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抑或安康
——你確定“端午節安康”不是一個偽命題?
文/芒果君爺爺
圖/芒果君奶奶
晨起,陽光晴好,剝開二只昨夜浛好的粽子,忽的憶起兒時過端午的歌謠“太陽光,金閃閃,今天過端陽。吃包子,吃粽子,還有臭皮蛋!”多么歡快!多么詼諧幽默,童心總是沒有憂慮滋擾的。
點開微信,端午信息海量,尤其是那綠葉包裹的米粽搖拽,生動有趣。中國人崇尚禮尚往來,對于朋友間的節日致禮,無論是多選還是單選而來的信息,倘若無動于衷不予回敬或置評,似乎少了些人情味。于是,啖食粽子,回復友人們的祝福,亦構成了節日必須。
太太一旁看我揮指疾書,“節日快樂”跳躍屏幕,驚呼到“端午不能祝福快樂,只能道聲安康……”我百思不得其解,又不是清明祭祀節,怎么端年亦有祝福避諱啦?女兒說,安康并非今年新創,數年前已在坊間流傳。無奈“快樂”亦回了好幾撥,接受者會不會責怪我的愚蠢和無知?想到此,清香的米粽在我口中索然無味。唉,真是越老越糊涂了。
我有點憎恨那些自以為是的文人騷客,本來,在祥和的夏日,品著一品肉包,剝開清香的粽葉,盤中溢油的鹽蛋就著小酒,真是快樂無比呀,無病無災,道個什么勞什子安康?
意識形態是觀念、思想、概念諸要素的總和。那端午僅能以安康致敬而避言快樂的說辭,又是哪些半吊子的作祟?好在家中典籍文獻甚多,沒有文獻理論支撐的觀點如空中樓閣。
原來,提起端午,最為流行的回答是紀念屈原。關于龍舟的說法,多是屈原投江后漁夫紛紛劃船搜尋的故事而演變,而粽子則是憑吊屈原時,擲粽江中,喂食江中蛟龍,免其傷害屈原體膚。早年我到過湖南汨羅,那蜿蜒的汨羅江,窄小怎能容留蛟龍?故事流傳廣遠,真是“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屈原與端年的結合,最早當是東漢《風俗通義》,至隋唐已成為官方活動了,人們把傳說當做事實,在細節和情景皆豐富的演化……
其實,端午節并不是因為紀念屈原而產生的節日。聞一多著《端午考》,從龍舟競渡、食粽等習俗得出了“端午節本是吳越民族舉行的圖騰祭的節日,而賽龍舟便是這祭儀中半宗教、半社會的娛樂節目”,又道“端午是個龍的節日,它的起源在屈原以前??不知道多遠呢!”
郭沫若堅持認為,五月初五是屈原忌日,但當今考古發現,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均在使用自己的歷法,楚地的“五月初五”和秦歷的“五月初五”并非同一時日,與當今的“五月初五”也不是一回事,屈原忌日的五月初五,究竟是哪一個?這是主張五月五日為屈原忌日者根本沒法回答的問題!郭的觀點皆孤掌難鳴,何況那些繪畫表情包的匠人,又怎能理解這些深邃的歷史?
“在歲時研究已經有了長足發展的今天,認為端午節并非起源于屈原,已經是學術界基本一致的常識性看法。”由此可見,農歷五月初五之端午,與屈原之死并無聯系,后世人們在此日,將之日當如喪考妣而悲哀,真是自作多情。
屈原的塑像就佇立在古荊州東門城外,與我家直線距離不過二公里,我敢斷言在華燈初放之時,屈原腳下薈萃的大媽依舊會跳起歡快的廣場舞,盡管她們亦會模仿偽文人的筆觸發著安康的話語,然而,她們大汗淋漓中的歡快不可言表。
安康,平安健康之意,對于病入膏肓臨終關懷的患者,是無法選擇的最好撫慰詞匯,對我等康健之人,似有多余。
時逢高考,那些躊躇滿志的莘莘學子,在考場揮汗如雨,真切的祝福他們,考試優異,端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