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看過武俠小說或者動作片的人都知道,武功高強的人,不僅要學習武術,如獨孤九劍、龍爪手,更要注意自己的內功修煉,內功的修煉靠的正是一套心法,少林寺的《易筋經》、張無忌曾經修煉的《九陽神功》正是江湖中不可多見的心法之精華。
寫作和習武有著共通之處,不僅講究技巧,更要注重心法的修煉,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如同花葉與枝干,支流和主流。我們可以在網絡上,在書店里看到許許多多關于講述寫作技巧的內容,可是幾乎沒有人會注意到寫作心法的修煉,所以我借此機會問一句,你的枝干和主流在哪里呢?
這個世界上有一些重要而且有用的東西,卻因為它的作用表現得不夠明顯和直接,因而遭到人們的忽視,當人們回過頭來卻發現,當初的自己太過于心急了,甚至有些愚蠢!
回到寫作這件小事上來,若問到底存在著什么樣的心法?稍安勿躁,我們逐一進行研究和探討。
一、寫作不是硬著頭皮憑空想象,而是來料加工
我相信大家至少人認真地看過那么幾本書,古今中外的,或多或少,如果讓你找出一位自己崇拜的作家,你甚至可以很輕易地說出五六個,至少也能說出學校課本上長盛不衰的幾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我們就說李白先生,“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你可以知道它的成就來源除了“鐵杵磨成針”的勵志故事,還有就是將《昭明文選》進行三遍模仿,《昭明文選》大致有一千篇文章,三遍的數量則是三千篇,而每一次的模仿都是在進行原始素材的積累,什么好詞佳句也就牢記于心,需要用到的時候,喝點酒帶著七分醉意和三分清醒,揮毫便是佳作一篇。
就此,有人進一步解釋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如果你面對的是一個從未涉及唐詩的朋友,他八成會誤以為那是你自己所作,翹起大拇指作膜拜狀!
就連近代的高產作家魯迅先生也是花大量的時間進行閱讀和積累,簡單舉個例子,《二十四史》,你看過嗎?沒有是吧,那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讀到魯迅先生的文章,你會感覺很深刻了。
我想你也應該知道任何一位作家必然在家里有著大量的藏書了,你再看看自己的房間里,枕頭邊上,除了手機、電腦,還有沒有一個書柜,如果沒有,說明尚未開竅。
有的人可能產生疑問:難道創作的就是把別人的進行轉述嗎?僅僅是充當一只鸚鵡的角色?非也,非也!
寫作是來料加工,這里的“料”有著三種不同的水準和層次:
1、最直接和最初級的:通過搜索和查閱整理的內容
2、間接轉化的:自己的經歷和切身體會
3、最高級的:通過個人的思考以及長期醞釀的想法
當你咬碎筆桿或者苦苦守候鍵盤寫不出東西的時候,說明你的需要加料了,需要去閱讀和搜集更多的知識和信息,需要去經歷和體會更多的事情,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索一些問題!
二、什么都不要想,只管去寫
如果李白創作時考慮自己的版權,以及寫作的收益,我相信“詩仙”的位置會有其他人來進行頂替。
很多人寫上一小段時間就沒有繼續下去,往往是因為想法太多。
想著自己寫的不好,不好意思給別人看;
想著會有多少人關注自己你的作品,到時候是應該得意還是失望;
想著我能不能實現心中的那一個作家夢,應該喜悅還是悲傷;
想著……
OK,想法真TMD多!
你要知道,你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你練習寫作的時候,把你的心思放在那些沒用的方面,就不能集中在寫作上,更可怕的是,有一些事情會讓你越想越累,越想越覺得有壓力,當你剛剛寫完三五行字的時候就已經心力交瘁,甚至氣喘吁吁。
請記住,這是一套心法,它的修煉風險和電視節目里的一樣逼真,切忌一心多用,否則容易“走火入魔”,不好意思,我用了一個很語意重的詞語,但意思是簡單明了的:不要想那么多沒用的東西,只管去寫!
三、越寫就會越順手,越寫就會越好
很多作家,當他的第一部處女作發布之后,接二連三會有更多的書籍出版,“等著躋身”這個詞就是這樣誕生的。
因此,任何一個想在寫作這件小事上有所突破的人都需要堅持不懈地寫,無論長短地寫,不分春夏秋冬地寫,像傳說中王安石那樣地寫。
話說王安石在少年時有幸遇到一位特別注重心法修煉的老師,這位老師當時給他設置了一個目標,讓他寫斷一百根毛筆。估計當時的王安石也是個單純可愛的人,還真的去做了,天天寫,夜夜寫,當他寫到第99根筆的時候,也就是他中進士的時候,那一年,他還不滿21歲。
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多寫,持續地寫,然后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寫的很順手,很爽,寫出來的文章別人看著也感覺好,感覺爽!
我至今依舊記得《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當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時,以一人之力,挽救明教眾多教徒于危急時刻,仰仗的內功心法就是《九陽神功》,那么你的寫作心法又是什么呢?修煉到什么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