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契機
去年夏天,孕晚期的我在家待產。邊聽笑來老師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的專欄,邊學習育兒知識。在笑來老師的影響下,我已經養成習慣——聽到陌生概念,本能的就會記錄下來,以便后期作深入了解。“刻意練習”這一詞的高頻出鏡,引起了我的重視。如饑似渴的讀完Anders Ericsson的作品后,我明白了天才之所以是天才,靠得是大量有目的的練習;平凡人之所以平凡,在于練習的時間不夠長或者方法不得當。生活中我們都可以通過刻意練習,成為某項技能的熟練使用者,甚至成為該領域的佼佼者。這和“一萬小時定律”類似,而它強調的不止是練習時間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刻意”,也就是在練習的過程中必須隨時調整方法以達到提高水平的目的。然而,以上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我堅信刻意練習是有效的,卻不知現實如何操作。當我看到新大推出“刻意練習訓練營”時,心中不由一喜,這絕對是為我量身定制的。
2.任務
第一、二天:中文自我介紹
第三、四天:對應的英文自我介紹
第五天:尋找語伴,組隊,上傳雞血視頻。
3.感想
第一天收到任務時,我并沒有覺得這是什么難事,可一旦寫起來,發現自己前言不搭后語,邏輯混亂,重點模糊。實際上,是我徹頭徹尾沒認真思考過,我的人生有什么值得介紹的。寫作是輸出倒逼輸入的過程,于是我厘清了思路,回顧過往,挑選出我最想展示給大家的部分。到了第三天,要求我們給出對應英文版時,我再次低估了任務的難度。想著自己雖不是英語專業出身,但好歹當了六年的英語老師,翻譯幾篇文章自然不在話下,可實際上Chinglish層出不窮,不得不改了又改,“達”“雅”絕對談不上,勉強的能夠做到“信”。第五天,在群里尋找語伴,我又犯難了。社交場合比較被動的我,希望有人主動搭訕。我想,大不了就拖到最后,一定有人落單,這時再出動不會顯得自己急不可耐。當看到大家積極的“配對”,我著急了。于是,我反反復復瀏覽了大家的自我介紹,找到了和我同在一個城市的小伙伴,加了微信,成功“牽手”。群里的大家,都是積極上進,對自我要求甚高的人,有在校學生,有企業老板,也有我這樣的事業單位員工。總之,我們都在努力的踐行。為此,我感到無比的幸運,在成長的路上,我真的不孤單。
4.期許
六天的任務,只是訓練的準備階段。后面更大的挑戰還等待著我,希望自己能堅持到底,30天后蛻變成一個更好的自己。并且,通過這次訓練,我能把刻意練習的方法移植到學習其他技能上,持續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