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期主題拆書訓練營
第15次作業:《正面管教》
自選拆書片段:運用邏輯后果引導孩子
I:重述片段
? ? ? “吃一塹長一智”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但“好了傷疤忘了痛”卻是孩子們的常態。如何讓孩子們從自己的錯誤行為導致的后果中吸取教訓,不斷成長呢?除了采用“自然后果”法,還有另外一種辦法,即“邏輯后果”法。
? ? ? ? 與“自然后果”強調用“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導致的后果”來教育孩子的思路不同,“邏輯后果”法最顯著的區別是,后者更強調事件過程中“大人影響的因素”。
? ? ? 邏輯后果法的使用,較之自然后果要更加復雜一些,它不是僅立足于自然發生的事件,而對諸如:事件可能導致的后果有哪些,什么樣的行為可能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等等要素引入大人的參與。兩者之間好有一比,在自然后果中,家長的角色更像“旁觀者”,而在邏輯后果中,家長的角色更像是“參與者”。
? ? ? ? 其主要步驟包括以下幾點:
? ? ? ? Step1:判斷是否適用邏輯后果。判斷的關鍵在于是否存在“大人的影響干預”這個因素,注意和自然后果區別開來。比如——和大人約定了玩二十分鐘玩具就睡覺,否則明天就不能玩玩具了,邏輯后果;跟奶奶說好了只吃一塊糖果,結果耍賴要吃兩塊,那三天只能沒有糖果吃,邏輯后果。
? ? ? ? Step2:構造邏輯后果。形成一個邏輯后果可以使用使用 “三要素”原則,即:相關、尊重、合理。相關指的是,事件可能導致的后果因該是和事件有因果聯系;尊重指的是,不論孩子的選擇是什么,其導致的后果必須建立在尊重基本人格的前提下,決不能引入羞辱、批判,不能借題發揮;合理指的是,后果應當符合孩子心理、生理的基本情況,而不能隨意拔高。
? ? ? ? Step3:預先告知。預先讓孩子知道,選擇某種行為將會導致什么樣的結果(或者你將會做些什么),幫助孩子建立對因果聯系的合理認知。
? ? ? ? Step4:執行邏輯后果。有兩個重點,一個是要表達同情和理解。正在經歷這一切的孩子表達感同身受的理解。這時“描述法”是最適當的方法。具體方法為,用“我(看到/聽到)......你(可能)......”句式不加渲染的描述你所看到的客觀情形。比如:“我看到你中午沒吃飯,你可能肚子很餓很難受。”“我聽到你摔倒在濕漉漉的地板上,你一定很痛。”另一個是要給予支持和鼓勵,并堅定的執行。具體方法為用鼓勵的語氣向孩子傳遞愛和溫暖,支持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處理好自然后果帶來的影響。比如“我相信你,你一定能處理好”“我愛你孩子,我覺得你下次一定會做得更好”。
? ? ? ? 可以看到。邏輯后果的第四個步驟采用了一些自然后果的處理方法,兩者的區分發生在前三個步驟。
A:反思與規劃
A1:回憶一下在你身邊有沒有發生過采用邏輯后果法教育引導孩子的事件?
? ? ? ? 還挺多。有過成功的案例,也有過失敗的案例。舉一個失敗的例子引以為戒吧。前天奶奶帶著兒子在家里玩,到快八點了,兒子想看動畫片。奶奶說,沒問題,但是快到八點鐘了,九點我們要洗澡刷牙,所以只能看兩集。兒子立刻答應了。OK,平板電腦打開,奧特曼的音樂響起,大人看《花好月正圓》,小盆友看《奧特曼》,兩不干擾,各得其樂。
? ? ? ? 時間轉眼到了快九點,奧特曼已經干掉了兩只怪獸,奶奶看看兩集動畫片快要結束了,走過來提醒,小迪,兩集動畫片看完了喲,該關掉電腦,準備刷牙洗澡了喲~~~這小子開始耍賴了。不行,奶奶,太好看了!我還想再看一集——這話他可不敢跟我講,但是跟奶奶耍賴倒是挺溜的。因為第二天還要上學,睡得太晚了早上起不來,所以奶奶一直沒有讓步,好說歹說不聽,奶奶一下子發起火來,“說好了只看兩集,你不聽話!你說話不算話,那我們也說話不算話了,十一國慶節說好的要去動物園,那也不要去了!”小迪一聽,頓時大哭起來。奶奶本來想教訓他說話要算話,要按照約定做好自己分內的事,結果最后卻以孩子的哭鬧收場。而且事后,也沒有起到多大的效果。
? ? ? ? 事后老媽跟我抱怨,你不是說那個什么什么后果法好用么,我看都是紙上談兵!
? ? ? ? 反思整個事件,其實老媽前面幾個步驟做的都挺不錯的,但問題在于,構造邏輯后果的時候,違反了“三要素”原則——不按約定看動畫片,與不去動物園過節,這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導致此時出現的不是“邏輯后果”,孩子本能的感受到了大人居高臨下的懲罰,以及被懲罰后的屈辱和反抗——即使他們有錯在先。
A2:設想一下未來如何正確使用邏輯后果法教育引導孩子?
? ? ? ? 還是回到上一拆中“孩子喝奶不認真,弄得到處都是”這個案例。孩子最近這種情況有點多見,可以嘗試采用邏輯后果來解決。
? ? ? ? 首先,孩子不好好喝奶這件事,如果沒有大人的干預,在短時間內可能難以改進,所以我決定引入我的引導,這就符合了邏輯后果的第一前提,“存在大人干預”。
? ? ? ? 其次,采用“三要素法”構造邏輯后果,我將提前告知兒子,他應當好好喝奶而不是弄得到處都是(因為浪費食物是不好的,而且打掃桌子很辛苦),如果他仍然故意把奶弄得到處都是,那就必須自己把桌子打掃干凈,并且下一次喝奶的量減少一半——只給半盒奶。(打掃桌子和減少供奶,符合相關要素;自己為自己弄臟的桌子負責,符合尊重要素;以他的能力可以做到擦干凈桌子,符合合理要素;提前告知而非事后處罰,照顧到了孩子的情緒。)
? ? ? ? 最后,我預計孩子不會一步到位的聽從我的引導,應該會經歷一次到兩次的過程。那么,當孩子在我提前告知可能出現的邏輯后果之后仍然違反約定,我將會表達同情“現在你必須打掃桌子,而且明天你將只有半盒奶了,我覺得你可能會感到不開心”,但是我將會堅定的執行邏輯后果“我很愛你兒子,但是約定的事情必須兌現,我相信你一定能自己把桌子擦得很干凈的,而且我相信明天你一定能吸取教訓,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