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端午節,利用三天假期,在繼生涯規劃基礎班的學習之后,我再一次邁進了新精英的課堂,接受了三天兩晚的魔鬼訓練。這三天比自己想象的要痛苦很多,老師講的知識點不能很輕松的理解,同學們臥虎藏龍,很多都是咨詢或培訓行業的精英,在實戰環節不管是咨詢師或者來訪者的角色都做不到游刃有余,對于追求完美的我來說,的確是一件挺崩潰的事情。
但是,也正是因為這次學習,才讓我真正看到自己和目標的差距,我遇到了眾多優秀的標桿,我也被咨詢的助人本質所深深觸動。
每一個人的生命軌跡,都不可避免的和生涯相關,職場是一個人修煉的道場。畢業12年,我經歷了職業發展的高低起伏,深刻的體會到職業對一個人的意義,也感受到在職業背后那些困惑,正因為內心被這些經歷牽引,我才開始走上這條探索之路。
傳統的職業觀
在應試教育下成長起來的我們這一代人,寒窗苦讀十幾年,一直追求的是怎么考高分,怎么考上好大學,但是卻沒有一個學校和老師教我們當我們走上社會,我們如何面對社會這所大學校,家庭和職場作為一個人一生都在面臨的考場,我們的準備卻幾乎為零。
在職場上工作十幾年,我看到各種各樣的職業狀態,有的人在職場上眾星捧月,有的人在職場上卻不斷受挫,更多的人曾經懷著遠大的志向卻慢慢成為人群中最普通的那一個,不得不在現實面前低頭。
每個人對于職業都有著不同的價值觀,有的人追求穩定,有的人認為干一行就得愛一行,有的人堅持工作就是燃燒自己傾情投入,有的人卻認為工作就是糊口的手段而已,和生活要截然分開…每個人都秉承著自己所特有的職業信念,從而造就了各自獨特的生涯之路。
現在的同學聚會,你會發現,曾經站在一個起跑線的畢業生,當過了十年之后再聚才會驚嘆到每個人的變化,這些變化就存在于每一個起心動念,每一次決策和行動,或許你也會有同感,在這條成長的路上,我們會面臨很多的抉擇、挑戰、迷茫和無助,當你在最孤單的時候,是不是也會渴望有人給我指一條明路?當我們無法看清自己,就會尋求外界的支持,父母、朋友、領導等充當了我們的人生導師。
對于職業的再認識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是一個多樣性的時代,移動互聯網的崛起打破了傳統的職業壁壘,人工智能的出現又在預示著未來職業將可能會出現顛覆,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是處于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時代,但同樣也是一個不可控的時代。
在這個新舊交替的時代,使得我們這一代人有了眾多的選擇,沒有一種標準的模式,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同樣,現實的多元化和對于未來的不確定也使得我們擁有更多的焦慮和價值觀的沖撞。那么,在轉型和變化的社會背景下,我們又將怎樣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又將如何去規劃我們的職業發展路徑?
半年多的生涯學習,我對生涯有個更全面的認識,所有人的職業都涵蓋在定位、發展和平衡三種階段。
職業定位階段:
比如剛畢業的大學生擇業,還有工作之后重新選擇新的行業。在選擇職業時,興趣、能力和價值觀三方面的匹配能讓你的職業生涯有一個有力的起跳,干一行愛一行并不一定適合每個人,學的專業也不一定要作為職業的唯一選擇,選擇職業不能盲目,不能固化思維。
對于一部分人在職場進入發展期之后,還會考慮轉型,轉型是進行職業的再定位,當下社會的多元化也為轉型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可能性,但是這依賴于之前發展階段的積累。
定位適應人群:大學畢業生、職場新人、職業轉型的人群
職業發展階段:
在進入職場之后,便開始正式進行職場的通道,在這個階段最常遇到的就是職場適應和職場的發展兩個方面。很多新人,在工作初期會遇到各種問題,比如個人能力不足,對企業的要求不清晰或者個人的需求不明確、對于企業的回饋不滿意等各種問題,通過生涯的CD模型,便可以對于職業的問題進行分類和判斷。
當度過職場的適應期進行發展通道,便可能又會在發展階段出現問題,如果對于工作興趣不夠就會引起對職業的厭倦感,能力不足對工作缺少把控更容易產生焦慮感,而自我價值觀和工作價值觀的不符則會導致失落感,順利在發展期長期發展下去,重要的是這個“三葉草”能夠轉起來。
工作的本質其實就是企業和員工間等價交換的過程,員工產生價值,企業給予回報,而工作出現問題基本都是兩者之間在交換過程中產生了問題。
發展適應人群:基層人員、企業的骨干、中層以上管理者
職業平衡:
每個人的角色除了工作,還會有父母、妻子、丈夫、兒女、戀人、休閑者、持家者學習者等各類角色分配,工作和生活其他角色并不是完全分開的,處理不當便會出現相互影響的局面,在職業上如何平衡各個角色,減少沖突也是很多面臨的職業難題。
例如現在很多職場媽媽,在面臨生完孩子之后家庭和工作之間的平衡問題,一些高管、創業者在工作中的投入而導致的其他角色出現沖突,在職業發展中出現的瓶頸無法突破等,多都是職業平衡出現的問題。
平衡適應人群:職場媽媽、企業高管、創業者等。
對于生涯咨詢師的理解
通過這次課程,我真正了解到了做為一名生涯咨詢師身上所肩負的責任和這個行業的意義所在。
杜堅老師第一天上課,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作為咨詢師,最重要的就是放下自己,通過三天的實踐演練,才發現在咨詢中放下自己并不是一件輕易能做到的事情,尤其是當我們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而這也會干擾我們對于來訪者的理解,從而影響咨詢的效果,所以每個咨詢師都需要修煉放下自己。
當我在練習的時候作為來訪者,我也會隨著咨詢師的態度會產生不同的反應,當咨詢師質疑會退縮,當咨詢師在理解自己的狀態下那種真實的流露,來訪者與咨詢師的狀態密不可分。
在學習的整個過程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對于來訪者的“積極關注,正面引導”的職業要求,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閃光點,哪怕你認為他再平凡。
杜堅老師講的一個案例讓我印象深刻,有一個來訪者,在上一份工作之后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上班,在這期間換上抑郁癥,在就醫服藥緩解之后開始找工作的階段找到了咨詢師,這一個咨詢進展兩三次幾乎沒有任何進展,全部都是負面的東西,但在第三次咨詢的時候,一個健身很小的事件成了突破口,在咨詢師的引導和鼓勵下,這名來訪者順利的進入了職場。
一年之后,他再次找到咨詢師要表示感謝,那時候他來新精英參加“做自己”論壇,他從最黑暗的低谷走了出來,這背后離不開咨詢師在背后默默的引導和陪伴。
我曾經擔心有心理負擔擔心無法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總會帶著包袱,但是老師的一句話讓我真正開始去享受和放開自己的狀態,“高質量的陪伴和溝通”對于咨詢師來說是很重要的,同樣對于來訪者來講,也是最可貴的。
對于自我的認知
如果上一次培訓看到了自己的信心滿滿,這一次卻看到了更深層次的自己,甚至有些方面是不想面對的。
這次咨詢對我感觸最大的是當我梳理成就事件和價值觀的時候,我發現我所有的成就事件都和自己相關,甚至沒有出現我的家人,在價值觀梳理時,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在職場出現瓶頸的根本性問題和無法做突破的根源。
在行動上和目標的不匹配,導致生涯問題的出現,自己糾結了很多年的困惑,在看到了價值觀背后的矛盾之后,好像一下子就釋然了,很多職業問題的產生,都來源于“貪”和“懶”,要么降低自己的欲望,要么從行為上和去目標保持一致,通過生涯的學習,很多錯綜復雜的思緒被梳理清晰,之前一直內心放不下想不通的情緒疏通了,我看到了我不想看到的那個更真實的自己,我只是一直不愿意面對而已。
這次培訓通過前兩天的磨礪,這三天我留好幾次淚,有感動的淚水,有梳理過后的情緒釋放,尤其難忘走上“天使之路”那淚崩的瞬間,有這么多小伙伴對自己祝福的感動,有對于一直以來焦慮的釋放,也有對未來的堅定,不過釋放過后卻是另外一種強大,我發現曾經困惑我的好像不再是讓我糾結的問題,我更加能放下包袱,更輕松的心態面對明天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