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的差距,是下班后的 4 小時拉開的。
讀者們,早上好,我是 wingjay。
上一篇文章里,我提到了要如何去找到屬于自己的技術方向,不要成為追漲殺跌的“散戶程序員”,而要堅持“價值投資”,相信移動端背后的價值和潛力,長期持有,保持成長。
今天這篇文章,我會分享下從我個人角度出發,是準備如何規劃2019年的技術方向,供讀者參考。
本期福利:本人收集了一些2019年移動技術方向學習資料,涉及「動態化」、「移動端架構」、「端智能」等,文末查看獲取方式。
我的2019移動技術規劃
下面結合下 2019 年的一些不錯的移動開發方向,來談一下個人今年的技術規劃作為參考。
1. 動態化
目前移動開發領域,動態化方案主要分成三類:
增強 H5 容器,基于 WebView,這種方案應用最廣,成本相對最低;再加上國內自研的 WebView 內核如 UC 內核、X5 內核,可以實現較高穩定性和較低的平臺差異化;近兩年火熱的微信/支付寶小程序目前也是采用這種方案;
基于 JsCore 進行 JS 與 Native 通信,進而實現動態化;以 React Native、Weex 為代表。它和WebView 方案的區別是:前者使用 Native View 作渲染層,而后者通過 WebCore 解析 Html、Css 來實現渲染,前者的性能更優;
Flutter 方案,它拋棄了 Js,由于它和 Native 頻繁的通信導致性能下降,而是采用支持 AOT(提前編譯)的 Dart,后者在運行時速度更快,而 JS 是 JIT,即運行時才編譯;另外 Flutter 直接采用 Skia 渲染引擎,跳過了 JS 和 Native View 的頻繁交互,直接用 Dart 進行渲染,性能好很多。
動態化一直是移動應用追求的熱點,無論何時推出新的動態化方案,都會是大家熱議的話題,這也充分說明了這項技術對于各種業務類型的重要價值,值得大家長期投入時間進行研究學習。
2. 移動端架構
我知道大多數同學的日常開發還是集中在業務開發上面,更多的是要么是開發 UI 頁面或自定義 View,要么是封裝一些第三方框架如 OkHttp 來做一些輕度定制。可惜的是,這樣的開發經歷算不上太多的亮點,尤其當你工作了三年甚至更長,這些反而會成為你的缺陷:純業務開發、缺乏技術深度。
因此,我一直鼓勵讀者去深入學習移動端架構,不僅能夠擴大你的知識面,更能夠培養你的技術深度、思維的密度,能夠考慮一套穩定的架構能夠在各種各樣復雜的場景下都要能夠運行。而且,在移動端架構方面,很多大廠有數年的積累,我們可以通過去深入研究他們開源的技術框架和體系進行學習,有了這些研究,未來如果想進大廠就職,一定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這里列一下架構的點供參考,后續可做相關研究學習:
跨平臺網關系統:例如微信的Mars,采用C++實現,內部封裝長連接、弱網優化、加密驗簽、流量管理等通用化技術,產出的代碼可以同時應用于多端,包括移動端、PC端等;
高性能日志采集系統:能夠在不占用過多CPU、IO等資源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將運行日志存儲落盤,即時系統發生崩潰也要保證數據的完整性、安全性等,最后要能夠對數據進行壓縮甚至分片上報,或者通過長連接手動撈取;
限于篇幅這里不列舉太多,感興趣的讀者可以文末查看本人的小專欄《億級 Android 架構》,分析當前大廠如阿里、騰訊、美團等內部研發演進的 Android 框架,此不贅述。
3. 端智能(移動端+AI)
這個可能有的讀者了解不太多,這個領域是近兩年開始逐步火起來的。基本的思路就是將 AI 算法的運行直接從擁有龐大計算能力的服務集群里,直接搬到 CPU 等資源有限的移動端,從而實現更高的實時性,促成算法實時落地生效。
基本流程就是在服務端進行大數據訓練,計算出一套可運行數學模型,壓縮下發到移動端;移動端實時采集當前用戶的數據,輸入到該數學模型里經過運算,立即獲取結果。
端智能和常規 AI 相比的好處有:
實時性:無需將數據上傳至后端再等結果返回,如前幾年的 Prisma App,將照片變成油畫的過程是漫長的,如果它能實現端智能,那就算沒有網絡都能快速轉換照片;
個性化:這幾年的推薦算法都是希望實現高度個性化,如果有了端智能的技術,就無需把你的瀏覽記錄上傳到后端去分析,而是可以在你一邊看,一邊本地就能立即計算出你的喜好,并為你快速排序、選擇你感興趣的內容;
數據隱私:很多App會大量采集用戶數據上報到后臺進行用戶畫像分析,但在端智能下,完全可以對用戶數據進行實時計算,提取特征,再把特征數據上報即可,無需上傳用戶真實數據。
18年阿里內部專門成立了一個端智能團隊,致力于研究端上AI的業務落地,目前已有的兩大場景:
視覺:這個在音視頻場景下應用廣泛,如抖音里的人臉識別、支付寶的掃福、淘寶的拍立淘等都是這幾年大家都接觸過的端智能技術;
數據:這一塊就是在端上實時采集用戶使用數據,立即可以作出一些推薦決策,而無需把數據上傳后臺再去計算,省去這個漫長過程,實時的智能推薦往往比常規的推薦會更有奇效。
4. 其他
上面三點是本人今年會主要研究的方向,未來也會在小專欄和公眾號持續輸出個人的學習心得和體會,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持續關注。
如果你有疑惑或者想要表達的,歡迎在留言區一起交流。
除了上面三點,還有一些其他的方向可供參考:
音視頻技術:這兩年抖音及一些陌生人社交產品,主打的都是音視頻實時體驗,吸引了非常多的年輕用戶,相信這個方向會持續很長時間,畢竟音視頻所能承載的內容和娛樂性遠比文字、圖片要多。因此,可以考慮將音視頻作為長期投入的技術點,當然,這種過度深入的技術點的壞處就是,因為過度專業化,在就業時可選擇范圍比較窄,只能選擇音視頻方向的企業;
VR & AR:隨著5G的逐步推進,相信VR & AR 的大規模應用不會很遠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提前布局起來,研究研究 Apple 和 Google 推出的 AR 相關的開發工具,后面肯定會有一批公司成長起來;
移動端區塊鏈:區塊鏈經歷過了前幾年狗血的劇情,現在也開始真正逐步落地,區塊鏈本質上是一項創新的技術,與移動端的結合也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間。
寫作、閱讀、投資
2019年,除了技術的不斷探索,個人還會將業余時間投入在三個方面:
1.?寫作
從入行以來,本人就一直熱愛寫作,文字的形式能夠存留時間最久,也能持續不斷被人所閱讀,產生價值。更重要的是,保持寫作不僅能讓自己反省所學習的知識,也能夠加深自己對某件事物的認知,畢竟很多東西只有在寫的時候才會發現自己思維的缺陷和漏洞。
今年,我會持續在小專欄和公眾號兩個平臺上寫作,前者以技術深度為主,后者以技術廣度和個人思考為主。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在文末查看并訂閱我的小專欄。
2. 閱讀
想要不斷的輸出優質內容,就必須要不斷的自我輸入新知識。這不僅是對內容本身、對讀者的尊重,也是對自我成長的要求。
閱讀方面主要是以技術文章+書籍為主,會保持每周一定的閱讀量,未來會在公眾號里,和大家分享我推薦的書單和一些閱讀心得。
當然可能有的人會問我時間不夠,其實我會在每天下班后,抽出兩到三個小時來進行閱讀、寫作,常常會持續到深夜甚至一兩點,不過這樣的學習并不會覺得累或者之類的,更多的是成長和踏實。
3. 投資
投資理財恐怕是很多年輕人缺乏的一項技能,因為從小他們灌輸的思想是省錢,把錢存銀行才安全,買定期才踏實。但實際上,中國從08年開始,為了應對金融危機而推出的 4 萬億大水漫溉計劃,已經讓人命幣貶值得非常嚴重。很多人抱怨房價上漲,但實際上,如果你具備投資理財的思維,在當時推出 4 萬億計劃時就應該想辦法把錢放入房地產來保值了。
當然,時機錯過了就是錯過了,不要覺得理財投資離你很遠,當你在頭疼房價高企時,你已深陷其中。
這里做個小預言,去年底 A 股大跌,而今年又開始回升,有人認為這不過是短暫回暖,私認為,中國有可能要迎來真正的長牛,類似美國從80年開始持續到現在的超級大長牛市。坐等打臉~。
培養理財投資思維最好的是在十年前,其次是現在。而今年我會空出一定的時間來學習經濟、金融和理財,我一直相信,金融和互聯網是黃金搭檔,而一個既懂技術、又理解金融的人一定會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個人的財富是他個人認知的體現。2019年,突破技術,提高認知。
適應、突破、逆風成長
時代在變化,技術也在不斷更迭。作為當今時代的一名技術人員,我們首先要學會適應變化,而不是被變化所淘汰。要不斷去關注變化,同時作出反應。要敢于跳脫自己的舒適圈,突破自己的瓶頸,不斷尋求新的技術成長點,在寒冬時期也保持學習、保持冷靜,逆風成長。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wingjay」,和我一起,逆風向上??。
謝謝。
----
公眾號:wingjay
人和人的差距,是下班后的 4 小時拉開的。
長期輸出有價值內容,更重要的是,原創文章末尾會有隨機抽獎喲。
----
資料福利獲取:在本微信公眾號「wingjay」內回復關鍵字「2019」即可獲取,該資料會持續更新;另外,回復關鍵字「小專欄」可獲得《億級 Android 架構》專欄信息。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