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埃里克·施密特,谷歌前CEO;喬納森·羅森伯格,谷歌前高級副總裁;艾倫·伊格爾,谷歌高級經理。
關于本書
本書講述了硅谷傳奇創業教練比爾·坎貝爾的管理智慧。幾位作者梳理了自己多年接受坎貝爾指導的一手經驗,而且還專門訪談了坎貝爾指導的其他幾十名學員,把坎貝爾的教練心法整理成本書。
核心內容
一、為什么說管理者必須擁有“教練思維”?
二、管理者如何運用“教練思維”來帶好團隊?
點擊查看大圖,保存到手機,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這本書的主要作者有兩位,分部是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和谷歌前高級副總裁喬納森·羅森伯格。他們倆之前就寫過一本超級暢銷書,叫《重新定義公司》,從高層管理者的角度講述了谷歌的管理心法。這本《成就》是他們倆的最新作品。但奇怪的是,這本書的主角既不是他們自己,也不是谷歌公司,而是一個叫比爾·坎貝爾的男人。
坎貝爾是誰?2016年4月,75歲的坎貝爾因癌癥去世。在他的葬禮上,有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臉書的馬克·扎克伯格和謝麗爾·桑德伯格、蘋果CEO蒂姆·庫克、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等等。要知道,這么多大人物同時聚在一起,參加一個人的葬禮,在硅谷是一件很罕見的事情。這個坎貝爾到底是何方神圣?他為什么有這么大的能量?
你肯定想不到,坎貝爾是一名教練。在職業生涯的早期,他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橄欖球教練,39歲時才轉行進入了商界,很快嶄露頭角。坎貝爾加入蘋果公司僅僅9個月,就被提拔為負責銷售和市場的副總裁,成為喬布斯的左膀右臂;后來,坎貝爾離開蘋果,擔任美國最大理財軟件公司——財捷集團的CEO,直到59歲退休。說到這兒,坎貝爾的經歷還沒有什么特別的,只是一個成功的商業人士。
可是接下來,59歲的坎貝爾開啟了人生的“第二曲線”,他又重新當回了教練。只不過這一次,不是橄欖球教練,而是硅谷創業者們的教練。具體來說,就是教給他們帶團隊的方法。在坎貝爾的第一批學員中,就有本書的作者之一,執掌谷歌10年之久的CEO埃里克·施密特。
后來,拉里·佩奇、貝佐斯、謝麗爾·桑德伯格等幾十名硅谷大佬,甚至包括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都先后成為坎貝爾的學員。這些人一致認為,如果沒有坎貝爾的傾囊相授,他們不可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重回蘋果的喬布斯,也把坎貝爾視為導師,每個周日下午都會和坎貝爾一起散步,并向他請教問題。所以,硅谷的行內人說,坎貝爾就是硅谷的“至高機密”,是硅谷創業軍團的靈魂人物。
坎貝爾如此重要,但他在硅谷之外的知名度卻并不高。他從未著書立傳,也極少接受媒體采訪。坎貝爾更喜歡把聚光燈打在別人身上,自己當幕后英雄。這是坎貝爾的謙虛美德,但是這樣也帶來了一個嚴重問題:在他逝世之后,他寶貴的教練智慧面臨失傳的危險,那將是硅谷的重大損失。
面對這種情況,本書的幾位作者感覺責無旁貸,要讓坎貝爾的智慧薪火相傳。他們梳理了多年接受坎貝爾指導的一手經驗,而且還專門訪談了坎貝爾指導的其他幾十名學員,把坎貝爾的教練心法整理成這本書。那么,坎貝爾究竟是怎樣做的呢?下面,我就從兩個方面來為你講述。
第一,為什么說管理者必須擁有“教練思維”?
第二,管理者如何運用“教練思維”來帶好團隊?
第一部分
好,下面先進入第一點,為什么說管理者必須擁有“教練思維”?
說起教練,我們的一般反應是:沒錯,教練很重要,但那是運動員的事,和我沒啥關系。注意,這種觀念早就過時了!事實上,教練已經在商業領域悄悄地流行開來,像上面提到的一堆硅谷企業,早在20年前就引入了教練,來幫助高管團隊成長。硅谷高管們不但自己接受教練的指導,同時,他們也努力把自己變成下屬團隊的教練。
那么,管理者角色和教練角色有什么不同呢?管理者可以自己帶隊往前沖,下屬只是輔助;而教練是不可以親自下場的,他獲得成功的唯一辦法,就是幫助隊員獲得成功。換句話說,教練必須通過成就他人來成就自己。教練每天在思考的事情,是如何讓別人變得更好,這就是“教練思維”。
教練思維是一種稀缺資源。絕大多數人是不具備教練思維的,我們通常只關心“自我提升”,也就是怎么樣讓自己變得更好。讓自己變得更好當然很重要,但是,“讓別人變得更好”的能力,其實更加重要。原因很簡單,一個人的職位越高,他就越不可能僅靠自己獲得成功。正如谷歌新一屆CEO桑達爾·皮查伊在就任時,坎貝爾對他說:“在這個位置上,你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依靠別人。”所以說,企業高管想要勝任自己的職位,就必須具備教練思維,擁有“讓別人變得更好”的能力。
那么,企業高管要如何才能具備“教練思維”呢?在硅谷投資創業圈里,流行的做法是先給創業者和企業高管自己配教練,讓他們直接從教練身上學。坎貝爾在59歲重新當教練時,就是在知名風投機構凱鵬華盈,為他們投資的創業公司當“駐場教練”,指導公司創始人和高管去帶團隊。
你也許會問:硅谷的創業者個個都是名校畢業的頂尖精英,他們還用得著請教練嗎?的確,有的創業者自己也這么想——我知道該怎么做,根本不需要別人的指導!本書作者之一的埃里克?施密特,就是這樣的典型。
那是在2001年,谷歌公司剛成立不到三年,創始人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決定,找一位運營高手來做谷歌的CEO。他們找到了埃里克?施密特。那時候的施密特并不是初出茅廬的小伙兒,而已經是名震硅谷的大人物了:他是Novell公司的CEO、太陽微系統公司的前首席技術官,還擁有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計算機碩士和博士學位。
不過,凱鵬華盈的合伙人仍然建議施密特,他需要接受坎貝爾的指導,這引起了施密特相當大的反彈。施密特心想,我憑什么要接受一個前橄欖球教練的指導?而且,按照坎貝爾的習慣,他除了要對施密特進行一對一的指導,還要定期參加由施密特主持的高管例會,和施密特的團隊一起工作。這不等于是向全公司的人表明,新來的CEO要么缺乏能力、要么缺乏自信?總之,一開始,施密特對這件事情非常抗拒。但是,這是投資人的意見,施密特不得不聽。
而坎貝爾一來,就糾正了施密特一個不靠譜的做法。當時,谷歌軟件開發部門的管理水平不行,那些項目經理是很好的軟件工程師,卻不是優秀的管理者。施密特和另一個高管認為,既然這樣,那不如干脆撤銷項目經理的崗位,讓所有軟件工程師直接向高層技術主管匯報得了。這樣一來,工程師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公司高層與一線開發人員之間的溝通也更加順暢。
谷歌的兩位創始人一聽這主意,覺得很贊,因為他們自己就是工程師出身,喜歡非正式的組織形式。畢竟,這里是谷歌,傳統在這里就是用來被消滅的。于是他們說干就干。谷歌把軟件部門的項目經理職位全部撤銷,讓工程師們實行自我管理。
可是,坎貝爾一來,就立即對這種做法提出了質疑,谷歌的兩位創始人感到很不理解。坎貝爾沒有多說,只是讓他們去和工程師們親自聊聊。于是兩位創始人在公司閑逛,隨便抓住一個正在敲代碼的工程師問:你想不想要一個經理來管自己?工程師回答:想要。因為我需要一個學習的榜樣,團隊也需要一個可以打破僵局的人。
這當然是大大出乎他們的意料。后來,他們又做了更多的調研,結果發現大部分的工程師其實喜歡被人管理。因為總得有人去協調資源、解決沖突、激發士氣,這樣工程師們才能安心敲代碼。這表明,好的管理,其實是為一線員工打造一個良好的團隊工作界面,是能夠給員工創造價值的。
在這里,谷歌高管層有一個認知誤區:他們以為,谷歌的工程師都是具有高創造力的自我驅動型人才,所以不用經理人來“管”他們。但實際上,有研究表明,公司的員工越優秀,一個個才高八斗、雄心勃勃、富有主見,那么同事之間就越是很有可能視彼此為競爭對手,從而造成公司里的人際關系緊張,這一定會損害團隊績效。
換句話說,團隊成員越具有創造力,就越需要管理者來經營團隊。這就好比,越精密的機器,肯定就需要越精心的保養。在坎貝爾的提醒下,谷歌軟件部門恢復了經理崗位。當然,施密特后來也成為了坎貝爾的忠實門徒。從那時起直到坎貝爾逝世的15年中,包括施密特在內的谷歌高管團隊,每隔一兩個星期就會接受坎貝爾的單獨指導,討論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各種挑戰。在此期間,谷歌也從一家初創小公司,成長為硅谷巨頭。
好,這部分我們講了,管理者必須具備“教練思維”。從個人角度看,一個人的職位越高,就越需要通過成就別人來成就自己,他也就越需要教練思維。從團隊角度看,一個團隊的成員越出色,也越需要管理者運用教練思維,來實現團隊的高效運作。那具體該怎么做呢?下面我們接著聊。
第二部分
坎貝爾不是管理學家而是實戰教練,他指導的第一招很實用,就是要利用好會議,這是管理者帶好團隊的第一步。但你千萬別以為,所謂“高效”,就是一上來就直奔會議主題,沒有任何廢話,這恰恰是錯的。坎貝爾建議,不管是開什么會,一定要在討論正事之前,留出“閑聊”的時間。
施密特在擔任谷歌CEO的十年間,每周一都要主持高管例會,公司的兩位創始人也會參加。當所有人走進房間坐好以后,施密特會首先問,你們周末都做了些什么?這時候大家可能會聊起,自己參加的高爾夫球賽或者極限運動,也有人會聊自己的孩子。如果施密特剛出差回來,他可能會即興打開谷歌地圖,標出他走訪的城市,然后說說自己在當地碰到的趣事。
這樣的“閑聊”有什么用呢?如果用比較學術的說法,這樣的閑聊叫做“社會情感交流”,能立竿見影地拉近團隊成員之間的距離。你想,一屋子坐的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權威專家、公司高管,開會時彼此端著,都想證明自己是“房間里最聰明的那個人”,該多累啊。開會前先聊聊生活中的瑣事、趣事甚至是糗事,這些大人物就可以放下戒備心理,把真實的自我暴露在團隊面前,以更加坦誠、更加開放的心態,投入到后續的工作討論中去。你看,這就叫“磨刀不誤砍柴工”。
其實,這個開會前“閑聊”的招,就是坎貝爾傳授給施密特的。坎貝爾的另一名學員,曾任雅虎CEO的瑪麗莎·梅耶爾,把這招稍微改了一下。她主持會議時,不是讓大家分享出差趣聞,而是讓大家相互感謝。具體規則是:每個人都必須為上周發生的某件事情感謝另一個團隊。你不能感謝自己,也不能重復別人說過的話。事實證明,用這個方式來回顧過去的一周,也很不錯。
好,利用會前閑聊營造好了氛圍,下面就可以進入會議的正題了。坎貝爾認為,會議是高管最重要的管理工具,所以每一次會議要采取什么形式、討論什么內容,都應該經過深思熟慮、精心安排。特別是管理層的全員會議,它必須討論那些最重要的問題,找出最佳方案;并且還要在會上統一思想,為執行方案掃清障礙。
然而,想要通過會議討論找出最佳方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最佳方案是由大老板來拍板,那么每個人都會挖空心思,去向大老板推銷自己的想法,而不管自己的方案到底是不是最佳方案。這就成了搞辦公室政治,肯定要不得。那么,如果最佳方案由民主投票來決定呢?坎貝爾認為那更不靠譜,民主投票往往只能選出最平庸和保守的方案。坎貝爾想要的,是高質量的“集體決策”,就是通過坦率而激烈的討論,從彼此的觀點碰撞中激發出真正的好點子。
具體怎么做呢?首先,如果你想讓每個人都在會上充分表達意見,那你應該讓人們提前準備好,自己要在會上說什么。這是很多管理者容易忽略的地方。坎貝爾自己當CEO的時候,經常在會前就會議主題和每個人單獨交談,了解大家的想法。有時候,在開會之前,大家就已有了共識。就算還沒有共識,每個人通過和坎貝爾的交談,能提前理清自己的觀點和思路,并組織好會議發言的要點。
一旦進入會議討論,就要讓大家暢所欲言。最理想的狀態,是好像大家在演出一場即興話劇,全部演員隨時都處于演不下去的風險中,所以需要每個人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到共同的議題上,出現分歧不代表對抗而是恰恰是合作,直到好點子在不經意中突然涌現。
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會議的領導者必須最后發言。就算你心里已經有了結論,而且很可能是正確的結論,你也必須憋到最后才說。因為一旦你開口表達自己的意見,事實上就剝奪了大家再激烈討論的可能性。坎貝爾說,找到正確的答案很重要,但讓整個團隊共同尋找答案的過程同樣重要。
當然了,很有可能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就是討論已經非常充分了,但是大家仍然沒碰撞出什么特別好的點子。這其實是常有的事。這時候作為領導,你怎么辦呢?是懸而不決,還是下次繼續討論,還是直接拍板定一個比較平庸的方案?
坎貝爾認為,這個時候你必須拍板,堅定地告訴大家:別廢話,就這么辦。哪怕方案不夠完美,甚至哪怕是錯誤的決策,也比拖著要好,那是最打擊團隊士氣的。根據坎貝爾的估計,如果領導者把會前談話做到位了,那么80%的會議都可以通過集體決策找出最好的方案。而對于剩下20%的情況,就需要領導者依靠自己的判斷,做出盡可能好的決定,把事情向前推進。
好,這部分我們講了,管理者帶好團隊的第一招,就是充分利用好開會。開會之前,要和每個人就會議主題進行溝通;會議開場時,可以先用閑聊來拉近距離;會議討論時,每個人都要充分發表意見、形成集體決策,而領導必須等到最后才能發言。
第三部分
開會是一種正式溝通,管理者在做好正式溝通的同時,也要特別注意與團隊成員之間的非正式溝通。坎貝爾教管理者帶好團隊的第二招,就是要掌握非正式溝通的技巧。
比如,有的問題在正式會議上沒能得到解決,這時候你就必須用非正式溝通的辦法來進一步跟進。在谷歌的一次高管會上,公關部門負責人提出的問題沒能得到很好地解決,她感到很沮喪。會后,坎貝爾悄悄地把她拉到一邊,真誠地說,“聽著,我們決定這次不針對那件事做任何改變,我很抱歉,我知道這不容易,但你還得忍一忍。把問題解決,好嗎?”那位負責人說,就這么短短兩句話,也沒有解決任何實際問題,但她聽完之后立刻振作了起來,重新投入了工作。
你看,這就是非正式溝通的重要性。其實,悄悄把人拉到一邊說幾句話,這看上去是無心之舉,實際上這是坎貝爾精心設計的一種非正式溝通技巧。這就好像是比賽時,教練把球員叫到場邊悄悄說幾句一樣。可能說的都是老生常談,但可以給場上的球員注入強大的心理能量。所以,管理者要善于利用非正式溝通。
非正式溝通的技巧之一,就是要盡可能地多提問題,少下結論。如果有人向坎貝爾請教問題,坎貝爾不會直接告訴他該怎么辦,而是通過一次又一次地提問,從多個方面了解情況,直到發現真正的問題是什么。很多時候,只要分析清楚問題,該怎么辦他自己心里就有數了。坎貝爾說,這就好像橄欖球里的跑位,你不能告訴他該跑哪條路線,你得告訴他己方的防守漏洞在哪里,阻擋方案是什么,然后讓他自己弄清楚該怎么跑位。
坎貝爾喜歡舉這樣一個例子。當他還在財捷集團任CEO時,有產品經理列出了一份功能清單,要求工程師必須實現清單上的全部功能。坎貝爾生氣地對這個產品經理說:“如果你再對工程師說你想要什么功能,我就把你扔到街上去。你只需要告訴工程師,消費者遇到了什么問題,把和消費者有關的背景資料給他們,然后讓工程師們自己決定開發哪些功能。他們會提供比你的指導好得多的方案。”
坎貝爾舉這個例子是想強調,管理者在非正式溝通中,要盡量克制自己想事無巨細地指導下屬的沖動,不要親自下場,做好“教練”的本分就可以了。教練提供的最重要的指導,除了前面說的分析問題,還有一點就是給出反饋。
管理者進行非正式溝通的技巧之二,就是要善于給出反饋意見。首先,不管是正面反饋還是負面反饋,都一定要及時。有的管理者不愿意當場給出負面反饋,覺得這樣會讓對方沒面子,或者過于隨意,一直要等到業績考核時才來“算總賬”。其實這樣更不好,不但不能幫助員工提高水平,還可能讓員工以為你是在故意針對他。
坎貝爾的學員之一,硅谷風投家霍洛維茨說,管理者應該在工作中隨時、隨地給出當面反饋,比如每項預測、每個產品計劃、每次演示,你都應該及時給出反饋意見,就像教練要高頻地給球員提供反饋一樣。如果你不斷地給出反饋,那么員工就知道你是對事不對人,能夠坦然地接受批評。
如果你實在是不善于提出批評,還可以用一招,叫“三明治反饋法”。具體做法是:批評之前,先表揚對方,讓他更容易聽進去;然后提出你的具體批評意見;最后再強調一下對方的優點,表明自己對他寄予厚望。也就是說,把批評的內容夾在兩片表揚的面包里面,做成一個“三明治”,這樣更容易被對方接受。
當然,也要提醒你,這種方法只對新員工比較好用。一旦你多用幾次,對方看出了你的套路,就不靈了。霍洛維茨就說,有一次他給一名資深員工做“三明治反饋”,這名員工直接打斷他:“那些好聽的就省省吧,直接告訴我,哪里做錯了。”
其實,更高段位的反饋,是直接給出批評意見,卻不會引起對方的抵觸情緒,反而能深切感受到你對他的關心。坎貝爾就是這樣的高手。有一次,坎貝爾的學員之一,金融家羅杰斯新成立了一家風投公司,他把新公司的官網地址發給了坎貝爾,以為能得到教練的幾句贊美。沒想到,坎貝爾一上來就劈頭蓋臉地批評,“你的網站就是一坨屎!這里是硅谷,你不可能在這兒成為一家成功的創業公司,卻有一個糟糕的官網!”
這段往事,是坎貝爾逝世后,羅杰斯含著熱淚對本書作者說的。羅杰斯說,當時自己一點兒也沒覺得受到了冒犯。“他之所以對你大吼大叫,是因為他愛你,關心你、希望你成功。”這就是高段位管理者的境界。如果你能夠在平時的相處中,讓團隊成員真切地感受到你發自內心的愛和關切,那么,坦率的批評不但不會破壞這種關系,反而會進一步增強你們的情感鏈接。
好,這部分我們講了,管理者帶好團隊的第二招,就是要掌握非正式溝通的技巧。首先是要盡可能地多提問題,少下結論;第二是要善于給出反饋意見,特別是負面意見。
總結
以上,就是坎貝爾教練的主要心法,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
管理者必須具備“教練思維”。一個人的職位越高,就越需要通過成就別人來成就自己,他也就越需要教練思維;而一個團隊的成員越出色,也越需要管理者運用教練思維,來實現團隊的高效運作。
管理者帶好團隊的第一招,就是充分利用好開會。開會之前,要和每個人就會議主題進行溝通;會議開場時,可以先用閑聊來拉近距離;會議討論時,每個人都要充分發表意見、形成集體決策,而領導必須等到最后才能發言。
管理者帶好團隊的第二招,就是要掌握非正式溝通的技巧。首先是要盡可能地多提問題,少下結論;第二是要善于給出反饋意見。高段位的管理者,能夠讓團隊成員真切地感受到愛和關切,坦率的批評反而會增強情感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