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
? ? ? 埃里克森,美國心理學家,提出人格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把心理的發展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特殊社會心理任務,每一階段都有一個特殊矛盾,矛盾的解決是人格健康發展的前提。
? ? ? 劃分標準是心理社會危機,認為現代人一切心理上的變態,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會要求不相適應乃至失調造成的。人在克服心理與社會的矛盾和危機時,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個體的心理社會經驗。社會環境決定了與任何特殊階段相聯系的危機能否得到積極的解決。
? ? ? ? 埃里克森和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強調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認為性本能是人格發展的驅力,埃里克森既承認性本能和生物因素,同時更強調文化和社會心理的作用。弗洛伊德將兒童心理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共八個階段,包括人生的整個時期,尤為關注自我同一性。
? ? ? ? 第一階段,0至1.5歲,信任與懷疑的心理沖突,獲得希望信任的品質。在這個階段中,兒童完全依賴他人,如果能夠得到足夠的照料,溫暖、撫摸、愛和生理方面的關懷,兒童就能夠獲得滿足,形成對他人信任的傾向。懷疑可能導致兒童以后發展中的不安全感、猜疑、與他人建立關系的困難。這一階段危機成功解決,人格中便形成了希望的品質,對自己的愿望可實現性的持久信念,成年后性格趨向于樂觀、開朗、信任、安詳、有理想,對未來充滿希望,不怕挫折和失敗。否則人格中便形成恐懼、悲觀、抑郁、煩躁、缺乏安全感、膽小懦弱、疏遠、退縮、不信任他人和環境。??
? ? ? ? 第二階段,1.5歲至3歲,自主對羞怯的心理沖突,獲得意志品質。這個階段兒童開始好奇的探索世界,爬、觸摸、探索、自己做事的愿望,自控能力增強。父母要通過鼓勵孩子嘗試來培養孩子自主的意識。嘲笑、包辦和過度保護,都可能會使孩子懷疑自己的能力,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恥。如果過于放任自流,太過縱容,就會沒有規則,不講衛生、浪費等;如果過分嚴厲,限制太嚴,孩子就會有太多的挫敗感,懷疑自己、謹小慎微、膽小懦弱或暴力待人,形成雙面人格。如果這一階段危機解決,自主性多于羞怯懷疑,兒童就會形成意志品質,戰勝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懷疑心理,堅定的自主選擇和自我抑制。否則就可能形成自我懷疑的人格特性,意志薄弱、依附、敷衍、半途而廢、猶豫不決等。
? ? ? ? 第三階段,3到6歲,主動對內疚的心理沖突,獲得目標品質。這個階段的兒童開始表現出主動精神。游戲會使兒童在學習制定計劃和執行任務的過重整,通過模仿生活的真實場景,學習社會技能和角色。這個階段,父母陪伴孩子游戲非常重要,鼓勵他們提問,不要總是嚴厲的批評孩子,孩子就會認為積極主動參與某事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不會產生內疚感,從而產生正視目標的勇氣,不會被想象的失敗、內疚和懲罰的恐懼所限制。
? ? ? ? 第四階段,6到12歲,勤奮對自卑的心理沖突,活動能力和勤奮的品質。這個階段,兒童的世界開始以極快的速度擴展到家庭意外,開始在學校學校社會認為重要的技能,如果兒童因為自己富有成效的活動得到贊揚,就會形成勤奮的傾向。如果總是被否定,就會形成自卑的傾向。這個階段要多予以肯定,少批評多鼓勵,培養勤奮的習慣,肯定孩子努力的態度和過程。
? ? ? ? 第五階段,12到18對,同一性對角色混亂的矛盾,獲得誠實可信的品質,獲得良好、一致、完整的個性。這個階段,心理和身體的成熟給青少年帶來新的感覺、新的態度,他必須要在這個階段把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在自我感覺上整合起來,將自己各種矛盾的經歷整合起來,從而形成同一的自我。無法形成自我認同會使他們陷入混亂的痛苦當中。這個階段,教育者和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關系尤為重要,對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支持,鼓勵青少年開闊視野,獲得好的自我認同。
? ? ? ? 第六階段,18至25歲,親密感和孤獨感的矛盾,獲得愛的品質。個體感受都生活中有親近他人的需要,獲得關心他人和他人同甘共苦的能力,與他人分享生活中的愛或親密的友誼。否則就會陷入深深的孤獨感,難以建立良好的親密關系。
? ? ? ? 第七階段,25歲至65歲,繁衍對停滯的矛盾,獲得關心的品質。這個階段,使人保持平衡的主要動力是對下一代的指導和照顧,通過關心自己和后代,為他人幸福貢獻自己的力量獲得繁衍感,生命的延續感。否則就會陷入只關心自己需求和舒適的自我關注狀態,生活停滯,郁郁寡歡。
? ? ? ? 第八階段,65歲以上。完善對絕望的矛盾。獲得智慧品質。一個人必須要抱著接受自己和滿意的態度回顧一生,一生充實和對自己負責的人就會有一種完滿感,可以帶著尊嚴面對衰老和死亡。如果心中有太多的遺憾,就會背負失望、痛心和懊悔。衰老和死亡的威脅是恐懼和消沉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