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其本義是指邊界、疆界,延伸至事物所能達到的程度或是呈現出的狀況,更特指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所能達到程度和詩文書畫等的意境,佛學東漸,境界亦指佛學修為的高度。
清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講到: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可不歷三種之階級:‘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階級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階級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階級也。未有未閱第一第二階級,而能遽躋第三階級者。文學亦然,此有文學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修養。”
王國維之所謂“階級”可理解為歷程或境界,故古今中外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其修行的歷程均跨越此三種境界:釋道修行有境界之分,學者治學有境界之別,閱讀也不例外。同樣是閱讀,不同的讀者各以其境界的高低而有不同的收獲,至于心靈體會則更是有天壤之別。因此,讀書的境界應該是讀者閱讀實踐過程中各大階段的重要標準,也是評估閱讀效果的重要依據。閱讀的境界就是讀者在讀書時所能達到的精神狀態。不同的閱讀階段,根據讀書的目的和心態,以及心理體驗的不同,可將閱讀境界分為三種層次:
一、知識閱讀,為功利而讀書的境界
自古以來,關于為什么而讀書的問題,人們總是見仁見智,爭論不休。我認為閱讀的第一階段,大部分是求知識的閱讀,也就是帶有功利性目的的讀書,因此,無論閱讀的背后有著怎樣不同的動機和目的,從其實質上看,為求學、求職、研究、評職稱、漲工資,都是以增長知識為目的的讀書,是功利性的閱讀。也是自古至今最普遍、最普通的閱讀類型,是閱讀的初級境界。自漢代察舉選才、隋代科舉取士以來,中國古代大部分讀書人的苦讀的目的都是求功名、求富貴。
杜甫《題柏學士榮居》:“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
宋真宗《勵學》:“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初級境界的閱讀,是為了求知,出于功利目的不得已而為之,實非讀者心中所愿,情趣所好,自然是個苦差事。顧隨先生講:“世人有思想者多計較是非,無思想者多計較利害,無論是非或利害都是苦。”功利閱讀是計較利害得失的讀書,其過程自然是苦的。然苦從何來?
(一)心理壓力讓讀者倍感辛苦
功利性閱讀讓人更加關注讀書的效果,更計較成敗得失。得之若驚,失之若驚,利害得失讓人惶惶不可終日。求知識的閱讀加上功利性的目的,詩人在讀書的過程中患得患失,斤斤計較,讓本來快樂的閱讀帶有了強迫性,這樣的讀書自然是極其難堪和痛苦。
(二)枯燥無味,讓閱讀苦不堪言。
功利讀書的目的,或為升學,或為謀職,或是為了改變自己的生存環境。這樣的閱讀動力不是來自讀者的愛好,更不是讀者興趣所致,其閱讀過程必然十分枯燥,索然無味。所以,完全靠著自己的意志、毅力,強迫自己硬著頭皮讀書的現象就非常普遍了。
魯迅在《讀書雜談》中講:讀書有兩種,一是嗜好的讀書,一是職業的讀書。他一方面將職業的閱讀也列為讀書,另一方面又指出了此種讀書的痛苦在于讀書與個人嗜好的分離,缺少快樂閱讀的源生動力。現在人們寫文章,為鼓勵人們讀書學習,常常引用古代蘇秦錐刺股、孫敬頭懸梁的故事。這兩個典故中刻苦讀書的典型是真正為功名的讀書,毫無趣味可言,困倦、昏昏欲睡是必然的。這樣的閱讀自然是極為痛苦的,是功利性求知最典型的苦讀。
苦讀最大的益處是獲得了知識、學問,在求學、求職、職務升遷、改善境遇等方面獲得成功。這一階段,境界至高者或成功者也能夠達到廢寢忘食的精神境界。如:
董仲舒讀書,三年不窺園;
朱熹讀書,將此身葬在此書中,行住坐臥,念念在此,誓以曉徹為期;
韓愈讀書,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出若忘,行若遺,茫乎其若迷。
苦讀的階段,其本質無疑是非常辛苦的,在這一階段,要忍受專心讀書的枯燥,忍受個人獨處的孤寂,這需要有極好的定力和韌性。但隨著閱讀的深入、知識的增加,認知的深刻,苦讀也必然會給讀者帶來心智的提升、精神的滿足和成功的快樂。這是苦讀的升華,是苦讀之樂,是苦后之甜,假以時日,其中必有脫穎而出者。
二、興趣閱讀,為愛好而讀書的境界
人于工作之余,皆會有所愛好,讀書亦然。讀書,既有功利性以求知為目的的閱讀,也有出于興趣的閱讀。于功利閱讀之外,個人修養、生活必有愛好,循此方向可形成自己的閱讀興趣。
興趣閱讀是自發的、自愿的、自覺的。這正是魯迅所講的嗜好的讀書:“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強,離開了利害關系的。”這樣的閱讀對維持經久不衰的閱讀興趣和保持對某類書特殊愛好會產生重要影響。
古今中外,為興趣而發奮讀書的案例比比皆是:
孔子五十始研《易》,以至“韋編三絕”;
陸游《寒夜讀書》中自稱為書癲:“緯編屢絕鐵硯穿,口誦手抄那計年,不是愛書即欲死,任從人笑作書癲。”
宋代歐陽修講錢惟演(吳越王錢俶的兒子):“平生性好讀書,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側則讀小辭,蓋未嘗頃刻釋卷也。”讀書是其一生的嗜好。
葉采《暮春即事》:“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
明代文學家李贄一生嗜書如命,以至成疾。他在《讀書樂》中講到:“龍湖卓吾,其樂何如?四時讀書,不知其余,束書不觀,吾何以歡,怡情養性,正在此間。”除讀書外,不知他事,怡情養性,心生快樂。
其實,興趣愛好類閱讀當有三種含義:
1、讀者先對某類書籍產生興趣,然后才選擇閱讀;
2、讀者會按自己的閱讀興趣,嗜好取向選擇閱讀內容;
3、讀者已經將閱讀行為本身培養成一種興趣愛好,使讀書成為一種常態和習慣。他們閱讀的目的不僅滿足其功利性求知的目的,更要滿足個人精神修養的需要。
黃庭堅:士三日不讀書,則其言無味,其容可憎;
俞平伯:講到讀書的意義,于擴充知識以外,兼可涵泳性情,修持道德,原不僅為功名富貴作敲門磚。
興趣閱讀最根本的動力是精神修養的需要,這是閱讀興趣愛好之所以能夠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而興趣才是閱讀最長久、最根本的動力之源。
有了讀書的興趣,就能不斷地享受閱讀的樂趣。興趣閱讀是一種快樂的閱讀,它不會再被當成必須完成的作業和額外的負擔。它能輕輕松松的進入,快快樂樂的接受,它始終是興致盎然的、充滿著無窮無盡的魅力。讀者始終會對書籍的內容充滿濃厚的興趣,懷著好奇、興奮去搜尋每一個精彩的細節。它不用刻意的去記憶,于不知不覺間瀏覽了內容,領略了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