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悲哀的孩子
始終沒有長大
——顧城《簡歷》
? ? 接觸顧城,接觸顧城的詩,總是覺得有點晚,總是覺得以前的日子錯過了什么。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后面真正接觸到顧城和他的詩歌的時候,覺得倍感珍惜。
? ? 第一次聽到顧城的名字,也想不起具體在什么時候了,大概是在大一的某一天,在一個很平常的日子,風輕輕地吹,有陽光照著,周圍很多人說話。像聽到其它陌生的名字一樣,并沒有引起太多的注意,只是聽說他是個詩人,很多人喜歡他的《一代人》,很輕松就能背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確用它尋找光明
? ? 還有很多人喜歡他的名篇《遠和近》:
你
一會兒看我
一會兒看云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云時很近
? ? 當時接觸的詩歌很少,也說不上喜歡詩,就沒有花時間去了解他。
? ? 之后,在大學加入了一個文學社,看到很多人都寫詩,自己也就有事沒事瞎湊合著寫,也讀了一些學生的詩作,好不好自己就分辨不來了,遇到喜歡的,寫出了相同感覺的詩就多看幾遍,也就算與詩結緣了。
? ? 高考詩詞默寫和詩歌鑒賞對現代詩沒什么要求,老師教得也隨便,大概介紹一些寫作背景,簡單的講解一下,然后叫大家一起讀幾遍就算過去了。當時讀詩也覺得挺有意思的,雖不像之前讀古詩的時候那樣搖頭晃腦,但幾遍下來什么也沒讀懂,也不知道詩人具體想表達什么,也就更搖頭晃腦差不多吧。但入選的都是名篇,讀起來很押韻,也就勉強能背下幾首。現在還對挺多詩印象挺深的,像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聞一多的《死水》,鄭愁予的《錯誤》,穆旦的《贊美》,《雨巷》就記不起是誰的了,何其芳的《預言》當時不喜歡。當時對《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很不理解,倒不是因為這首詩,只是不明白海子為什么寫下這一首看起來挺樂觀的詩,不久就臥軌自殺了。顧城的詩沒有選入課本,也就對他什么也不知道。
? ? 對于《一代人》,在讀大學比較早的時候就聽說過,但并不知道這首詩只有那兩句,也就不算是讀過了。讀的顧城的第一首詩應該是《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當時也只是隨便翻看大學語文書,看到了顧城的名字,有點印象,就仔細看了這首詩,也看到了顧城的大概簡介。那時覺得這首詩很特別,它不似以前學過的名篇那樣讀起來非常押韻,卻有一種說不清的親和力,無形中似乎有種力量牽著我多看了兩遍。正如題目所言,他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他寫下一些愿望
他想畫下未來
他憧憬笨拙的自由
他有漿果一樣的夢
他有很大很大眼睛
他的淚水又大又甜
他還有紙折的翅膀
? ? 從此,便在心里記下了這個“任性的孩子”。
? ? 真正對顧城有比較詳細的了解是因為學校的一個選修課,叫“現代詩歌鑒賞”。我很喜歡那個上選修課的老師,他會還原一個真正的詩人,還原詩人的生活,還原詩歌的背景,他教我們怎樣去評價一首詩,也應該是在那個時候開始真正喜歡上了詩歌,也就會去圖書館找些詩集來看。
? ? 一起上課的有很多人要求講講顧城,于是乎老師對顧城也講得比較詳細,從那開始我知道顧城是朦朧詩派的代表詩人,是童話詩人,是天才詩人,也知道了很多關于顧城的故事,對有關顧城的消息關心的也就多了。
? ?顧城在我心里成為一座豐碑式的詩人源于從圖書館借的兩本書,其中一本叫《顧城作品精選》,半年多,我續借了幾次,一直留著這本書。暑假的時候比較認真讀了,平時也翻一翻,每次去讀,因為心情環境等不同,每次都會有不同的感覺。還有一本書是劉春的《一個人的詩歌史》,按作者自己的說法,寫顧城篇的時候他哭了三次:構思的時候哭了一次,寫的時候總是忍不住,寫完又哭了一次。我自己看了好多遍顧城篇,但我并沒有哭,只是覺得挺可惜的,感覺能理解顧城,又好像什么也不理解,也許,我無法像一個詩人那樣去理解另外一個詩人。
? ? 詩如其它文學作品一樣,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不覺得詩要擔當要傳替什么,只是希望那是作者的心聲,那是作者想說的話,也希望可以讀到作者的生活,覺得那才真實,那才是真正有價值的詩歌。
? ? 顧城在寫給他姐姐的一首詩《鐵鈴》中,有很多很生活化的詩句:
我曾有過八歲
喜歡威嚇和祈求
我要你玩棋子,你卻喜歡皮筋
我們為要不要關爐門,打了最后一架
我們打過許多架,你總贊美我的瘋狂
我為了獲得欽佩,還吞下過一把石子
你不需要吞咽,你抽屜里有獎狀
我只是深深憎恨,你的所有同學
她們害怕我,她們只敢在門外跺腳
我們長大了,把小衣服交給媽媽
我還要丟掉錢,去到那條路上趟水
我們還要一起挨打,我替你放聲大哭
? ? 這些句子不是什么名句,也不能告訴我們什么道理,但我們能跟著這些文字看到和聯想顧城的童年,能了解到一些顧城的內心。我們小時候似乎都有過他詩歌里描述的那些情感,卻表達不出來,突然看到這樣的句子,會感覺特別親切,感覺顧城也和我們一樣,他離我們很近。至于他提到的這些事是真是假,應該只有他本人和他姐姐知道了。但我愿意相信這些都是真的。
? ? 更多人喜歡一些略帶哲理性的句子,喜歡
我們不去讀世界,世界也在讀我們
我們早被世界借走了,它不會放回原處
? ? 并工工整整地把它們抄到本子上,以后寫東西時順便用用。如果有一天有人問他這句詩到底說些什么,他也吞吞吐吐的說不清楚。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也不是說這樣有什么不好,只是我覺得讀一首詩時就用心去理解,把一些感想,道理記在心里,以后有機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就好。
? ? 在寫給他逝去的老祖母的詩中有這樣一段:
你仍舊在高興時
打開一層一層綢布
給我看
已經絕跡的玻璃紐扣
你用一生相信
它和磚石一樣美麗
? ? 這些都是回憶,但讀不出悲傷,反而給人一種很舒服的感覺。
? ?在《墓床》中:
我知道永逝降臨,并不悲傷
松林間安放著我的愿望
下邊有海,遠看像水池
一點點跟我的是下午的陽光
? ? 這類詩總體情感是悲傷的,但他的詩就像用手指輕拂絲綢,總能把并不“舒適”的詩意用一種難于言明的舒適表達出來,這就是顧城,這就是顧城的才華。
? ? 在他的創作黃金期,他寫出了很多像《蚯蚓》,《佛語》,《昨天,像黑色的蛇》等一些簡單易懂但又有奇特想象的短詩。我不會評論一首詩,也不懂得怎樣去評價,甚至也不知道是否讀懂了他的詩,只是看了這些詩后有種說不出的感覺,總覺得有什么東西滑過心底,也無法用語言去形容它們,只想合上書,看看窗外,任思緒遠走。有時也想到他的《感覺》:
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過兩個孩子
一個鮮紅
一個淡綠
? ? 這是一首朦朧詩,至于那兩個孩子是什么,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或許他自己也不清楚了,那可以是很多不同的東西,每一個時刻的都不同,和他的《遠和近》感覺類似,這才是真正的朦朧吧。
? ? 在顧城創作的晚期,也是他離出乎別人意料的死亡越來越近的日子,那時他住在國外,著有《水銀》,《海藍》,《城》,雖然還有很多是童話詩,但絕大多數我不喜歡。感覺很多東西聯系不起來,不知道他要表達什么,也可能是我理解水平有限,也可能是作者對于詩有新的認識,他自己是這樣說《海藍》的:
? ? 我好像知道了一點兒;真的話都是非常簡單的,就像海水做的籃子。這就不像過去的詩,打扮 它,變得很浪漫,它是什么就是什么,我就說出來,但是呢,這說出的話并不是這個世界的話。
? ? 顧城,是寫詩的天才,是可憐的天才,我想這也是很多人對他的評價。他小學沒畢業,而且讀書時也經常轉學。他說:
? ?他無法跟別人說話,他似乎只能去樹林,聽葉子落地,聽螞蟻走路的聲音,他覺得那才是他的語言。
? ? 他的詩不是因為社會經歷,完全是依靠他對事物的敏感,依靠他的想象,確寫出了許多經典,有無窮的藝術魅力。
? ? 正如他《簡歷》里所寫,他是個悲哀的孩子,他始終沒有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