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歸去來兮辭》這篇詞賦,古往今來一直為中國文人所青睞,這是因為人們看中的往往是文字里肆意流淌的隱逸情懷。
? ? ? “自以心為形役”,“田園將蕪胡不歸?”
? ? ? ? ? 一個身為彭澤縣令的縣小老爺,身在官場卻總覺得自己是“誤落塵網里”。于是“不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解綬去職”,歸園田居!這需要有何等的胸襟與氣魄!
? ? ? ? 人們崇敬陶淵明高潔志趣,還在于其“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傲岸品格。回歸田園后,“請息交以絕游”,這是與官場絕交的誓言;“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這又是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錚錚傲骨!
? ? ? 尤其,當陶淵明來到田園當中,“或植杖而耘籽”,或“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這是何等的自由自在,“萬物之行休”,何等的灑脫?。?/p>
? ? ? ? ? 于是,陶淵明的身后,因此而萬古留芳!
? ? ? ? 似乎,此后歷朝歷代,凡是那些偉大的人物,一旦從“廟堂之高”墜入“江湖之遠”,都可以從陶潛陶先生這里找到了安身立命的依靠。
? ? ? ? 范仲淹從“岳陽樓”中,激發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一種治世情懷!歐陽修從“醉翁亭”上找到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只是一種人生理趣。蘇軾更是從夜赤壁下,體味出“目遇之成色,耳聞之成聲”,“惟江上之明月,山間之清風,我與汝共適之!”這是一種生命中的超然物外的力量!
? ? ? ? 陶淵明,成了后人精神世界里的一處坐標!
? ? 《東方叢刊》(1997年1、2期)就有這樣記載:淵明的詩名,到了宋代受到特別推崇。宋人開始以"知道"、"見道"者來崇拜陶潛,同時又回頭來嘲笑"淵明詩,唐人絕無知其奧"。錢鐘書先生在《談藝錄》一書中,以"陶詩顯晦"為題,收羅相關史料,得出結論:"淵明詩在六代三唐,正以知希為貴。"這里除了陶詩作為五言古詩的詩體,此已臻于完善,恐怕更多的還在于其隱逸情懷的泛濫吧。
? ? ? ? 每次在教授學生品讀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組詩,《歸去來兮辭》一文時,我總似乎駐足于一處風景,沉吟良久,糾結難返。覺得在某些方面,陶淵明呈現給我們的,更多的并不是率性而為的灑脫,而是相當多的憋屈,與無奈中的孤往和無所適從的內心掙扎!
? ? ? ? “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反。策扶老以流憩,撫孤松而盤桓?!遍L期以來,人們的解讀,總停留在:詩人無意為官,為官后又如倦鳥般“迷途歸返”;回到田園后,面對自然美景,有股流年忘返的癡迷之情。
? ? ? ? 如此解讀,目的就在于必須把詩人那種暢達的隱逸情懷與官場的污濁形成鮮明的對比。我覺得這種分析過于膚淺,沒有真正走進人物的精神世界。
? ? 首先,我覺得,像陶淵明這樣的封建文人,自小飽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學而優則仕”是儒家積極用世思想的出發點,飽讀詩書,將來就是要“兼濟天下”,那就必須得“出仕為官”!“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現代人往往機械地將二者混為一談,以為,非此便是彼,其實大錯特錯了。
? ? ? ? 任何一個陶淵明式的人物,都不可能二者兼顧。只有在通達不暢,以及兼濟天下之途完全被堵死之下,才會不得已選擇第二條路去走!所以說,陶淵明是在督郵來訪,主管領導讓他整頓衣帽出迎,一氣之下,“不為五斗米折腰”,“解綬去職”的。
? ? ? ? ? 陶淵明有這么淺薄么?
? ? ? ? ? 你沒有真正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格局!自西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孔子確立的“積極用世”思想以及“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儒家道德準則,就已經成為一種思想主流占領了人們的意識形態的高地。即便是陶淵明的時代等級森嚴,“豪門無庶族,下品無寒門”也不例外。如士族豪門頂尖塔上的王羲之,也在《蘭亭集序》里抒發“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從而尋找人生真正的價值與意義。
? ? ? 從這個層面來看,陶淵明躲進了田園,似乎也沒有達到了人生至境。因為,更痛苦的還在后頭呢。這個暫且不提。
? ? ? 我要說的,還是陶先生在農耕生活中的感受。
? ? 歸園田居,他看到的是,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毕硎苤兠赖霓r田風光。勞作之余,還可以“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真是其樂融融,悠哉悠哉!
? ? ? 果真如此么?
? ? ? 那么,“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這一連串的設問又作何解?我想,陶淵明的人生格局就此陷入窘境!
? ? ? ? 此前是“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悔恨不迭。這里是,不知“遑遑欲何之”,詩人為什么心神不定呢?要到哪兒去呢?
? “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痹瓉砣绱?!
? ? ? 東晉時期,吏治腐敗,官職是可以買賣的。足見,社會黑暗到何種程度。陶淵明做官名義上為養家糊口,“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后經家叔引薦,“遂見用于小邑”。實則為實現文人“大濟蒼生”志向。古往今來,“朝中無人莫做官?!倍諟Y明生來“質性自然”,恐怕絕不是個阿諛奉承之輩。官場對他來說,“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可見,田園才是他的歸宿,這是早期詩歌充滿無上樂趣的原因所在。然而,四十多歲了,就這么蜷縮在園田里,放誰也不會心甘的!
? ? ? ? 人生格局受阻,脫離了官場,也沒能擺脫“羈鳥”“池魚”的命運,陶淵明憋屈??!
? ? ? 魏晉南北朝玄學思想盛行,陶淵明可是個清醒的現實主義者,確實難能可貴。雖然他在《桃花源記》里,構設了一塊理想的烏托邦凈地,他也并沒有為此而追求終生,可見,現實生活他還是認真的。
? ? ? 然而,在上下求索的社會里,自覺的個人生命總是充滿無奈的?!傲某嘶詺w盡,樂夫子天命復奚疑!”意思是說,姑且順遂自然的變化,度到生命的盡頭,樂天安命,還有什么可疑慮的呢?可見,陶淵明有多無可奈何!倘若,就此大贊其隱逸情懷的高大,怕也太牽強了。
? ? ? 沉寂下來后的陶淵明,在田園融樂的光環退去之后,那種憋屈和無可奈何的思想也就越發彰顯出來?!案F則獨善其身,”是要經過生命的淬煉之后,方可逐漸成熟的。我在他此后的一些詩歌里便了看出——
? ? 《詠荊軻》:“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睂τ⑿鄣难瞿?,只可惜自己報國無門,無人賞識。“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這便是壯士間的惺惺相惜,充滿著無奈的感慨。
? ? 《雜詩其二》:“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 終曉不能靜?!?/p>
《雜詩其四》:“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親戚共一處,子孫還相保。觴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 緩帶盡歡娛,起晚眠常早。孰若當世時,冰炭滿懷抱。 百年歸丘壟,用此空名道!”
……? ……
? ? 《雜詩十二首》是陶淵明歸隱后的一組詠懷組詩。多嘆息旅途行役之苦,詠家貧年衰及力圖自勉之意,表現了作者歸隱后有志難騁的政治苦悶,抒發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人格。
? ? 這恐怕才是真正的“窮則獨善其身”!一個充滿孤獨,無奈又執著操守的晚年陶淵明!人生的格局雖還不暢,但已經更上一層樓!
? ? 每次帶學生讀陶淵明,我都覺得一個形象,短褐布襟,面容清瘦,精神矍鑠的老人,迎面向我走來,后面跟著的,不僅僅是“窮年憂黎元”的杜子美!
? ? ? ? ?
? ? ? ? ? ? ? ? ? ? ? ? ? 2017年9月23日于嚴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