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去私欲存天理依良知而行,自省利他致良知。學習踐行印證傳播圣賢文化,知行合一。
近段時間的擔當,我有很多次不知道該如何去做時,就讓心靜定下來,問問內在的自己,我究竟想要什么,我有哪些收獲。不再焦慮、不再迷茫,而是內心多了幾分沉淀后的靜定和力量,這份力量源自于內心深處的能量在遇到的問題中被激活,不會感到無助和無力,而是越是遇到問題,內心越清晰,接受住考驗,迎來新的成長節點。
正是因為我們有了擔當,才可以給到自己機會更好的成長。擔當讓我們更有責任心,不僅僅是為了自己“小我”的學習,擴大影響面,背后還有我們的團隊,用我們的做到,為團隊添磚加瓦,貢獻我們的力量,提升我們的能量。
由于本周我在良知班做輪值點評責善,良知班的點評責善原文部分是自己所在服務的志愿者班級學習的課程。為了做好充分準備,我提前投入進點評責善文稿的準備中,有機會仔細、認真學習聆聽自己所在擔當崗位服務的小組——第三期大學生正心班,博仁老師的導讀、誦讀原文。尋找自己的成長點。
學習本篇文章,感受到先生良知啟動后生發出來的所有治理的規則和方法,行之有效,詳盡至極,一切都是依照良知的告訴去做。
首先了解本篇文章的創作背景:陽明先生在南贛地區成功剿匪成功后,開始了真正教育:化育人心的工作。陽明先生說剿匪只是一個開始,最重要的是通過教育化育人心。陽明先生提出在當地以鄉為單位的一種自制的方法,真正的化民成俗之法。本篇文章給到我們很多啟發:作為一個組織或者一個團隊、企業、或者一個社區,甚至一個國家,如何治理好。同時也給到我們一些非常具體的細節和做法,有的放矢的支持。致良知線下學習會的組織以及學習模式,也是借鑒了《南贛鄉約》的模式。整個流程、規范都非常清晰。
當我們看清事物的真相,從心底里接納一切,找到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件事情呈現出來不好的結果是有原因的,范疇決定內容。不在因上努力,在根上下功夫想改變結果是不可能的。民眾的善惡不是今天才有的,是由于長期的積習才有的,今天的呈現不過是一個果,這個果是由過去的我們所思所想所做種下的種子造成的。我們不要抱怨當下呈現出來的果,而要看到“因”是什么。當我們看到“因”時,也不要去抱怨因,而是把焦點放在從現在開始因此做一些什么樣的新的行為,未來才會不同。
行由不得反求諸己,反躬內省。我們有一份擔當和責任,而不是去受害。無需拿制度來要求大家,把所有的責任放在自己身上,從自身做起,影響身邊的環境。這是絕無后遺癥的行為。作為一個團隊、一個家庭出現問題,一定是我的責任。是我們的范疇,創造的環境出了問題,導致一切出現問題。當我們有了正確的思路、方向,才會真正解決問題。反之,如果一味地外求,反而會無解,找不到問題的答案,甚至會制造出更大的問題。
先生整個相約的目的一目了然——讓每一個人都好。啟發、引領我們做任何事情時是否知道為什么去做,我們做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已經不再重要,最重要的是活在當下,創造未來。
我們以什么樣的態度來對待相約,以及對待每一個人,這很重要。即便是很愚笨的人,我們去說別人時說的都很清楚。很聰明的人去責備、說自己的時候就變得糊涂了。說別人的時候一套一套的,說自己時就說不出來了。我們不要念念不忘棄惡從善的新民,他們只要一念改過,即為善。同時也不要覺得自己是良民,而不去進行品德修養,一念為惡即是惡。人之善惡只在一念之間。一個人的善惡不是我們看到的外面的善惡,而是念頭的重要性。格物也不是格外面的善惡,而是格除念頭上的惡念。一念善即是善,一念惡即是惡。善惡是我們念上的善與念上的惡。
我們在團隊管理中,往往只是修正員工,修正別人的行為,沒有在自己的心念上下功夫。如果只是修正別人的行為,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轉變觀念,問題是解決不了的。制度要有,一位領導者如何在念上支持大家存善去惡,這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做到這一點,大家才真正能夠做到自律。最終和諧、美滿、幸福的生活才會發生。
最后先生表達說,作為人誰又沒有善,誰又能沒有惡呢?每一個人都有善惡。感受到先生的良知之心、慈悲之心。當我們不斷去做善事,就在心田種下善的種子,必然有一天會生根發芽,會得到收獲和回報。我們并非為了炫耀和得到回報,而是善積累多了,自然而然呈現出來。為惡不知悔改,久而久之罪不可赦。哪怕是小的惡,累積起來就會成為大惡。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表揚優秀的,責善為惡的。
最后先生表達,相約的目的不是為了約束大家,而是為善去惡。為善去惡的方法就是鼓勵、表揚善的,責善、支持、勸勉惡的行為。一起共勉。
我們做了善不要驕傲,做了惡也不能墮落,棄惡從善。清楚我們的目標、態度、流程,即為什么做、怎么做、做什么。我們需要什么硬件,最終要拿到什么成果,以及還有什么特別注意事項。
通過本篇文章的系統性學習,給到我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真誠做自己,時刻依良知而行。
感受到最大的改變就是分別心在減退。再有就是小物桶在安放小物前每天都是空的,覺察到內心的空性讓身心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