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己未
一直以為自己不算是個out的人,帶著與生俱來的焦慮基因,從小就喜歡提前憂慮十年以后該怎么辦,于是乎每天正能量滿滿地奔波,像只小松鼠一樣忙著為冬季儲備堅果。
但讀了這本《互動經濟:互動思維下的經濟模式》(原版名《INTERACTIVE ECONOMY:Economic Model Under the Interactive Thinking》)后,我才發現,原來我這只小松鼠完全是在盲目地耗費寶貴的時間和生命啊!
不同于流行的雞湯,這本明顯帶著學術氣息、貌似一本專業經濟類書籍的白皮書,用大量的數據和事實,抽繭剝絲,為大家客觀、清晰地呈現出未來一個時代——互動經濟時代的面貌,并清楚地告訴人們:傳統的思維方式、心理狀態及生活方式將如何被改變。
是的,它真的不是一本雞湯書,雞湯一般會這么表述:一個人一旦有了自我認知,也就有了獨立人格,才不會再渾渾噩噩、虛度年華,一生都會有一種適度的充實感和幸福感,巴拉巴拉。那么,怎樣實現自我認知呢?認知什么呢?實現的前提是什么呢?
讀完這本書,分分鐘就KO了上述問號。可惜,它給自己酷酷地起了一個非常質樸的名字《互動經濟:互動思維下的經濟模式》,一下子就嚇跑了一大批受眾。
但,好的東西就是這樣。往往,它只是呈現,不做評判。
想不被即將到來的互動經濟時代淘汰嗎?那么,跟我來吧!讓我用雞湯君的語言體系,為大家簡要地翻譯和解讀一番。
也許,大多數人跟我一樣,對于漫天飛舞的經濟學術語,總是傻傻分不清。互動經濟時代?咱們現在不是嗎?
你看現在:我們出行,有滴滴、優步、神州、悟空租車、泊泊停車等平臺;求知,有遠程教育、知乎、得到、喜馬拉雅等平臺;服務,有豬八戒網、e家潔、技能開店、丸子地、空格、365翻譯、河貍家上門美甲等平臺;金融,有天使匯、36氪等眾籌投資創業平臺;租賃,有途家、自如友家等平臺;辦公,有3W咖啡、氪空間等創業集中辦公區平臺;餐飲,有廚師上門服務、私廚飯局、民間家廚共享、餓了么和美團等外賣平臺;物流,有同城快遞、同城貨運、跨城快遞等平臺;醫療,有在線問診、醫生上門等平臺;還有網絡購物、微商、各種團隊打卡等。
整個互聯網簡直就像是萬家燈火的不夜城,一夜之間,有多少似錦繁花、有多少秋風落葉、有多少大雪無痕,又有多少春芽生發!
讀完這本《互動經濟:互動思維下的經濟模式》,我可以非常負責任地告訴大家,我們現在,還只是分享經濟時代。
兩者的區別就是:分享經濟是雙向傳播,而互動經濟是多點傳播。
通俗一點講就是,到了互動經濟時代,現在上述的出行、求知、服務、金融、租賃、餐飲、物流等各項服務,甚至實體產品的銷售等,都會伴隨著科技發展、視頻直播的發展,進一步提升呈現方式,出現各種繼臉譜、推特、微博、微信等休閑社交工具之后,為大家生活帶來神奇變化的新形態移動交互方式。
我們普通人當下看到的只是PAPI醬為代表的一批視頻直播網紅自媒體,以及網易BoBo、奇秀、斗魚視頻、YY教育等這一點點剛剛蓬勃成長的影子而已。事實上,一場沒有硝煙的爭奪優質視頻直播平臺的戰爭正在悄然拉開,移動視頻直播平臺,作為影響人們思維的新媒介,正在成為新一輪資本投資的焦點,甚至形成了一種寧可錯投、不可錯過的商業模式競爭新常態。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一下著名主持人張泉靈離職后干的那些事兒,以及李霞當下熱火朝天做的少兒藝術培訓下一步的轉型方向。
《互動經濟:互動思維下的經濟模式》這本書告訴我們,互動經濟時代真正到來以后,人們不會再對大數據、人工智能再抱有什么新鮮感,作為一個移動的載體,人人皆可以成為播客,也許是“網紅”一樣的自媒體,也許是為某企業、某領域代言。相同志趣的消費者可以快速、多維地聚集在一個垂直平臺上,建立起多種直播生態體系,我們可以因自己想要了解的咨詢,隨時與人工智能小白、企業或個人“播客”開展實時互動,用回歸傳統的建立在面對面、相互信任基礎上的模式交流,便捷、智能化地提升生活和娛樂品質。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中提出,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如果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得到了滿足,愛、感情和歸屬的需要就會產生。而事實上,正是人類追求物質和精神愉悅的愿望,引發了一次又一次的工業革命。
那么,看看互動經濟時代,是如何來滿足人們的后三項需求的吧!互動經濟時代可以很好地實現“脫域”,讓一個自然人從他原有的社會關系中抽離出來。在這個虛擬的世界里,他們與現實生活呈現出有限的隔離狀態,無拘束地還原自我。同時,他們在數字世界中的新角色,深深嵌入新的互動平臺體系中,形成一種新的關系。
在這個空間里,一方面,滿足了人類每一個目標行為都渴望得到反饋的需求;另一方面,受天然好奇心唆使,人類有強烈關注他人生活的愿望,集體無意識的圍觀也帶來了全新的情緒發泄通道。尤其是對于真實社交的不足者,可以有效緩解社交壓力,使得參與者獲得自我成就感和心理滿足感,形成沉淀式的心流感,填補某些現實領域缺失的空白。
從商業的角度來講,在一個虛擬空間里,既存在著神秘的私密感,又“面對面”“零距離”的溝通和互動,人們的精神愉悅感更強烈,也更容易將信息以情感深入、順暢的方式傳達給對方。因此,可以把企業與社交、社群充分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商業傳播途徑的生態鏈。
從可實現性來講,VR、AR、MR技術日趨成熟,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強有力的支撐-——實時評論、點贊、彈幕等多種互動模式,人們可以通過視覺、觸覺、聽覺、嗅覺等行為,參與即時互動、產生共鳴,滿足精神愉悅感。
趨勢、趨勢、趨勢,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我們唯有參透表象,掌握背后的客觀規律,明了趨勢,才可以把握主動權。在未來的互動時代,主動去掌控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動去適應變化。
在互動經濟時代,傳統的“木桶原理”將不復存在,人們再也不需要急切地彌補個體的“短板”,可以更加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和擅長的領域。
那么,如何找準自己的坐標系,有準備地區擁抱未來、融入互動經濟的是時代大潮,擁有自己的世界呢?
這就要從現在開始,思考哪些是不會被替代的職業,人工智能蓬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需要提前去儲備哪些方面的個人能力。即便是當今已經擁有一席之地的傳統網紅,也要密切關注發展趨勢,思索個人價值商業化的多種渠道。
互動經濟時代所需要的專業知識+特殊技能+傳播能力,是個人永恒需要儲備的資本。至于個人價值商業化,有各大專業平臺、也會有專業化的經紀人模式,只要你具備足夠的產品(個人品牌)、知識、服務甚至品德,無論是作為個人博客還是企業博客,都可以憑借“智慧”融入時代的浪潮。
相反,如果我們還是僅關注學歷、某一領域的技術特長的傳統的求職模式,則很可能無法有效嵌入任何一個商業鏈條,成為價值傳輸的有效節點。像跳大繩一樣,你只能在外圍欠著身子躲躲閃閃,根本就進入不了這個隊列。
同樣,對于企業來說,如果不能提前做好轉型為集產品、內容、技術、帶寬、流量和服務于一體的垂直綜合型、平臺型、產業鏈和生態型企業的準備,則無法以大數據分析為支撐,明確消費人群,找準時間和平臺定位,進行精準投放。
通過動態、分享、邊看邊買、視頻直播、企業博客、內容、游戲解說等途徑,引入秀場、演藝、戶外、電競、體育、教育等主播形態,有效建立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機器、人與虛擬世界的互動關系,一方面,企業與消費者建立深層社交關系,讓其有更強烈的參與感與認同感,提升購買轉化率;另一方面,IP、粉絲等龐大的流量引導資本計入,成為企業發展的助燃器和助推器。
當然,與任何時代任何領域的發展一樣,這些誘人生機勃勃背后,必然有著龐大數量的先驅和探路的犧牲者。正如當今百花齊放的影視行業,東三環CBD的草坪上,春天一澆水恨不能長出來密密匝匝的導演和制片人來,可真正出名成功了的又有幾個呢?
趨勢已在,未來已來!在時代浪潮面前,是做分子還是分母,一半的主動權在你自己手中!
人一旦覺醒,就不會再回歸混沌的狀態。
反正,讀完這本書后,掩卷而思,我這只小松鼠,已準備好開始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堅果,讓互動經濟時代不會成為自己的寒冬,而是一茶一書一世界的飽暖天堂!
但,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也許,聰明睿智的你,有著不同的見解。誰知道呢?答案在每個人的心中,答案,就在你自己翻開原著,細細品讀的那個瞬間------come on!
《互動經濟:互動思維下的經濟模式》原版名《 INTERACTIVE ECONOMY: EconomicModel Under the Interactive Thinking》,作者安永鋼,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咨詢委員會理事,京創時代首席戰略執行官,歐美同學會金融委員會委員;一個看上去有點帥的學者型儒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