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來源于早上發生的一件事。
現在是上午9:08,我已經在圖書館待了3個小時。早上5:40起床,然后開始一天的備考生活,畢竟還有不到80天我就考研了。
可是今早我來的時候,發現我在圖書館學習的位置有了人,在這個位置坐了好幾個月,從上學期開始到現在,我旁邊一直沒人,原因很簡單,桌子很臟,又沒人愿意收拾,于是我一人守著兩個座位,瀟灑無比。
今早看到一個我旁邊的位置擺了一本高數書,我的天,是哪個小伙子選了個這么臟的地方。
雖說人是群居動物,但人的本性是獨處,沒人總愿意往人堆里鉆,就像你要有個大別墅,誰也不愿再去住筒子樓。再說,人與人之間有點距離還是會產生美的。
總之,在那人來之前和之后我都沒過好。
7點多,終于見著這人了,和我想的卻一點不一樣,是個小姑娘。先是把她那塊桌子擦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把她的東西按部就班的放好。
幸好,這是個干凈利落的姑娘,也幸好,她是個姑娘。
于是我開始反思一件事,從小到大,我們身邊的人換了又換,換走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其實不過是嘗試去適應,再到真的適應,等把這種適應變成了習慣,估計這人也該離開了。
不如和大家講講我的“適應”。
小學的時候為了同桌的問題,我媽沒少去找老師。我這個人小時候就矯情,同桌不合我心意就回家找我媽,我媽受不了我就得找老師給我換座位。
可一次又一次老師也不能由著我的性子,沒招,就得硬挺著。
那會兒真的是畫三八線,對于我不喜歡的男生,想靠近我,哼!連門都沒有。然后把我所有的東西都拿走,離他遠遠的。
小孩子還是不會想太多,時間長了也就都一樣了,跟誰玩都是玩。
小學畢業上初中,說實話,初中時代我還真沒有過不適應。因為我當時是班長,該是我的都是我的了。
上了高中,呵呵,事情更多。高中和以前最不一樣的就是,我們接近成年或者已經成年。成年的表現就是我們開始藏著掖著,就算不喜歡也不會說。
高二的時候我換去了重點班,這才是我真正“噩夢”的開始。
女生最怕的不是身邊女生多,而是長得好看而且聰明的女生多。沒錯,我的身邊全是這種類型!先別說成績和顏值,光人家的性格就能落我一條街。
那會兒的我還是個默默無聞不講話的姑娘,然而身邊的人都是能說會道,性格極其張揚的,本來高強度的學習壓力就夠我受的了,再加上性格的致命傷,讓我每天都不想去上學。
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每天到學校上樓梯,自己都會在心里說:“痛苦的一天又要開始了。”
這種不適應讓我痛不欲生過了一陣子。后來老師又接二連三的給我換同桌,我更是受不了。我其中的一個同桌是年紀第一,記得當初我也是百般的不喜歡她,后來跟她做了一年的同桌,再后來她成為了我的閨蜜,就到現在我們也是最好的朋友。
我突然想到了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爭性,事物在能夠相互斗爭,也能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而生活中處處體現了這種辯證統一的思想。
誰能想到她能成為我如今最好的閨蜜呢?
說了這么多其實才開始今天的正題:我們身邊的人換了又換,可自己適應能力到底有多強?
以前看過一段視頻,說我們大連一個孩子到湖南去上大學,可從來不能吃辣,四年后回家,說沒有辣椒根本吃不下飯。
在湖南那種到處都是辣椒的地方,不吃辣就能餓死,因為只要是能吃的就都有辣椒。那你能為了不吃辣選擇餓死?怎么可能!最后你不還得乖乖吃辣椒嘛。
所以說,人的適應能力是很強的,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做不到。像那種狼孩兒,從小跟狼生活在一起,本來是人的本性都會因為適應和習慣改變了他作為人的本質。
別說你適應不了,把你逼急了什么都能適應,我們只是習慣了現在的生活,能被改變的太多了,能適應的也太多了。
如果這么看的話,沒有人所不能接受的,也沒有我們所不能適應的。
適應是一種能力,從小我們就聽過適者生存這句話,你適應的能力越快越會被世界所接受,相反,你要是從主觀上排斥世界,那還怎么讓世界去接受你呢?
首先你得先去接納,然后再去容納,最后這種適應會變成一種習慣,等你習慣了,就代表新一輪的適應有要開始了。
其實不如說這種輪回都是生活必須品,沒人會按照一樣的生活,和一樣的人生活一輩子,如果真能這樣,那這人的一生也沒什么意思了,因為他沒有經歷過變遷,也就看不到新的事物。不如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發展變化的,新事物必將代替舊事物。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想,那么這種適應會是一件好事。生活總會把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我們的菱角磨平,然后順著生命的軌跡走,這就是人生。
經歷了太多的適應或許你會像這個世界妥協,但這種妥協是一種成熟的表現。其實外界所呈現的只是表現,透過現象看本質,原來真正要適應的是你自己,和你那顆不能安分的心。在與自己的斗爭中順應世界,既是妥協了現實,也是認清了自己,你是你自己世界的主角,適應的能力越強說明你越能控制住自己,千萬別自我否定,你的適應能力,超乎你想像!
后記:寫完這篇文章已經晚上了,雖說我這一天還是沒能適應身邊突然多出來個人,可現在一想,我既能有這么多的大道理,那為何不能說服自己呢?借以往之經驗,不過三天我定能戰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