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志恒
微信公眾號:【愛的布袋ID:aibdaixl】
接受不是認同,而是「允許存在」
最近,我們常聽到「接受自己」這個概念--接受自己的完美與不完美,以及發生在自己身上好的或壞的所有事情。
對許多人來說,接受自己光明美好的一面很容易,要接受陰暗丑陋面卻難如登天。
作為一個心理咨詢師,許多個案與我討論他們的困境時,最后常對自己做出這樣的結論:「我覺得我一事無成,完完全全是一個失敗的人!」
如果你告訴他們得先接受自己,他們會氣急敗壞地說:「我為什么要接受一個如此糟糕的自己?」
你也許讀過不少心靈成長的書,書上會告訴你,接受是改變的開始。接受自己的缺陷、接受自己目前的困境、接受自己能力的極限、接受自己就是無能為力、接受自己就是不如人、接受自己是如何討厭自己??「接受」,代表有了「覺察」,而不是視而不見、避之不談,便不會再花費大量力氣去排拒這些不夠好的自己。
另一方面,許多人從小在家庭中沒有被善待,長大后對自己的父母充滿怨恨,總是無法接受父母。然而,我們的生命是通過父母而來的,不接受父母,等于不接受自己的生命,當然不會欣賞或肯定自己的生命,也不會過好自己的人生,總是有意無意地搞砸自己人生追求成功快樂的機會。
為什么,有時候「接受」這檔事是如此困難?因為我們常常誤以為「接受」就是「認同」,當錯把接受當認同時,人生就會卡關。
「認同」是帶有評價的,有是非、對錯、好壞之別,符合我們信念/價值觀的便容易認同,格格不入者便敬而遠之。
「接受」,則是不帶評價,如實承認某些事物的存在。這樣的存在,沒有好壞的區隔、沒有高尚與低劣的差異。接受,是我們給出了一個空間,「允許」某些狀態的發生,無論好壞。
你可以不認同與你意見相左的人的觀點,但你卻可以接受這樣的觀點確實存在;你可以不認同某些法律的精神,但你卻可以接受這些法律在你身上確實發生了影響。所以,認同和接受是有著不一樣的意涵的。
當我們明白了這點,便會發現接受的力量。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長期為失眠所苦,想方設法要自己一夜好眠,總是不得其門而入;越是想著如何能睡著,越是清醒得很。往往在放棄了設法入睡的企圖,同時承認自己就是難以睡著時,失眠的困擾卻奇跡似地被擺脫了。
面對情緒,也是一樣的道理。
一再重復的行為,必有其緣由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只小白兔,有天來到中藥房,對著老板問:「老板,請問有沒有胡蘿卜?」
老板很納悶,回答說:「這里是中藥房,怎么會有胡蘿卜?去、去、去,快別煩我!」
小白兔被趕走了。第二天,又回到同一家中藥房,開口問:「老板,請問有沒有胡蘿卜?」
老板心想,又來了,大手一揮:「哪有什么胡蘿卜,快回去!」
第三天,小白兔又到了中藥房,敲敲門,朝著里面問:「老板,請問有沒有胡蘿卜?」
這下可把老板惹怒了,指著小白兔說:「就跟你說沒有胡蘿卜,到底要問幾次呀!再問,我就把你的嘴用剪刀給剪爛!」
小白兔嚇得飛奔離開。隔日,躡手躡腳地又到了中藥房。
「老板,請問有沒有賣剪刀?」小白兔輕聲地問。
「沒有!我這里是中藥房,不賣剪刀的。」老板回答。小白兔于是瞪大眼睛:
「那么,請問有沒有胡蘿卜?」
小白兔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到中藥房里去找胡蘿卜,盡管老板告訴牠這里沒有胡蘿卜?
凡是一再重復的行為,必定有其功能,或者曾經為個人帶來某些好處。顯然,小白兔曾經在過去的某個時候,在中藥房里找到過胡蘿卜。
人的行為就是如此。過去曾經有效,或帶來幫助的作法,就會被保留下來,重復地在類似情境中一再出現,形成一種特定的行為模式。
面對負面情緒,我們也總會發展出一些因應行為,用來減緩或去除負面情緒帶來的痛苦或影響,一旦發生效果,往后只要出現類似的情緒,相同的因應模式便會自行啟動。
然而,過去有效的因應模式,不代表一直都有效;有時候不但已無法帶來幫助,甚至還衍生出其他的困擾。這就是說,情緒本身永遠不是問題,有問題的常是我們應對情緒的方式。
如果我們沒有帶著自覺,去發現這一再重復且無效的模式,同時知道自己是如何堅持讓困擾一再地發生,我們是永遠無法跳脫出這無限循環的。
我們的內在有無限的智能,許多身體上或心理上的痛苦,其實是一些訊號,想對我們傳達某種訊息。
當你愿意接受這份痛苦、承認這份痛苦的存在,并允許這份痛苦有個存在的空間時,便能客觀、中立且不帶評價地觀察這份痛苦所要傳遞的訊息,而從這些訊息中讀取出意義——這便是要我們學習的地方,于是我們有了改變或努力的方向。
所以請允許你的情緒存在,把用在對抗負面情緒的力量拿回來,放在理解情緒所帶來的訊息上,從而獲得學習與成長。
我們討厭負面情緒,不論是愧疚、自卑、憤怒、憂郁、恐懼??等,總是令我們避之唯恐不及。然而,負面情緒從來不是問題,造成問題的常是我們因應負面情緒的方式。
不過,唯有靜下心來,允許這些情緒存在,讓不斷對抗情緒而故障受損的心靈「暫時停機」,進廠審視檢修一下,我們才能真正聽懂情緒傳達出來的訊息,同時更清楚地看到,自己是如何一再重復那無效卻帶來更多麻煩的「情緒因應模式」。
因此,講情緒管理,不如講如何與情緒共處,更進一步地,是要從情緒經驗中獲得人生智慧,與人生中的每份關系連結得更好。
何必跟情緒拚個你死我活
我們得學會別把情緒當作敵人看待。情緒不論正向或負向,為我們帶來的是歡喜或痛苦,都沒有好壞之分,優劣之別,只不過是要傳遞給我們一些重要的訊息。
你會發現,情緒總是在保護著我們,支持著我們,讓我們有力量得以避免更大的威脅,或者提醒我們做出改變,讓結局不同。所以,情緒總是為我們人生而服務的。讓我們看看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十個負面情緒的正向價值:
愧疚--提醒我們疏忽了遵循人際相處時應有的互惠與公平原則,需要做點事情去彌補。
委屈--提醒我們處于一個沒有被合理對待的情境中,需要主動去爭取更多、更好的資源。
嫉妒--提醒我們擁有的比他人少,需要更加努力提升自我。
后悔--告訴我們原有的決定行不通,該轉向了!
孤單--提醒我們需要為目前的生活建立起有意義的人際連結。
恐懼--提醒我們危機當前,該換個方式去因應威脅。
憤怒--面對威脅、冒犯與傷害時,給予我們強大的力量去抵御、反擊或獲取我們想要的結果。
憂郁--提醒我們讓疲倦的身心好好休息,讓內心的傷痛自我修復。
失落--提醒我們學會更加珍惜身邊的人、事、物。
自卑--提醒我們與他人比較起來,尚有不足之處,帶給我們自我突破的力量,也保護我們免于更多挫敗。
一旦我們能夠肯定每個負面情緒中的正向價值時,我們便能夠靜下心來好好地瞧瞧,情緒究竟要告訴我們些什么,并且從情緒中學習。而當我們允許情緒有個存在的空間時,我們便能將原本用來對抗情緒的力量給收回來,用在真正能解決困境或使人生更加提升的事情上。
如果我們總想著怎么去對付壞心情,不論是遮掩、壓抑、否認、消除或淡化負面情緒,都是在用自己的力量去對抗原本對我們的生存有益的身體智慧。結果是,往往痛苦沒有解除,還更加感到無力,甚至把生活弄得一團糟,因為我們正在自我消耗。
常常遇到一些人,在參加了我的演講或工作坊后,透過電子郵件詢問我,如何解決自己長久以來內心的痛苦。他們不愿意去接受心理咨商,生活中也缺乏有意義的人際連結,只想找到一個快速有效的方法,解決惱人的情緒困擾。
我能給出的最佳建議,便是請他們成為那個愿意傾聽自己故事、理解自己心情的人,也就是,與自己建立起有意義的人際連結。這便是有意義的人際連結中,與自己,與他人之間最深奧也最簡單的互動原則。
只要愿意接受自己,時時理解自己,即使帶著傷,我們也有力氣往前走,又何必跟情緒拚個你死我活呢?
— the end —
微信公眾號:【愛的布袋ID:aibdai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