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藏不住,也圈不住。對待海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每個人自己去尋找到和它相處的方式。每片海,沉浮著不同的景致,也翻滾著各自的危險。生活也是,人的欲望也是。”
這句寓意深遠的話,出自著名作家蔡崇達的小說《皮囊》。
一位從閩南小鎮走出來的大學生,靠自己一路摸爬滾打,成為著名雜志主編。誰知卻在30歲的關口,陷入深深的困惑。
在某次“生與死”的展覽上,一件件逝去之人的物品,讓他不由地想到已然離世的父親,始終在心中揮之不去的謎題也漸漸顯露。
為了救贖自己,蔡崇達決定用文字觀照靈魂,才誕生了這本“認心又認人”的《皮囊》。
初看時,以為只是回憶故鄉點滴的散文集。再次翻閱卻頓悟,書里用另外一種方式,為我們鑿開了一扇重新理解命運的大門。
蔡崇達回望走過的路、遇見的人,用真實細膩的筆觸,詳盡地剖析了在塵世這場苦修里,在看不見的皮囊之下,人們該如何擺脫世俗的羈絆,學著與自我和解,重拾幸福與希望。
1
放下執念
與欲望和解
當欲望大于能力時,人就會過得痛苦。
這句話說的正是小說中的厚樸,他是蔡崇達的大學室友,也是一位將自己包裹在虛幻外衣下的青年。
最初倆人擁有同樣的夢想,但最終卻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兩條路。
厚樸的爸爸是村里唯一懂英文的人,也對他寄予厚望,所以特意取了英文名“hope”,這讓厚樸始終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進入大學后,憑借卓越的成績,厚樸以為自己可以活出非凡的人生,于是他玩樂隊就要出專輯,寫詩歌就要出詩集,做的每件事,過的每一秒都用盡全力精彩,卻從未想過他是否擅長于此。
讀大二時,厚樸幻想著有朝一日成為大歌星,便在食堂開起了演唱會。然而他的嗓音毫無天賦,創作的歌詞也平淡無奇。
一直活在夢想的執念里的厚樸,欲望近乎將他摧毀,他甘愿沉淪在自我感動的光環中。某次當代文學課上,厚樸直接將老師從課堂上趕了下來,跳上講臺演唱自己的原創歌曲。
最終他被學校勒令退學。厚樸的父親無奈之下,只能將他帶回小山村,成為一名老師。誰知,幾年后,在求而不得與現實的落差中,厚樸選擇了輕生。
誠如書中所言:抵達夢想靠的不是狂熱的想象,而是謙卑的無視,甚至少年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憐的隱忍。
人有夢想和期待本無可厚非,但過于執著,就容易被欲望沖昏頭腦,在虛妄中迷失本心。
唯有放下那些不切實際的欲求,才能抵達內心世界,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標,然后走好眼下的每一步,去追逐夢想之島。
2
戒掉虛榮心
與生活和解
“人生中的很多煩惱,大多是無謂比較得來的。”
正如書中的兩個身份懸殊的阿小,他們一個是家境富裕的小少爺,一個是漁民的兒子,唯一的共同點,是都有一副虛榮心撐起的皮囊。
少爺阿小即將被接去繁華的香港生活,因此心高氣傲,對昔日的朋友頤指氣使。而漁民家的阿小,沒讀幾年書就輟學在家,卻又不甘心做漁民,向往大城市的他,選擇做了少爺阿小的小跟班。
至此,少爺阿小的零食,玩具和書籍都成了他顯擺的籌碼。在少爺阿小去了香港后,漁民家的阿小竟也開始模仿起他的行事作風,但狐貍沒有了虎皮,終究嚇不到別人。
沒過幾年,倆人都在生活的重壓之下,悄然改變了命運軌跡。
少爺阿小的父親病故后家道中落,他自己也因常年耽于玩樂,沒有一技之長,導致生活過得辛酸落寞。在現實長久的鞭笞下,他終于認清了生活的真相,收斂起了昔日的驕傲與優越,一頭扎進了平凡的生活里。
雖人有各異,但相似的本質大抵如出一轍。漁民家的阿小,也在歷經了現實的多番錘煉后,在老家當起了務實的漁民,每日起早貪晚地捕魚賣魚,最終蓋房、娶妻、生子,過上了安穩的日子。
生活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些虛榮心,若一味讓其蔓延,只會讓眼前的路裹足不前。與其追求華而不實的面子,倒不如腳踏實地去做事,從根本上迎來生活的饋贈,邁向更好的未來。
3
接納自身的不完美
與現實和解
書中的文展是蔡崇達小時候的玩伴,生下來就有兔唇,可以說他的皮囊天生帶有缺陷。正因如此,他更是努力,想要在其他方面優于同齡人。
上帝關了他的窗,就會給他打開一扇門。文展不僅頭腦冷靜睿智,還有理想與抱負,他熱衷于規劃未來,并且按照藍圖一步步實施。他始終堅信自己能出人頭地,飛出窮鄉僻壤,創造出自己想象的美好生活。
本以為前方會是一片坦途,現實卻在他考上中專后,狠狠給了他當頭一棒。
骨子里隱匿的自卑,讓他接受不了別人對自己生理缺陷的嘲笑。為此他經常和同學打架,加上性格倔強,順利畢業變成了一大難題。
畢業后,文展被打磨成了萬千世界中的平凡人,工作上托關系才在鎮里的廣播站謀得電工一職。他也早已沒有當初的意氣風發,變得沉默寡言。
幾年后,他深感生活無望后,再次離家,去到了一個小村里維護發射臺,自此再也沒有關于他的任何消息。
若身體上的缺陷,只是造物者對人們的一種考驗,那思想上的缺失,才是跌入深淵的真正禍首。
文展原本是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卻因太過于要求完美,與自身的平庸無法自洽,始終沒走出他和小鎮的糾葛。
人生之路,總免不了缺憾與失意。如果一直與內心對抗,負重前行,終將壓垮自己。倘若對改變不了的人與事,少些強求,坦然接納,與自身和解,何嘗不是對當下最好的經營。
4
結 尾
《皮囊》這本書看似寫了普通人的平凡故事,但在人生這場修行中,不同的心態決定著不一樣的步伐。
如同書中所說:“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
愿我們都能及時舍棄掉一些不必要的浮華與雜質,讓禁錮的心得到解放,在如實的生活中,活出富足與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