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寶媽在群里咨詢:內在的父母,是父母對我們的樣子,內在的小孩,是小時候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嗎?
我說:可以這樣理解,更進一步理解就是,內在的父母,就是我們小時候看到的父母的樣子,是“我”的主觀感受。不一定是真實的父母的樣子,是以“我”的感受為主。
所以,這也就提醒我們為人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多去考慮孩子的感受
只有“你要聽我的話,我這是為你好”,我們感覺是為孩子好是不夠的,還要看孩子愿不愿接受。如果在孩子看來是強迫,控制,那么“為孩子好”的行為可能是適得其反的。
NLP說任何一個問題都有三種以上解決辦法,我們需要學習去拓展思維,找出三種以上對孩子某個問題的處理方法,然后從中選擇一個“你好,我好,世界好”的方式。
比如,群里寶媽討論的,怕孩子玩手機上癮的問題。
1,從媽媽的角度來看,可以直接沒收,強行控制。
2,從孩子的角度來看,隨便玩最好了。
控制會引起反控制,并且會把這個問題固化下來,變成一個真正的越來越嚴重的問題。放任自由的玩,也不行。
那我們該怎么辦呢?
團長說只有一個選擇叫不得不,兩個選擇叫左右為難。現在就是左右為難,很多寶媽在我講到愛和自由的時候,就說“給他自由還不反了天?殺人放火也讓他去?”
在有些人心里,養孩子就兩種方法:嚴格管制,或者放任不管。
于是“左右為難”之下“不得不”二選一:嚴格管制。
世間事并不是非黑即白,非A 即- A 。
NLP 講“凡事都有三種以上解決辦法”。
3,就是既不強行管制,也不放任自流。而是跟孩子溝通(不是控制哦,詳見上一篇,你是溝通還是控制),一起商量制定一個時間表,約定每天完成作業后固定的一個時間段給孩子。這樣孩子知道媽媽給了自己時間玩,就不會整天惦記玩手機,該干啥干啥去,到點就可以玩,很安心。媽媽也完美解決了焦慮的情緒。
其實這個寶媽無意中就運用了“凡事都有三個以上解決辦法”這個概念。
再看一下“嚴格管制”和“放任自流”之外的第三個方法就是“有引導的愛和自由”。
不是完全不管,是有引導的。用引導代替控制。
當然,控制可比引導容易多了!不需要學習,面對弱小的,依賴我們的孩子,每個人天生就會“管制”他們。也最容易出效果,孩子天然的對父母的愛和認同,讓他們全然的聽從父母。當然孩子越大,才會發現這一招越來越不好用,于是加大“管制”的力度,甚至有很多父母花幾萬塊錢把孩子送去“比勞教所還嚴酷的體罰,精神虐待”的管制學校去。簡直不能想像啊。
引導是需要父母學習的。學習兒童心理特點,學習成長規律,學習創造兒童成長的條件,才能知道如何去引導。
育兒,首要的是育己。
但是學習哪有刷劇輕松?育己就意味著自己的根深蒂固的一些觀念要改變,這太痛苦了。
但是值得。
通過學習,育己,我們跟孩子一起成長,成長后的喜悅遠非刷劇所能比的。
(當然,有的人就是不喜歡學習,這也是一種人生選擇,每個人都擁有自由選擇想要的生活方式的權利。每個人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關于控制和自由,我引用今天武志紅公號中的一個例子:
一個農民,把種子種下去之后,總擔心它長不好,嫌它長太慢,于是一截截拔高。
這是控制,是逼迫,是拔苗助長。
另一個農民,放養,把種子種下去后就不管了,愛咋咋地。
這不叫愛和自由,這叫不負責任,未盡監護義務。
真正的教育是什么?是農民不把眼光只盯在種子身上,而是觀察了解幼苗的成長規律,為它松土、澆水、施肥、除蟲,給小苗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并提供其生長所需;
除此之外,不去糾結它怎么還不發芽、還不抽穗。因為你并不知道它需要多長時間扎根。
你只需要給它創造適宜的環境,種子的成長取決于它自己。
讓我們一起學習,愿每個寶寶都有一對60分的父母,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足夠好的“內在父母”。
無需完美,足夠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