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這本書講了什么,用最簡單的話概括,及其主旨。
把歷史、政治、制度、農業、經濟、宗教、文化等因素融合,敘述人類從起源到現代與未來的過程。
2、關鍵詞收集
人種、混種繁衍、替代理論
認知革命、語言—八卦—虛構—合作、文化演化、采集社會—農業社會、智人生態滅絕
農業革命:人多質量差、定居演化、消費主義
人腦記憶—文字—數據處理工具—官僚思維(內容更多產生的分工)
想象的階級、性別
想象的金錢、帝國、宗教——文化融合
自然法則宗教、人文宗教、演化人文主義、超人
歷史:隨機、不可預測、盲目
一級混沌、二級混沌(預測會導致變化,所以無法預測)、迷因學(相對于基因的文化復制單位)
科學—意識形態、
種族主義、文化主義
家庭社群——國家市場、核子和平、戰爭成本
社會快樂、生物快樂、快樂守恒、快樂不平等
自由主義
生物工程、計算機、超人類
4、疑問解答
如果世界上還有其他人種(也即人類可與某種動物交配),我們會怎樣?
文明程度與幸福感有關嗎?
如何看待現代養殖業?
為什么世界上普遍重男輕女?
人類的矛盾思想有什么?
未來會有全球帝國嗎?
為什么東亞人信仰宗教的少?
南歐人在移民中曾受到過歧視嗎?
現代社會中保護弱者的原因是什么?
超人會出現嗎?超人會導致怎樣的后果?
政治法律與生物學的沖突如何解決?(比如先天犯人)
歷史是必然的嗎?
如果沒有宗教,人類會生活的更好嗎?
我們想要自己變得更好,潛在中希望其他人也變得更好嗎?如果沒有,我們的真實意愿是追求差異而非平等嗎?
科學離不開政治嗎?
經濟發展有盡頭嗎?
叢林法則的具體適用?
社群與家庭解體后會怎樣?
要不要無知的快樂?(快樂是主客觀相符合產生的滿足,無知可以抑制主觀期望。)
如何由相關性推出正確的因果關系?
(任何一個關鍵詞同樣也可以提問了解)
5、讀完的收獲
讀完之后照舊查看其他人對此書的看法。奇怪的是,沒有人能說出個所以然來。一半人認為,這本書顛覆三觀,用新穎的觀點通融了人類的歷史發展。另一半人認為,作者雖然知識廣博,但書中內容皆為他人觀點,作者不過是旁征博引罷了,沒有新的見解,并且某些部分說理具有主觀臆想,不能提供充分的證據支持,充其量只是一本歷史科普書。
本來,作為一本人類學、歷史學的書籍,是完全沒有“標準答案”的,在這個領域的書,更多的是要啟發人,讓人深入思考,而不是全部聽信書本,讀完過后才發覺,自己看的太少了。本書的核心觀點大概是:區分“虛構故事”與“客觀事實”。
但我依舊充滿疑惑。關于人的種種問題,大多矛盾而無解。那么,真的有答案嗎?答案又在哪里?歷史,未來,正應了作者的話,在隨機中虛無縹緲。也許,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不求甚解,才是最好的吧。
附:書單
可以根據每個小的議題來找書看,注意每本書的“參考文獻”來順藤摸瓜。
《槍炮、病菌與鋼鐵》《自私的基因》《性別的歷史》《基因組:人種自傳23章》
更多: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330571
關于動物類的:《動物解放》《動物的生命》《動物有意識嗎》
6、語段
歷史是文化的歷史,而不是生物學的歷史。
植物馴化了智人。
演化毫無意義。歷史的選擇并不為了人類的利益。
人不平等,因為他的演化不同。權利是虛構,有的只是天生的能力。
我們打破監獄,不過是到了另一座更大的監獄。
地球上沒有純凈的文明。
綜攝才是全球最大的宗教:基督徒信仰一神論的上帝,二神論的魔鬼,崇拜多神論的圣人,相信泛神論的鬼魂。
事后看來不可避免的事情,在當時總是毫不明顯。
從未來看,我們都是野蠻人。
人類的歷史與人類從來不是純白無邪。
追求利益不是因為仇恨,而是冷漠。
某人死于暴力的可能性小于自殺的可能性。
反例反證規律。
家庭與社群比金錢與健康對快樂的影響更大。
快樂與痛苦是演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