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準則 The Rules
準則3 遠離社交媒體
1. 電子媒體咨詢師巴拉唐徳·碧斯頓,進行了一項實驗,25天內屏蔽網絡生活。這個實驗總結了當前我們的文化與社交網絡的兩個關系。一,「我們越來越深刻的意識到這些工具把我們的時間碎片化,削弱了我們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要掌握深度工作的藝術,你必須擺脫各種各樣的誘惑,重新掌控自己的時間和注意力。」二,「當前知識分子討論網絡工具和注意力的問題時表現出來的無能。明明知道這些工具在壓榨自己的時間,瑟斯頓卻不知所措」
因此,我們要「認識到我們目前注意力被分散的狀態是不可避免的并接受現實。」
2. 本章提供另一種選擇,網絡的使用存在著一個中庸狀態。既不是完全沉迷于網絡,也不是完全屏蔽網絡。
3. 探索這種中庸狀態,第一步就是理解大部分網絡用戶默認的決策機制 - “任何益處”思維定式,「選擇網絡工具的“任何益處法”:一旦發現使用一款網絡工具有任何可能的益處,或者是不使用就可能錯過某些事,你就覺得有足夠理由使用這款網絡工具。」這種方法忽略了伴隨這款網絡工具的各種弊端。
【這就如同在運營一家公司的時候,面對一個新的項目,不考慮它的任何成本,只要它能帶來收益,就選擇執行。而這明顯是一種詭異的,目光短淺的工具選擇方法論。】
4. 「工具選擇的手藝人方法:明確在你的職業和個人生活中決定成功與幸福的核心因素。只有一種工具對這些因素的實際益處大于實際害處時才選擇這種工具。」
以下介紹三個策略,目的是讓你拋棄“任何益處法”,而采用手藝人哲學。
5. 策略1 在你的網絡使用習慣中采用關鍵少數法則
5.1 第一步就是明確個人職業和私人生活中主要的高層次目標。目標應該比較宏觀。
第二步是列出為實現這些目標而需要的兩到三個重要活動。這些活動應該明確,清楚地知道如何執行。
第三步是思考你當前正在使用的網絡工具,對你平時順利地參與這些活動是有實質的積極影響,還是實質的消極影響,還是無影響。當積極影響大于消極影響后,才可以繼續使用該工具。
5.2 可能有人會說,只根據幾個活動就決定是否適用該工具過于武斷。理解這個道理的關鍵在于理解這種大幅削減主要任務的做法并不是武斷的,反而是源自一個在多領域得到反復驗證的理念 - 關鍵少數法則。又稱 80/20法則,帕累托法則。
「在許多情境中,80% 的已知效果源自 20% 的可能原因。」「一個結果成因中的諸因素并不是地位平等的。」
5.3 關鍵少數法則提醒我們,最重要的20%活動作出了大部分的貢獻。同時那就是所有的活動無論重要與否,都會消耗你相同的時間和注意力。因此,「因為投資于高影響力活動的時間將帶來更多實質的回報,將越多的時間投入到低影響力活動,得到的整體益處就會越少。」
6. 策略2 戒掉社交媒體
6.1 賴安·尼科迪莫斯丟棄無用物件的方法:將所有的東西都打包放進紙盒,使用的時候再放回原處。結果發現,一周后大部分物件都沒有被動過。因此,他便扔了它們。
6.2 這個方法也可以用于清理當前占用時間和注意力的網絡工具。突然停止使用某項工具一定的時間,然后,問自己,1.如果我一直在使用這種服務,過去的這段時間會過的更好嗎?2. 人們是否關心我有沒有在用這種服務?如果兩個答案都是否,那就應該戒掉這項服務。
6.3 在以前,組建一群由你的親人朋友之外的人員組成的聽眾需要通過艱難的競爭才能實現。但是現在的社交媒體,「它打破了努力創作有實際價值的作品和吸引到人們注意力之間的正相關關系。」
【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我也就不會因為自己寫的文章閱讀量很難突破一百,而有很多沒有營養的博眼球的文章可以輕輕松松閱讀量破萬,而感到沮喪】
「它用淺薄的集體主義式交換取代了永恒的資本主義交換。」「驅動這些行為的潛規則就是作為回報,你可以得到朋友或聽眾的注意力(大部分是不應得到的),你也將慷慨地把自己的注意力給他們(也是不應得到的)。」
【比如,你發了朋友圈,朋友們紛紛給你點贊(即使可能這條朋友圈并不值得點贊),于是作為回報,你可以會慷慨地給他們點贊。于是這種潛在的“協議”,就給每個人帶來一種,不需要努力就能獲得重要性的假象。】
「因為這種刷存在感的做法是使人們草率地將時間和精力碎片化的重要原因。」
6.4 這些社交媒體,「它們可能會有趣,但是在你生命規劃和所期望實現的目標中,它們是無足輕重的無聊事,是在你完成一些更有深度的工作時分散你注意力的東西。」
7. 策略3 不要用網絡來消遣
7.1 英格蘭作家阿諾德·本內特,提出每天工作8小時的人們,應該把剩下的16個小時,看作是“一天中的一天”。 策略3的目標就是減少網絡工具對你深度工作能力的干擾。
7.2 周末空閑的時候,你閱讀了某個網站一篇文章,然后底部的鏈接吸引了你接著點擊,于是這些文章成為你打發時間的工具。如在準則2中所說,這些行為「因為它們損害你抵抗分心事物的能力,使你在試圖深度工作的時候更難集中注意力。」于是,本內特提出在你的娛樂時間做更多的思考,思考我要如何度過“一天中的一天”。
因為「這些致癮性網站在真空中才能活躍:如果你沒有在某一個特定時段給自己安排任務,這些網站總是一種有誘惑力的選擇。」如果你安排了高質量的事情去做,這些網站對注意力的控制就會減弱。
7.3 此時,有人會擔心有條理的安排消遣會有損消遣的目的,但事實是這種擔憂是來自對真正令人類恢復精力的事物的理解。
「人們都要懂得一個重要的道理,人的智力系統可以進行長時間的高強度活動:它不像人的手腳一樣會疲倦。除睡覺以外,它只需要變化,而不是停止。」
【看完這個準則,你可以試著安排一下周末的這個下午,與其放任自己在迷糊的狀態下漫無目的的瀏覽幾個小時網頁,不如給自己的大腦找到有意義的事情去做,看書,學習英語,練習瑜伽,陪家人出去散步。在今天結束之前,你會感覺到更加充實,明天開始時更加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