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家兒女,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相攜而行。
從2003年到現(xiàn)在,漢服一路走來,實是諸多不易,在此向各位默默付出的前輩和同袍們致敬。
2003年7月21日 王育良上傳自制漢服照,成為當代公開自制漢服第一人。這是漢服消亡三百年后首次以其民族服飾身份亮相。從而拉開了漢服復興的大幕。
盡管在2001年和2002年期間,有許多有關漢服的理論、網(wǎng)絡宣傳鋪墊,但是從王樂天將漢服穿上街頭這一刻,正式將漢服運動擴大為社會公眾事件,所以也把2003年認作是“漢服運動元年”。
經(jīng)過了三百多年,第一次有一個漢族人,穿著自己的民族服走在了中國的大街。三百多年來,它第一次不是以戲服的身份,不是以古裝劇的道具而重現(xiàn)在華夏土地……從李宗偉制作漢服、到王育良曬出漢服、再到王樂天漢服上街,每個時刻都是炎黃子孫對漢族的虔誠和摯愛。無論這套衣服飽受到了多少誤會和歧義,三百多年的記憶,依舊昭示著華夏兒女對自己文化的渴望,以及延續(xù)祖先遺產(chǎn)的熱誠和祈盼。
漢服,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qū),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傳統(tǒng)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的體現(xiàn),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漢服“始于黃帝,備于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過漢朝依據(jù)四書五經(jīng)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因此后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征。
公元1645年8月29日(清順治二年七月初九),滿清政權頒布易服令,規(guī)定“官民既已剃發(fā),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漢民族進過一番血的反抗失敗后,最終延續(xù)了三千多年的漢服幾近消失。男子剃發(fā)留辮,辮垂腦后,穿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tǒng)靴,漢族女裝則保留漢族女性傳統(tǒng)的“上衣下裳”制。
在1912年清朝滅亡之后,漢族男子改穿西裝、中山裝,漢族女子則習慣穿旗袍。
直到公元21世紀初,在中國國力上升、經(jīng)濟全球化、一部分漢族人大國思想覺醒的背景下,以青少年族群為主體,以重現(xiàn)清政府統(tǒng)治前中國傳統(tǒng)服飾——漢服——為出發(fā)點,開始了以復興華夏傳統(tǒng)文化為目標的一場文化運動。
漢服又開始進入現(xiàn)實社會,各地的漢服活動層出不窮。有漢服愛好者建立網(wǎng)站,昭示天下,加入者很快超過數(shù)萬人;也有人在網(wǎng)上流傳漢服設計,并建議教育部統(tǒng)一使用漢服做學位服。有人將此稱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復興”現(xiàn)象。
但是漢服還只是在小眾范圍內(nèi),知道的人太少。前期的復興之路走的異常堅信,無數(shù)的嘲諷,謾罵,不解與誤認,讓人心寒。
2010年成都春熙路燒漢服事件:女孩孫婷身著漢服曲裾在重陽節(jié)時與同伴逛街,卻被幾個路人認成是和服,且不依不饒用武力威脅其脫下,最終當街焚毀。此事不僅對當事人造成了極大傷害,還被美國CNN和日本網(wǎng)站報道,國人因不再認識自己的民族服裝,成為國際笑柄。
在這樣的形勢下,韓國開始對中國的文化變本加厲的占有和申遺,甚至還用上了影視宣傳誤導的路線。其中《朱蒙》將今江蘇一帶也臆想為自己的古代版圖,把中國比做掠奪者,很多韓國影視劇服裝越來越像漢服,甚至原版照搬朱子深衣、半臂等漢服款式。有日本學者指出:韓國將歪曲的歷史當做考據(jù)的正史播出,沒有任何解釋說明,不得不讓人懷疑是否有愚化民眾、潛移默化其他國家觀眾,變相搶奪歷史文化的叵測居心。
欣慰的是,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正加入到復興漢衣冠禮儀的行列中。從2003年,在中國漢族日常生活中絕跡了長達358年之久的漢服被電力工人王樂天第一個穿上街起,到現(xiàn)在的“第一屆中華傳統(tǒng)文化晚會”在北京大觀園梨香苑上演。百度貼吧“漢服吧”會員人數(shù)超過55萬人。云南工商學院一場別開生面的新生開學典禮上,6000名身穿漢服的師生集體在孔子像前行鞠躬禮。蘭州漢服雅集會舉辦中秋祭月,接受了中國新聞網(wǎng)的采訪,并且官媒人民網(wǎng)也轉載了本條新聞,漢服運動再次被官方媒體所關注。
全國各地都有漢服社、各行各業(yè)的人士加入,漢服電影,漢服春晚等等,復興之路已走過近十三年光陰。從2003年一個人的獨唱到現(xiàn)在的發(fā)展壯大是無數(shù)人的心血而換來的,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有責任和義務把她繼續(xù)傳播發(fā)揚下去。
下面科普科普一下關于漢服的一些常識。
漢服復興運動
大背景:改革開放后中國經(jīng)濟的長足發(fā)展,國力增強 ,人們?nèi)找孀孕拧N镔|文明發(fā)達起來后必 然 會帶動對精神文明的需求。
小背景: 日本、韓國的影響。日本、韓國對傳統(tǒng)文化 的保護和珍視,包括從中國古代借鑒過去 的 傳統(tǒng)服飾。
復興的起因
清宮戲泛濫:錯誤的政治導向導致扭曲的歷史面目,歷 史領域受政治領域影響,不能真實再現(xiàn)過去 的歷史。
文明的錯位:西方人大量來到中國是在滿清末期,他們眼中的中國人,就是剃頭留辮、身穿旗裝和馬褂的形象。先入為主的印象深刻地影響到了西方人的心理,以至很多不了解中國歷史的西方人都認為中國人歷史上的一貫形象和裝束就是辮子和馬褂。而于今的中國對外文化宣傳部門很多做法,不是在淡 化這種印象,而是在加深西人的這種印象 。比如上海APEC會議上的所謂“唐裝”,其 實并不是唐朝的服裝,而是滿清馬褂的改 良版。而中國舉辦的一些對外的重大禮儀 慶典活動中,禮儀小姐幾乎鐵 定是身著旗 袍。而日本由于成功地保留和改造了以漢 服為基礎的和服,在國際上大力介紹和推廣,以至今天西方人一見到由漢人老 祖宗所發(fā)明的交領,右衽,寬袖,系帶的那種服裝,就很自然地認為是“和服”。而脫胎 于 滿族旗裝的旗袍以及馬褂,則被西人稱為“中國服”(Chinese dress)。如此的歷史作弄,實在讓人苦澀不已。為什么同樣作為中國歷史上非漢族統(tǒng)治的朝代,元朝不到一百年就滅亡,而滿清能統(tǒng)治長達接近300年之久,其中剃發(fā)易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經(jīng)過剃發(fā)易服的“ 改 造”之后,漢人與滿人至少在外觀上已經(jīng)很難分辨出來,長期相處的過程中,會逐漸產(chǎn)生“同類化”的傾向,對滿人的排斥感逐 漸減 弱。
唐裝之辨
唐裝原意指代唐代的漢服一種是傳統(tǒng)的襦,裙裝,這種風格一般流行在初唐時期,基本上是沿襲了自東漢以來 華夏婦女傳統(tǒng)的上衣下裳制。與現(xiàn)代的“唐 裝”概念明顯不同。外國人把中國人成為“唐人”,根據(jù)APEC會 議各國元首所穿“唐裝”的主要設計者余鶯女 士的意見,“唐裝”應當是中式服裝的通稱, 因此當初設計好服裝后,決定把這種服裝命名為“唐裝”。而這種“唐人街華人的中式著裝”,事實上是滿清馬褂的延續(xù)與改良,屬于滿服的范疇, 與“唐朝的服裝”(漢服)無絲毫相似之處。 因此,絕大多數(shù)的國人把這種源于滿裝馬褂的“唐裝”認為是“唐朝的服裝”是一個誤區(qū)。
和服、韓服與漢服的關系
和服與漢服的關系:
和服是唐代時,漢服隨遣唐使傳入日本,日 本人在漢服的基礎上結合本民族的文化稍加改良而成。所以我們今天可以看到 ,和服和漢服其實是非常相似的,主要的區(qū) 別在于漢服以圓袖居多,而和服為方袖;漢服的腰帶相對狹窄,而和服的腰帶寬大;漢服有衣緣,而和服沒有。至于最主要的特征 ——交領,右衽,寬袖,系帶,則與漢服完全一致。其實和服只是中國人的叫法,在日本,人們稱自己的民族服飾為“吳服”,也就 是中國吳越地區(qū)的服裝。
韓服與漢服的關系:
韓服和漢服的關系同樣密切,尤其是男子的服飾,和漢服尤其相象。韓國人又將韓 服稱為“明服”,也就是中國明朝的服裝。和服、韓服是漢服的分支。日本和韓國在古代都屬于中華文化圈,它們在歷史上都曾經(jīng)學習和借鑒過許多傳統(tǒng)中國的文化,比如服飾、文字,政治制度,器物 、科技發(fā)明等等。
漢服、和服、韓服之辨
漢服與和服:
1、腰帶:漢服的腰帶——博帶是束腰的, 而和服是布料疊加,腰粗。
2、袖子:漢服的廣袖裁剪線條柔和,而和 服的振袖線條是直的,袖子有點像刀片;另 外漢服的廣袖是開口的,里面可以縫口袋, 而和服的袖口下 半部分是縫合的。漢服的 袖子長度過手,禮服回肘,和服袖子長至手 腕。
3、衣裾:漢服的衣裾比較飄逸,和服的衣 裾比較拘謹
4、衣緣:漢服領、袖、裾都有衣緣,且衣 緣與主料異色,如用同色,需用錦帶鑲在衣 緣與主料的接縫處,以表示衣緣。和服只有 領口有衣緣,且衣緣用料與主料相同。
5、領口:和服領口良家婦女把脖子包得很 緊,藝妓領口往后遇出一大段 脖子,漢服領口衣緣緊貼腦垂體后。
6、弧度:和服追求直線,漢服追求曲線, 漢服深衣女式衣裾通常為曲裾,和服下裳分 四片裁,都是正方型。漢服直裾深衣下裳分 裁為十二片,梯形;曲裾深衣有4片裁也有6 片裁亦有12片裁,皆為梯形。
7、穿法:漢服深衣上下分裁,而后縫合, 漢服儒裙,由上儒與下儒組成。和服上衣下 裳分開穿,呈直線型。
漢服與韓服:
韓服(朝鮮服)主要模仿的是漢服中的襦裙。韓服(朝鮮服)和漢服的主要不同之處:漢服一般是交領右衽,也有對襟的(V字領),韓服(朝鮮服)服裝一般都是V字領。韓服(朝鮮服)服裝的裙子束的特別高,而且下擺十分寬大、蓬松。
古裝愛好者與漢服復興者之間的辯證關系
古裝愛好者僅僅是對服裝的喜愛,而漢服復 興者則是文化復興者,民族復興者以及服裝 復興者三者合一的整體。對于漢服來說不存 在愛好者,因為漢服是民族服裝,因此漢服 愛好者一詞是不恰當?shù)模荒苷f是古裝愛好 者與漢服復興者。
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的漢服知識,請搜索漢服網(wǎng),百度百科——漢服,百度漢服貼吧,溪山琴況文集。文中若有不當之處還請各位同袍及時指出,以便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