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君箋雅,歡迎關注君箋雅侃紅樓)
愛薛寶釵的人和討厭薛寶釵的人應該一樣多。但無論愛與不愛,都不影響薛寶釵這樣一個人物,作為《紅樓夢》的主角陪伴著愛紅人一起走過人生。《紅樓夢》是一部多主角的小說。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甚至王熙鳳都是主角,而寶黛愛情和金玉良姻作為故事的主線,雖然在八十回后戛然而止,讓人難窺真相,但薛寶釵的命運倒是可以猜測一二。
寶黛釵三人,薛寶釵的結局最難猜。黛玉死,寶玉出家,都清清楚楚在八十回前暗示清楚。可薛寶釵就有點曖昧不明了。她在賈寶玉離家出走后怎么樣了?這還真不太好說。
一,薛寶釵嫁入破敗的賈家為哪般?
多數人討厭薛寶釵不是因為她為人周到,全面,也不是寶釵真善良假虛偽。而是薛寶釵最后嫁給了賈寶玉。寶釵為何嫁給寶玉?
賈家在八十回后已經江河日下。抄檢大觀園后大觀園群芳離散,賈家也徹底衰落。那種頹敗的跡象根本掩飾不住。七十七回開頭,王夫人為了二兩人參翻遍了榮國府,最終還是薛寶釵幫忙解決了人參的問題。二兩人參對于當初的榮國府算什么?真有錢,王夫人會挨門挨戶的問個遍還不買去?可她就是沒買。不但如此,她還發了半天呆:
王夫人聽了,低頭不語,半日才說:“這可沒法了,只好去買二兩來罷。”
低頭不語,半日才說,這是心中翻滾思忖良久。我曾經算過,二兩人參應該也就二十多兩銀子。可這都要王夫人想半天,明顯不是說沒這二十兩,而是這二十兩應不應該花!賈赦那邊更甚,他借了孫紹祖五千兩銀子,為了不還,干脆將女兒迎春給了人家。這是老賴的無恥行徑,不怪孫紹祖醉后大罵迎春是五千兩銀子賣給他的。
賈家這樣的情況,薛寶釵冷眼旁觀不可能不知道。如果她費盡心機就想嫁入這樣的賈家,試問她圖的是什么?寶二奶奶很高貴么?顯然并不是!榮國府繼承權歸屬究竟是誰根本不明朗,于情于理,賈璉都更有優勢。所以寶釵嫁給賈寶玉絕不是陰謀而是犧牲。
二,齊眉舉案的寶二爺寶二奶奶。
寶釵寶玉結婚后,兩人并沒有怨念。反倒有一段相敬如賓,齊眉舉案的日子。這是很和睦的關系。顯然寶釵嫁給賈寶玉是讓賈寶玉感懷的關系。通行本八十回后賈寶玉和薛寶釵婚后生活是反人性的。被耍了陰謀而生米煮成熟飯的婚姻竟然還過的有滋有味?賈寶玉要如何沒心沒肺?賈寶玉對林黛玉那種忘我的感情如何能讓賈寶玉輕易接受寶釵?
我說過幾次的“杏子陰假鳳泣虛凰”應該就是寶黛釵三人命運的提前預演。藕官、菂官、蕊官就暗示了寶黛釵,菂官死后,蕊官才來補位,藕官紀念菂官,也對蕊官深情厚誼。因為菂官的死和蕊官的來無關。
寶黛釵也一樣。按我之前的分析應該黛玉死,寶玉接受不了被重創(五十七回瘋癲再現?),寶釵十有八九那時候嫁給賈寶玉沖喜。所以寶玉才可能在林黛玉死后自覺虧負寶釵,兩人才齊眉舉案的過了一段日子。
三,寶玉出走,寶釵無子孤單過一生。
賈寶玉最終還是走了。踐行自己的誓言:你死了我做和尚去!寶玉和寶釵婚姻持續了多久呢?我認為半年不到!這個推斷不在薛寶釵的判詞里,反倒在元宵節的燈謎中:
有眼無珠腹內空,荷花山水喜相逢。梧桐葉落分離別,恩愛雖濃不到冬。
這四句謎語藏了好多迷!
第一,寶釵寶玉結婚在夏季,“荷花山水喜相逢”說的很清楚。
第二,寶玉離家出走在秋天,“梧桐葉落分別離”這是深秋時節,梧桐葉已經徹底掉落。
第三,寶釵寶玉夫妻是恩愛的,“恩愛雖濃不到冬”我估計很多人難以接受。但看到上面的“齊眉舉案”分析,應該可以了解,婚后的寶釵和寶玉關系和睦,非常不錯。
第四,寶釵無子!八十回后寶釵生子賈桂是絕無可能的。因為第一句“有眼無珠腹內空”已經明確說了寶釵寶玉結婚(有眼)卻并沒有孩子(無珠),古人將女子懷孕叫珠胎暗結,而腹內空更清晰了。
整段謎語清楚記錄了寶釵寶玉婚姻生活的情感和結局,開始和結束。當然這個謎語未嘗沒有歧義。主要是不同版的謎語略有不同。[舒序本]將更香的作者變成寶釵所作。[庚辰本]將更香燈謎變成暫記寶釵制迷,畸笏叟還有一條批語為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嘆嘆,丁亥夏,畸笏叟!但夢覺本和舒序本就又再次申明竹夫人為寶釵所作。而且在竹夫人燈謎后邊有脂批:此寶釵金玉成空!比較下來,脂硯齋批語更可信!更香應該是林黛玉所作。畢竟那種纏綿的詩文是林黛玉的風格。而且據周汝昌先生研究認為林黛玉的瀟湘妃子也有“香消”之意!林黛玉無論怎樣都是燃燒消耗自己的意思。通行本采用了更香是林黛玉所作,竹夫人是薛寶釵所作。
賈寶玉走后,薛寶釵如何,這根本無法預知的。有人認為薛寶釵嫁給了賈雨村,這個說法的依據是賈雨村那句詩:釵于奩中待時飛!脂硯齋確實說過表過黛玉,又言寶釵,但這不過是《紅樓夢》眼目,賈雨村所待之釵不過是前刻著眼的嬌杏而已,與薛寶釵全無關系。
那么薛寶釵又如何了?賈家被抄家,一窮二白,薛家也不會好!等待薛寶釵的,不過是孤苦無依的人生,掙扎求生而已。至于死于雪里埋還是土里埋,留點想象也是好的。
【文/君箋雅侃紅樓】?
歡迎關注:君箋雅侃紅樓,每天為您帶來更多紅樓故事!?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80回本?
【紅樓夢】通行本120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