年),還曾召見朱煜勛,并且邀請其參加揖讓皇位之禮,以表示排滿的意思。
不過延恩侯朱煜勛的日子相當不好過,據溥儀的老師莊士敦記載——
1924年9月7日,大明王朝的最后子孫與大清王朝的最后繼承人在紫禁城見面了。這一年延恩侯已經40多歲了,莊士敦記載他圓臉膛,身材魁梧,看上去憨厚老實,但顯然文化程度不高。侯爺告訴莊士敦,他有兩個小兒子,一個九歲,一個四歲。因為溥儀小朝廷津貼發放不及時,延恩侯已經徹底失掉“侯爺”的架子了。現在生活已經十分困窘,甚至連官服也早就賣了:“我外面穿戴的這套官服,是為這次謁見特地借來的。”他掀起長袍讓莊士敦看他里面的破爛衣服,“我這套衣服今晚就得還給人家”。幾日后,莊士敦派仆人給延恩侯送了些禮物,仆人回來匯報,說延恩侯家確實已經非常窮困,幾間房子已經東倒西歪了。
1929年,延恩侯朱煜勛以“生計奇窘,無法維持”為由,“呈請國民政府格外撫恤,委以末職,俾維生計”。民國政府內政部經研究決定,取消其爵位,委以明陵保管委員之職。月薪50大洋,列入財政部預算。
孰料朱煜勛不但白拿錢不干活,又被控參與盜挖雀山妃墳墓地等事,有監守自盜之嫌。1933年10月民國政府下令撤銷其職務,將明十三陵交由昌平縣管理,陵區內設護陵警察所,抽陵戶為護陵警察。從此明陵香火斷絕,延恩侯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