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總是有那么一些時刻,內心會升騰起想要“結束”的念頭,結束一切與這個世界的聯系。
走路不小心踢到石頭,那一瞬間鉆心的痛會讓我們產生想死的念頭;抑郁的心境和情緒會讓人覺得想要逃離生活的困局;炎炎夏日等了半個小時的公交卻因為人太多擠不上去,被告知下一趟得再等半個小時的時候,也會產生這樣的念頭……我們不經意地把“想死”掛在嘴邊,“死”卻是我們常常需要避諱的話題,好像談到“死亡”,便意味著悲觀消極。
其實,我們深知死亡是所有人的歸宿,或許世間有各種不平衡與不平等,唯獨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從一個推薦電影的公眾號中得知這部電影,推薦者把它歸為喜劇電影——《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題目也是很戲劇,決定去死,說明”死“的過程很漫長,而且這樣的”死“是歐維的主動選擇,而不是被動承受。注定是溫情而又殘酷,不然關于死亡這么沉重的話題又何來喜劇一說。
歐維的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爸爸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父子兩唯一可以交流的話題就是車子了。相依為命的父子兩好像也并沒有因為家里缺少女主人而過得凄涼沉重。但是好景不長,一次考試之后,歐維拿著優異的成績單給父親看時,父親在給同事分享喜悅心情的時候沒有注意到鐵軌上駛來的火車……,至此,歐維成了一個孤兒。
父親的公司為了補償歐維,讓歐維接替了父親清洗火車的工作。但是,生活并沒有給予失去父母的歐維更多的補償,父親建的房子被宣告要拆除,為了守護父親留下的房子,歐維重新維修了一遍房子,但是他的努力并沒有效果,為了救出鄰居家著火的房子里的老人和孩子,歐維自己的房子著火然后化為灰燼。無家可歸的歐維只好睡在火車上,這是他遇到了他生命中的摯愛——索尼婭。
如果你覺得接下來就是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很明確地說不是,他們很幸福。但是上帝好像是容不下他們的幸福。意外好像貫穿了歐維的一生。去西班牙旅行歸來,歐維夫婦乘坐的大巴意外翻車,他們失去了孩子,索尼婭失去了雙腿。原因是大巴司機酒駕。
失去雙腿的索尼婭失去了教師的職業,被特殊學校拒絕的理由是學校沒有可供輪椅上下的坡道。為此,歐維向市政廳反映情況,尋求社會援助,一切未果,歐維索性自己拉了一車材料冒著大雨,在學校大門口修了一個可以讓輪椅順利通行的坡道,于是,索尼婭恢復了教職。
九個月之前,索尼婭死于癌癥。于是,從這個時候起,歐維生活的唯一目標就是“決定去死”,去與天堂的索尼婭團聚。是什么支撐了歐維跨過了那么多”決定去死“的時刻?
當歐維穿戴整齊,準備上吊自殺的時候,被窗外新搬來的鄰居帕維娜一家的吵鬧聲打斷,原因是明明禁止機動車開進生活區,他們卻把拖車開進來了,他必須去阻止,關鍵開車技術還那么差,是歐維無法忍受的。看到這里,也大概明白了,為什么這部電影被歸為喜劇電影。
當然,這并沒有打斷歐維決定去死的念頭,在他第二次上吊自殺的時候,上吊的繩子斷了。為此,憤怒的歐維還去賣繩子的店里質問了售貨員。看到這里,我已經忍不住笑出了聲,雖然歐維仍然還是決定要去死。
歐維從老鄰居的家里要回了借去了很久的水管,目的是在車庫進行他的第二次自殺——煤氣自殺。自殺之前,歐維打開了車上的收音機,播放著舒緩的音樂。但是,還是未遂,鄰居帕維娜想要找歐維教他開車,又一次打斷了歐維的自殺計劃。
時時不忘決定去死的歐維怎么會善罷甘休,當他救出失足跌到鐵軌上的小伙子的時候,有那么一瞬間,歐維向離站臺相反的方向走去,他想直面迎面駛來的火車。但是,最后歐維還是把手伸給了站臺上想拉他上來的人們。
對死這么執著的歐維絕不會這么輕易地放棄的,他從車庫里找來了很久沒有使用過的獵槍。對準自己的下巴,扣動扳機。當歐維專注于扣動扳機的那一刻,被門外的敲門聲嚇到,手抖,子彈打偏了(看到此處已經是哭笑不得了)。這一次來找歐維的是披薩店遇到的同性戀小伙子。因為自己的性取向被父親發現了,趕出家門,無家可歸,請求歐維收留。當然,最后歐維答應了他們的請求。當然,這是歐維最后一次“決定去死”。
那么,在歐維“決定去死”的過程中發生了什么,終于讓他決定不去死了,不去做傻事了。
他每一天都買一束鮮花去看索尼婭,他把索尼婭的照片朝向窗外,他幫老鄰居修好了暖氣,修好了披薩店小伙的自行車,與患了老年癡呆癥的老友聊了天,接受了鄰居帕維娜的拌飯和餅干,對貓過敏的他收養了那只肥肥的流浪貓(最后在遺言中囑托鄰居帕維娜流浪貓的生活習慣),幫鄰居帕維娜帶了兩次孩子,踩掉了騙他硬幣的小丑的大鞋子,順便安裝了廚房的洗碗機,吃了收留的同性戀小伙煮的咖啡和烤面包,教會了鄰居帕維娜開車,并且訓斥了路怒的司機,與鄰居帕維娜在星期六的一點在原來跟索尼婭一起喝咖啡的桌上點了一杯咖啡和一份拿破侖蛋糕,救了站臺上的小伙,得了一次突發的心臟病,與白襯衫起了幾次沖突,把親手做的準備給自己孩子的搖籃車,送給了帕維娜的新生兒……每次決定去死的時候,回憶了一生中那些幸福的、快樂的、痛苦的經歷。
生活即發生,“死”與“決定去死”也是發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