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廖世美也不知何許人也。據傳是安徽省東至縣廖村人。
《全宋詞》中錄有他的兩首詞,其中《燭影搖紅》這個詞牌是周邦彥所創,可以判斷他晚于周邦彥。
一般認為他是生活于南北宋之交的一位詩人,和昨天文章里的蔣元龍一樣,生平事跡都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現存詞兩首(一說三首),均見于《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其中流傳最廣的是《燭影搖紅 ·題安陸浮云樓》 。
一、安陸浮云樓
安陸隸屬于今天湖北省的孝感市,讀這首詞一定要知道浮云樓的來歷。
據說浮云樓大約建于唐代元和年間。因建在浮云寺,又名浮云寺樓, 位置在安陸城西北角的最高處。俯瞰奔騰不息的涢水,是當地的地標建筑。
人稱"趙倚樓"的唐朝詩人趙嘏約在太和年間登上浮云樓,有題詩《登安陸西樓》:
樓上華筵日日開,眼前人事只堪哀。征車自入紅塵去,遠水長穿綠樹來。
云雨暗更歌舞伴,山川不盡別離杯。無由并寫春風恨,欲下鄖城首重回。
另一位大詩人杜牧任黃州(今黃岡)刺史時,于會昌四年游安陸,也題有《安州浮云寺樓寄湖州郎中》一詩 :
去夏疏雨余,同倚朱闌語。當時樓下水,今日到何處。
恨如春草多,事與孤鴻去。楚岸柳何窮,別愁紛若絮。
北宋時,安陸第五陸續出了4個狀元:宋太宗時的王世則,宋仁宗天圣二年宋祁、宋郊兄弟(據說本應弟弟為狀元,太后改成了哥哥)同榜及第,宋仁宗皇祐五年,鄭獬狀元及第。于是在仁宗嘉佑年間興建四狀元里,把已經荒廢的浮云樓整修一新。 宋祁還題有《次韻和安陸王工部郡圃早春》:
鄖波翻縠抱城流,夢比春風第一州。槁質枉陪溫樹密,勝襟還負峴亭游。
風英百種紛如繡,溪羽千聲巧命儔。遙識使臣興感地,浮云長映最高樓。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游覽過浮云樓后,還次韻寫成七律一首《浮云樓和趙嘏》:
萬里聊供遠眼開,檐前不盡水聲哀。朝云尚拂陽臺去,羽獵曾圍夢澤來。
解帶欲留長日坐,傾壺難飲故人杯。邅窮萬里飄萍內,到此登臨更幾回。
在這以后比較有名的,就是廖世美這首《燭影搖紅 ·題安陸浮云樓》了 。
二、廖世美《燭影搖紅 ·題安陸浮云樓》簡析
靄靄春空,畫樓森聳凌云渚。紫薇登覽最關情,絕妙夸能賦。惆悵相思遲暮。記當日、朱闌共語。塞鴻難問,岸柳何窮,別愁紛絮。
催促年光,舊來流水知何處。斷腸何必更殘陽,極目傷平楚。晚霽波聲帶雨。悄無人、舟橫野渡。數峰江上,芳草天涯,參差煙樹。
1、上闋
前兩句寫景:靄靄春空,畫樓森聳凌云渚。陶淵明《停云》詩有“靄靄停云蒙蒙時雨 ”之句,可見詞人登臨當時春雨迷蒙。樓下有漢江支流涢[yún]水奔流而下,畫、森、聳、凌幾個字可見浮云樓之壯美。
第3、4句說的是杜牧, 唐代中書省被稱作紫薇省,中書省任官者可稱薇郎,杜牧曾任中書舍人。紫薇登覽最關情,絕妙夸能賦。說的是杜牧當年登覽此處,寫下的《安州浮云寺樓寄湖州郎中》一詩堪稱絕妙。
上闋后面寫到:惆悵相思遲暮。記當日、朱闌共語。塞鴻難問,岸柳何窮,別愁紛絮。這幾句詞意從杜牧《安州浮云寺樓寄湖州郎中》下半首化用而來:
恨如春草多,事與孤鴻去。楚岸柳何窮,別愁紛若絮。
2、下闕
下闕化用前人的作品更多,前兩句“催促年光,舊來流水知何處”繼續化用杜牧的頷聯“當時樓下水,今日到何處。”
斷腸何必更殘陽,極目傷平楚。前一句出自杜牧《池州春送前進士蒯希逸》:“芳草復芳草,斷腸還斷腸。自然堪下淚,何必更殘陽 ” 。后一句出自于謝朓《郡內登望》:“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
晚霽波聲帶雨。悄無人、舟橫野渡。出自韋應物《滁州西澗 》詩云:“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
數峰江上,芳草天涯,參差煙樹。一句化用了三個詩人的作品。
數峰江上,出自于錢起《省試湘靈鼓瑟》云:“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
芳草天涯,出自蘇軾《蝶戀花》云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
參差煙樹,化用了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云 :“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
三、關于化用
詩人化用前人作品是常見的手段,而宋詞化用或者隱括前人成語成句者更為多見。 張炎在《詞源》中說周邦彥就“善于融化詩句”,“采唐詩,融化如自己者,乃其所長”。例如周邦彥的這首《西河·金陵懷古》
佳麗地,南朝盛事誰記。山圍故國繞清江,髻鬟對起。怒濤寂寞打孤城,風檣遙度天際。斷崖樹、猶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馀舊跡郁蒼蒼,霧沉半壘。 夜深月過女墻來,傷心東望淮水。酒旗戲鼓甚處市?想依稀、王謝鄰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里。
一首詞隱括了劉禹錫《石頭城》、《烏衣巷》、《石城樂》 幾首詩。讀完以后彷佛見到了很多老朋友,用典、化用的高明處,在于讓讀者不需要知道出處的情況下還能讀懂和理解作品。
廖世美《燭影搖紅 ·題安陸浮云樓》也多多少少受到了周邦彥的影響。
四、廖世美的另一首詞《好事近 夕景》
落日水熔金,天淡暮煙凝碧。樓上誰家紅袖,靠闌干無力。
鴛鴦相對浴紅衣,短棹弄長笛。驚起一雙飛去,聽波聲拍拍。
落日水熔金,讀到這句估計都眼前一亮,這不是李清照《永遇樂》詞中的"落日熔金"嗎?不過很能判斷他和李清照誰先誰后 。
第五句的“鴛鴦相對浴紅衣”也是老熟人。金庸《射雕英雄傳》中的瑛姑喜歡吟詠的《九張機》,其中有一段:
四張機。鴛鴦織就欲雙飛。可憐未老頭先白,春波碧草,曉寒深處,相對浴紅衣。
這首《九張機》的作者被標注為“唐末宋初·無名氏”,估計也是廖世美的化用。
這首言情之詞需要注意的是,詞中寫了兩個人物,上闋寫憑欄女子,下闕寫分隔兩地的舟中弄笛之人。 這是詩人寫相思詩詞的慣用手法,例如柳永的《八聲甘州》:
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欄桿處,正恁凝愁!
?
?結束語
況周頤《蕙風詞話》評廖世美這首《燭影搖紅》時,說張先和秦觀未必能到:
(塞鴻句)神來之筆,即已佳矣.....(催促至舟橫野渡)語淡而情深,令子野、太虛輩為之,容或未必能到。此等詞一再吟誦,輒沁人心脾,畢生不能忘。《花菴絕妙詞選》中,真能不愧‘絕妙’二字,如世美之作,殊不多見。”
《花菴絕妙詞選》的作者是南宋時的黃升,廖世美應該感謝這位黃升,如果不是他的話,估計廖世美這個人連一絲痕跡都留不下來。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如果不是郭茂倩的話,估計也不為后人所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貴人,你或許認識,或許根本就沒有見過。
結束時,用其韻,也填一首《燭影搖紅·安陸浮云樓》為作業 :
臨遠登高,騷人俊賞夸能賦。浮云遙對盡離杯,樓閣臨江渚。芳草參差煙樹。倚朱闌、數峰無語。煙迷柳暗,人靜春空,一川愁絮。
重到須驚,潮平目斷思荊楚。鄖城一帶小南湖,題壁今何處。惆悵斜陽日暮。漫吟來、無人野渡。一襟感慨,滿眼滄桑,當時風雨。
鄖城,《水經注·涢水》載:“遼水又西南流,至安陸縣故城西,故鄖城也。” 清道光年間長江決堤,安陸古鄖城被淹沒,不知道在小南海湖下是不是還能找到浮云樓的一點遺跡。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