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逛知乎的小伙伴對采銅應該不陌生。這位知乎大神,擅長把艱深晦澀的學術理論,轉化成有趣易懂的生活常識,并且富有理想主義情懷,累計貢獻回答過千個,獲得數十萬贊同與感謝。
采銅身上有兩大工具讓人欣賞:嚴肅的思考、認真的生活。
作為一本提升類書,《精進》正是采銅運用這兩大工具的方法提煉和心得總結。在書中,采銅解答了許多年輕人在自我成長、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惑,譬如:
為什么我們的時間永遠不夠用?
五年后我們會過什么樣的生活?
面臨的選擇太多時應該怎么辦?
“好時機”和“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如果你也思考過類似的問題,并且感到茫然,或許你可以從《精進》這本書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路徑。《精進》為“學業不調的在校生和前程不通的職場新人”提供了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成功七個方面的精進路徑,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支點:只需要非常小的力量,你就可以成為真正厲害的人。
這本書小編沒有打算拆解全本,因為整本書干貨很足,我更希望大家有時間親自把書買回來好好讀一讀。尤其是那些終日彷徨,既無法做出選擇,又無法明確目標的年輕人。書中的7個精進路徑,每一個都值得你研究。
接下來的第二部分,小編把采銅為本書寫的序摘錄出來,第三部分我將對“時間”精進的章節進行提煉分享。
序的部分非常樸實且有情懷,也有很多點戳中了偶,比如:
我們著實需要一種智識和能力,去觀察、反思自己被局限的生活,去發現和實踐更多成長和成才的路徑。
閱讀、思考、寫作和生活本身也應是渾然一體的,見解并非存在于僵固的教條里,而是鮮活地生長在流動的生命中。
我是一個思考者,我思考如何才能獲得一種豐盈、獨特、完整、自足的人生,思考如何才能擺脫內心的禁錮,以更勇敢、更開闊的方式去生活。
嚴肅的思考,認真的生活,去獲得一種豐盈、獨特、完整、自足的人生——這也是我想做到的。
02
用更勇敢的方式去生活
采銅
記得我讀小學的時候,母親就說,手表要故意調快幾分鐘,這樣不容易遲到,并且做任何事情都容易搶在別人的前面,對此我一直深信不疑,就像其他很多我們從小被教育的事情一樣。而就是這樣一類信念,迫使我們在同一個方向上奔跑,然后越跑越累,越跑越迷茫,越跑越痛苦......
令我驚奇的是,這樣一種“表要調快”的觀念竟然如此頑固卻又悄無聲息的存在著,框住了我們的思維。更令我驚奇的是,一旦這個框被敲開一個小口,竟有如此出其不意的效果。
是的,我們從來沒有想過一種反過來“把表調慢”的可能性,畢竟,這看上去太異想天開了,并且顯然一定以及肯定是“錯”的。可就是這樣看上去荒誕的事情,一旦付諸實施,或者只是像“母親的掛鐘”一樣無意間實現了,可能你的人生就會出現另一種別致的模樣。甚至,就像你發現了一把尋覓已久的鑰匙,這把鑰匙意味著可以用另外一種全新的視角、經驗、智慧與審視我們既有的生活,而這種審視本身就意味著生活的改變。
小編也是恍然大悟。生活就像一面多棱鏡,它有不止一個鏡面,相應地,也有不止一種可供觀察和理解的視角。它應該不只有一種標準、一種模式、一種狀態,它應該是多元的、豐富的,并且有著具有不同縱深的內涵。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看待自己和世界,看待現在和未來,看待情感和理性的時候,存在著遠比我們已知的更多的可能性。
是的,我們總是在慣性中生活,在教導下學習,在成規中思考,在勸解中決定,并在無助的結果中自責。我們著實需要一種智識和能力,去觀察、反思自己被局限的生活,去發現和實踐更多成長和成才的路徑。可問題是,大多數時候,當我們對眼前的一切習以為常時,我們連這種“需要”都沒有意識到。于是,我決定寫這本書。
這是一本特別的書。說它特別是因為,它是某種復雜的混合物,里面有我的經歷以及對經歷的思考,有心理學,也有不同學科、不同實踐領域的經驗和知識。但我希望這種混合并不突兀,在我看來,經歷和學習,經驗和知識,實踐和理論,這些都并非是截然兩分的,而是應該互相印證、互相補充的。更進一步,閱讀、思考、寫作和生活本身也應是渾然一體的,見解并非存在于僵固的教條里,而是鮮活地生長在流動的生命中。
在這本書中,我打開了我們人生的七個側面,它們分別是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和成功。
時間是我們的坐標,我們做任何事都離不開這個坐標,所以,處理好與時間的關系,是我們生活、成長和改變的前提;
選擇往往發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它令我們迷茫、無助和焦慮,而學會選擇也就是學會認清自己以及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
行動是生命力的象征,也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歸依,而令人不解的是,現代人行動的步伐越來越沉重,無力感不斷蔓延,所以我們更需要行動的勇氣和智慧;
學習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標志,對很多人來說更是融貫一生的修行,學習的規律和技巧正是很多人需要補上的一課;
思考發生在生活中的每時每刻,但是對思考本身的思考卻顯得稀少和珍貴,當我們欲要解決工作和學業中的各種難題時,你便會發現它的價值;
在這個激烈競爭的社會里,一個人的才能是立身之本,但如何獲得不凡的才能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難解的謎團,解開這個謎團需要打破一些流播甚廣的迷障;
成功是一個讓人愛恨交織的字眼,無數人為了所謂的成功變成了他們原本討厭的人,而我更相信,只有堅持做一個你所喜歡的自己,你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對剛打開本書,準備尋找更好的生活、成長和改變的方法的你來說,應該已經發現,這七個側面并不是各自獨立的,而是相互交錯、交織,共同構成一個整體。我們的生活不應是割裂的,它有不同的側面,有不同的解讀,有不同的路徑,以及不同的期待。即便在對每一個主題的討論中,我也盡量呈現出對同一主題的不同視角,也就是說,在多棱鏡之中還嵌套著多棱鏡,在不同的折射光路之上還折射出不同的光路,我想,這便是我們五光十色的人生吧。
我是一個思考者,我思考如何才能獲得一種豐盈、獨特、完整、自足的人生,思考如何才能擺脫內心的禁錮,以更勇敢、更開闊的方式去生活。我推崇當代思想家蘇珊·桑塔格的生活方式,她說她會思考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件事情。并且,我也明白在這個過程中,實踐、表達和思考一樣,占據著同等重要的位置,而寫一本書,就是能同時承載三者的理想行動。
我希望在這本書里,展現了一些你原先未曾想到、未曾看到又殊為重要的東西,這些東西開始一點點撬動你頭腦中某些堅固或者凝結已久的結構,使它們開始松動,并發生新的可能。
03
時間之尺
這部分是小編整理的《精進》一書“時間之尺”章節的部分
1.一個人應該怎樣對待時間?
(1).向小孩學習“鄭重”的態度
不敷衍、不遲疑、不搖擺,認真地聚焦于當下的事情,自覺而專注地投入。
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輕重緩急,因盡全力無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陰未曾虛度。
(2).不同場合,不同的時間視角
斯坦福大學著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了“時間視角”概念,并據此劃分出五種人:
積極過去視角:以積極的心態往回看,懷舊,珍視,感恩,但容易忽略當下的快樂。
消極過去視角:以消極的心態往回看,回憶負面、沉浸傷害,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享樂主義視角:以享樂的心態看待當下,及時行樂,幸福感高,但容易放縱成癮。
宿命論視角:以宿命的觀點看待當下,一切命中注定,順從和忍受。
未來視角:往前看,為未來謀劃,愿意舍棄當下快樂,但幸福感不強。
五種時間視角各有優缺,應當盡量“隨需而變”,根據不同場景使用不同視角。如工作場景,可采用“未來視角”;生活場景,可采用“享樂主義視角”;團聚場景,可采用“積極過去視角”。
(3).由當下向過去與未來延伸
生活在當下
嚴肅地對待時間
留意自己擁有的空間并享受它
反思自己和其他人的時間視角
從現在出發聯接過去
并不完全沉浸過去
制定實現目標的計劃
平衡計劃和非計劃時間
視未來存在于當下
對未來保持積極的態度
2.如何解決遠期未來與近期未來的沖突?
對五年后自己的提問
(1).對人生來說,“5年”意味著什么
如果你想走出不一樣的人生,做一些不一般的事,那么以五年為期,你可以為自己制定一個長期的目標,并為此做出持久而堅實的努力,你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如何通過一點一滴的人生增量,完成個人核心競爭力的鍛造。
如果把5年作為做成一件事的時間跨度,意味著你需要忍受頭幾年的挫敗、煎熬和孤獨,乃至別人的誤解、嘲笑和攻擊。
(2).兩種未來視角下的思維差異
遠期未來:
人們傾向于用更概況、抽象的方式去思考,比如剛進入大學的心理學專業學生,可能會定下“成為心理學家”的遠期目標,卻不知道如何努力才能成為“心理學家”。遠期目標往往缺乏細節,更多只考慮價值和意義。
近期未來:
人們更容易到具體的情境中去考慮,想得更多的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么去做”。比如心理學專業學生在修習課程時,會做好課前預習、課堂筆記、課后練習等環節。
這兩種視角各有利弊,因而“5年設想”是個很有用的技巧。它讓我們用情景化、具象化的方式構想遠期未來,把時間拉近到眼前,有利于從實施的角度去具體設計實現未來的方式。
(3).如何解決兩種未來的沖突?
以拖延癥舉例。“遠期未來”有一個抽象且具有意義的重大目標“完成博士論文,拿到博士學位”。而“近期未來”則遇上了實際的阻礙和便利的替代性活動,如阻礙是“實驗結果不理想”,便利性的替代活動包括“看電影和打游戲”,借此逃避阻礙。由此,就產生了“拖延癥”。
如何解決?
從遠期未來的角度,使遠期未來的目標更加具體化、情境化和可實施,多關注“怎樣去做”;
從近期未來的角度,降低近期未來中的“非期望行為”的便利性,主動增加挑戰的難度。
3.把時間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1).如何評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從兩個角度評估:
收益值:這件事在當下將給我帶來的收益大小(心智、情感、身體、物質)
半衰期:這項收益隨時間衰減的速度,半衰期越長,衰退得越慢。
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大多數事情可以從這兩個角度來衡量:
高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找到真愛、學會一種有效的思維技巧、與牛人進行一場意味深長的談話。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買一件當季的流行服飾、玩一下午手機。
低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練一小時書法、讀懂哲學著作、多重復一組技能練習。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挑起或參與一場網絡掐架、漫無目的的刷微博......
(2).少做短半衰期事件
做短半衰期的事情,就好比一次次把沙子抓起來,但剛獲得一點快感,沙子就已經從指縫滑下,我們不得不重新來過。
做長半衰期的事情,效益無論高低,可以累積和疊加,只要半衰期足夠長,再微小的效益也可以傳遞,成為奠定未來成功的一小塊基石。
長半衰期事件指南:
積累可信的知識
訓練實踐技能
構建新的思維模式
提升審美品位
反思和總結個人經歷
保持和促進健康
建立和維持相互信任的關系
尋找和獲得稀缺性資源
探索、提出創造性的構思或發明
獲得高峰體驗
......
(3).多讀經典
經典作品具有超長半衰期,必然包含了某種接近“事物本質”的東西,也就是某種根源性的東西,所以世間千殊百異的人、事、物,最后都有可能和這個根源性的東西發生共振。
(4).辨別生活中的信息噪音
互聯網逐漸主宰人們的生活,碎片化、無價值的信息實際上是一種“信息噪音”,干擾了我們對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信息的判斷。
辨別信息噪音,有一種立竿見影的方法——調整評估信息價值的時間尺度。
從原本追求“即時興奮”的信息模式切換到追求“長久受益”的信息模式,用中、長的時間尺度去評估信息價值,過濾信息噪音。
4.為什么我們的時間永遠不夠用?
快與慢的自由切換
現代社會就像一架高速運轉的機器,人們被推著往前跑,疲于奔命,人的欲望同時也在急劇膨脹,無形之中人的一生就這么過去了。
(1)時間管理讓我們越來越“快”
“時間管理”讓我們更精細、嚴苛地分割生命時間。
我們本來因為快而痛苦,時間管理卻教我們如何更快的趕上外部環境的快。但我們所處的世界是流動的,一切都處于不確定性之中,“時間管理”雖然對提升工作效率和業績有所幫助,但我們的主觀感受卻常與此并不一致。
(2).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
我們應從一味求快的心理慣性中跳出來,讓生活變得更有節奏感——即“有快有慢”。
平衡時間觀:在工作場合和生活場合采用不同的時間視角。
盡可能求快的事情:做家務等體力勞動、完成常規的事務性工作、完成簡單的執行任務、常用商品的線上線下購買、注定無法達成共識的爭吵和爭論等。
盡可能求慢的事情:與家人共讀閑暇時光、欣賞藝術作品、自我反思、思考重大決策、創造性活動中的醞釀過程、為一個挑戰性任務做好準備等。
(3).提升時間的使用深度
時間的快和慢,也對應著時間的“深”和“淺”。
時間的深:
進入心流狀態:指人全情投入于一件事中的狀態。在心流發生時,人心無旁騖、全神貫注,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忘記了時間的流逝,在這個過程中,人會獲得很大的滿足感。
時間的淺:
在看電視的同時,我們可以同時嗑瓜子、玩手機、跟人聊天。
在時間的深與淺之間,需要保持某種平衡。我們可以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項長期的業余愛好,讓它在時間的深度和長度中慢慢生長,可能會獲得始料未及的成就。
事業和生活的秘訣,無外乎就是處理好時間的快與慢、深與淺的關系,鄭重對待時間,將近期未來和遠期未來結合到一起,賦予時間意義和喜悅。
04
精彩提煉
用平衡觀點看待過去、現在和未來,用鄭重的態度過好當下的生活,并聯接起過去和未來。
明確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用未來視角工作,用享樂主義生活。
使用“時間之尺”,審視事件的長期價值,盡可能刪減非必要事件。
讓“遠期未來”更加具體,為“近期未來”增加挑戰。
把握好做事的節奏,區分“求快”的事件和“求慢”的時間。
提升時間使用的深度,減少被動式休閑的比例,保持至少一項長期的業余愛好。
05
以上就是第一個精進路徑“時間”的框架提煉,后面還有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和成功這些方面的精進路徑解讀,建議大家看看這本書。
當然,“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看完,消化完,好好實踐才能真正影響我們的人生,您認同嗎?
好啦~這么好的書,相信大家都期待思涵讀書薈也快快舉行《精進》這本書的主題分享,相信一定會有的,共同期待吧~
【特別聲明】內容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