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宋詞來,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大家一般認同的都是蘇軾,但是我卻非常喜歡辛棄疾。
蘇軾那篇經典的《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和辛棄疾的那篇《永遇樂,京口北古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在氣勢上,《赤壁懷古》是有優勢的,但是細細揣摩,在時間和空間的把握和延伸上,《永遇樂》應該是更勝一籌。
讀了《辛棄疾傳》,對辛棄疾的一生有了一個立體完整的理解。宋代詞壇上,文能治世,武能安邦,超越辛棄疾的人寥寥無幾。那個英姿颯爽的橫渠少年,殺判賊義端和尚,率五十騎深入敵軍腹部,生擒叛軍將領張安國,是何等的意氣風發,壯志凌云。那個在南宋朝廷上獻《美芹十論》,據理《九儀》,一力抗金,收復失地的豪情英雄,到最后落了個,“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的悲情下場。
英雄暮年,壯志難酬的悲涼與“廉頗老亦,尚能飯否”,是何其相似啊。那個一心想“了卻君王天下事”的英雄,最后也只是“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歲月無情如刀刃,它把一個豪情少年,打磨成悲涼消沉的暮年老人。
人生的悲苦莫過于,明明心內存黃連,世人面前揚笑臉,就像辛棄疾的那首《菩薩蠻》里說的,“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是在笑沙鷗嗎?如果沒有細細的讀辛棄疾的平生,是感受不到他那種隱忍的,欲說還休的苦楚的。
讀《辛棄疾傳》,心中會浮現出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的不堪之舉。明明文不能執筆,武不能安邦,手無縛雞之力,身無寸箭之功,卻削尖了腦袋往富貴功名場中鉆營。遇到丁點困難就指責,推三阻四,抱怨,困頓,毫無斗志。想當年辛棄疾的蓋世文采和武功,不被朝廷重用,也僅僅是自嘲“世間喜慍共何其,笑先生三仕三已”罷了。兩下相較,世人是有多么的浮躁和膚淺啊。
辛棄疾雖然在仕途上起起伏伏,報國無門,但是他的身邊卻有一群志同道合,肝膽相照的好友。這也許是命運對他忠義肝膽的眷顧吧。前有陳同浦,劉改之,葉衡,朱熹。在垂垂老年,又結識那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陸游。兩人雖是忘年之交,卻惺惺相惜,陸游絲毫不吝惜筆墨去贊賞辛棄疾的才情和英勇謀略,更是在開禧年間北伐失敗,辛棄疾抱病離世后,寫詩表達心中的悼念,“君看幼安氣如虎,一并遵已歸荒墟”。世人都道,君子之交淡如水,卻不知水中自有真性情。
辛棄疾的忠心,傲骨,豪氣,才情,是我輩之楷模。
正是:
遠古一青兕,悍然入塵世。
詞壇飛虎將,辛公莫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