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與心理(15)】——人生舍得間(認知行為療法)
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現在能”。一個人總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風景,聽陌生的歌,然后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你會發現,費盡心機所得到的其實并沒那么重要。一切都是暫時的,一切都會消逝,一切的美好都將化為回憶。——丁俊貴
一、舍得人生
舍得即有舍才有得,要想得,必須舍棄,愿意付出,不吝惜。
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
舍得是一種人生智慧和態度,是擁有超越境界來對已得和可得的東西進行決斷的情懷和智慧。也是一種雅俗共賞,啟迪心智的“生活禪”。
舍得既是一種處世的哲學,也是一種做人做事的藝術。
舍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概念,相生相克,相輔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世,存于心間,存于微妙的細節,囊括了萬物運行的所有機理。
萬事萬物均在舍得之中,才能達至和諧,達到統一。
你若真正把握了舍與得的機理和尺度,便等于把握了人生的鑰匙和成功的機遇。
百年的人生,也不過就是一舍一得的重復。人生盡在舍得間。
二、學佛舍得
《地藏經》說:舍一得萬報。舍與,即在耕耘無量福田;貪得,就是透支有限福報。
深入佛法之大舍大得大境界,獲得人生之徹底解脫與自在。舍與得,需要大智慧才能悟到真諦。
人世間的東西,并沒有固定的主人,也沒有永遠的主人。事物在取舍之間,自有它的定數。是你的,終歸是你的,怎么也跑不了;不是你的,巧取豪奪也沒用。
有這樣一個典故:一個貪財的人背一麻袋金子過河。遇惡浪翻船,船夫勸他丟掉金子,可他舍不得,卻最終舍掉生命。
身陷絕境,除自身之外,一樣也留不得。想必,這財主一定是守財奴式的土財主,他不懂舍得之道。
事物都既相生相克又相伴相生。在人們想到“得”的時候,很可能是得不到。而俗眾不想“舍”的時候,可能已舍去很多了。
歷史中有很多貪財、貪權、貪色的人,常日里,看似得到了很多,最后卻又什么也沒得到,不想舍,可最后連自由、性命都舍了。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因不“舍”而不“得”。這道理看似簡單,很多時候就是領悟不到。
(一)舍得是一種人生的哲學。
舍是一種本領,一種態度,一種境界。
舍得舍得,先舍后得;舍在前,得在后,也就是說“舍”與“得”雖是反意卻是一物的兩面。
舍與得是對等的,你先舍,然后才能得。
一個人只有施予才能獲得,不管是哪一種方式的施予。這就是“舍得”的真意。
能“舍”方能“得”。當然,這種“得”更多的是指精神的豐潤,境界的升華。
舍得之間暗藏玄妙,意境很深,只能靠自個去琢磨,去感悟。
司馬遷被迫舍棄男人的尊嚴,得到了《史記》千古流傳;陶淵明舍棄為“五斗米折腰”,得到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紅巖的英烈們舍棄生命,得到了與青山同在……
當然這些都是大“舍”與大“得”,雖高山仰止、心向往之,普通人卻難以企及。
“舍”與“得”可以說是一種交易,一種左手對右手的交易,很公平的。
(二)怎樣“舍”,又怎樣“得”?
值與不值,在于人們心中的等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等價,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候也有不同的等價。
常聽老人們講,年輕的時候為了學業、事業,我們舍棄承歡膝下,舍棄與家人團聚,我們覺得值,因為我們得到了學業、事業。但當有一天我們再也沒機會承歡膝下、沒有機會彌補對家人的虧欠的時候,很多人就會對當初的選擇發出疑問:值嗎?多少年來,人就在這樣的怪圈中,不斷地輪回。
貧窮的時候顯示出廉潔,富有的時候表現出仁義。再有錢的人,也是一日三餐,夜眠一床。不要奢望得到占有一切。特別是在物質方面,舍得意味著自己的富有。不是一個人擁有很多才算富有,而是給予他人很多才算富有。
舍得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一個窮人把乞討來的飯讓給同伴那一刻他就是富人了,正是因為貧窮,他的布施才更有意義。因為這體現了他的心量和胸懷,不像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臺窮得只剩下金子,人世間的親情和一切都舍去了,夠可憐的。
人生需要舍得,舍得豐富人生。
(三)舍得,是一種藝術。
聽過這樣一則寓言:一位腰纏萬貫的大地主,成天坐在大樹下發愁:“為什么快樂離我如此遙遠,是我做錯了什么,還是……?”于是他下定決心去尋找快樂,于是他背起自己的金銀珠寶踏上了尋找快樂的征程。
他來到一座寺廟,看到里面掃地的小和尚面帶笑容,十分快樂,于是他走進去,來到小和尚面前說:“小師傅,你為何如此高興?”小和尚笑笑說:“因為我很輕松,所以我十分快樂!”“小師傅,那我該如何做才能快樂呢?”我師傅說了,“只要肯放下,做自己樂意做的事才會快樂。”聽了小和尚的話,他放下背上的金銀珠寶,果然他輕松多了,于是他笑著走出寺廟,大聲喊道:“我很快樂!”
舍得,舍得,有舍才會有得。
最好的處事方法不就是要學會放下么?
現在的放下不就是為了未來的更好的得到么?人活一生不就是在舍與得之間徘徊嗎?
欲望是人的本性,在金錢、權利的誘惑下我們往往無法控制自己,正因為有了欲望我們才會拼搏,但在欲望面前我們往往難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過之。于是便產生太多太多的悲劇。
因此,我們必須學會舍得,不去斤斤計較那小利,將心放寬一點,你會過得更輕松。
學會舍才會有得,看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最終得以滅吳;韓信強忍胯下之辱方成大器;田忌賽馬,舍小而獲大。
人是如此,世間萬物亦是如此,金子總在沙中淘得;蟬在脫皮中長大;陽光在風雨后顯得更加燦爛。
想想生活中的我們,曾經因為一塊錢而喋喋不休;因為一句話而撕打一團;因為一個朋友做錯事而發誓三個月不同他說話。想想這些,值得嗎?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難道我們應該將這短暫的一生荒廢在這些繁瑣的小事上嗎?放下這些,去尋找自己的理想不是更好嗎?
失敗,可能會讓你落入陷阱無法自拔,成功可能會讓你步入天堂。你往往因為失敗而痛苦,因成功而自大,然而這些早已都成為過去,過去屬于時間,放下失敗,更要放下成功,努力向新的目標進發。
事在人為,人可為亦可不為,爭中求讓,求忍讓亦求不讓。仔細想想,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該舍便舍,有時候小舍是為了大得,舍隨意。該得就得,有時候得過后也會有舍,得隨緣。舍得 舍得,可以是舍得錢財,名利, 也可以是舍得生命,舍棄凡塵。
舍得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從最初等的財利,到欲望,到追求,到生命,是一個不斷修行。
(四)得 亦 失,失 亦 得。
植物失去了美艷的花朵,收獲了甜蜜的果實;大地失去了鮮嫩的綠色,收獲了純潔的白雪;人類得到了物質的滿足,失去了心靈的感動。
得到與失去,是兩個必然要相連的次,失去的越多,或許將來得到的就會越多,得與失,互為因果無法分離。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上天是公平的,他想賜給你與他人的不同的偏愛,那么他將會拿走你同他人相同的優越。
失亦得,得亦失。我們太過于追求物質生活的發展了,忘記了自然的規律,我們向自然索取太多了,我們得到了可利用的資源,鮮美的果實,美味的肉食,上天給予我們已經很多了,但我們還不滿足,還要去掠奪,所以他發怒了。讓我們失去的亦是更多。讓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記住,不要太貪婪。
如果你在抱怨生活的艱難時,不妨看看你在艱難中得到的快樂;如果你在抱怨學習的枯燥,不妨想想將來你可能會得到的優越生活;如果你擁有很多很多,那么不要被幸福沖昏了頭腦,要有失去的準備。
人生是美好的,上天是公平的,我們都應該懂得:有時候,得亦失,失亦得。不要渴望太多,抱怨太多,你在左邊失去那么右邊會得其他。享受得與失的快樂,相信公平的定律。
有這樣一道面試題:你開著一輛車,在一個暴風雨晚上經過一個車站。有三個人正在等公共汽車:一個是急癥病人;一個是曾經救過你的醫生;還有一個女人(或男人),她(他)是你的夢中情人。但你的車只能坐一個人,你會如何選擇?
在200個應征者中,只有一個人被雇用了。他說:“給醫生車鑰匙,讓他帶著急癥病人去醫院。而我則留下來陪我的夢中情人等公共汽車。”
我將這個故事說給很多朋友聽,每一個人都認為這是最完美的答案。但一開始卻很少有人想到,我想這是因為我們從未想過舍得放入手中的優勢(車鑰匙)。
苦惱最大的來源便是患得患失。人們常參不透,你要有所取,必須有所舍,即所謂舍得、舍得。
(五)不“舍”怎么“得”呢?
舍得放棄優勢,有時候是一種予人予已方便的做法,也是一種升華自己的途徑。
從小到大到老,每個人都對我說抓好自己的優勢,善于踩著優勢站起來。也許是有那么幾次我站起來了,但心中卻少了一份成就感和奮斗的動力。逐漸,我產生了依賴感。有一天,當我發現優勢不再是優勢的時候,我茫然了,少了一份精神的依托,這使我惶恐不安。仿佛一只被束縛了雙冀的鳥兒,眼看著同伴們已展翅高飛,而無卻在原地徘徊;仿佛一只被扔進深淵的小蟲,在黑暗中摸索,在黑暗中掙扎,伸手碰觸周圍的一切,除了冰涼還是冰涼。
直到看到這則故事,我才對“優勢”給予重新的理解。對得失有了重新的思考。
“優勢”可以是一個人的榮耀,但絕不可成為依賴。有時要學會放棄優勢。
有這樣一句話:“你在成熟的同時亦在不斷拋棄那曾引以為榮的美麗。”我們不能活在過去,那樣只會成為歷史的俘虜。
不了解這一“舍”的境界,則當取得越多時越覺得負累沉重,無從解脫,結果必致諸般牽絆與干擾紛至沓來,揮之不去,致使自己舉步維艱。
“取“之樂就變更為沉重的負擔了。一旦優勢變了質,成為負擔那么其價值也就變為負荷。
就像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當難以取舍,甚至被其攪得頭昏眼花時,那寧愿誰都不要。
優勢僅僅是一種憑借,倘若你把它看得太重甚至將其扭曲,那么遲早有一天你將會被它絆倒。
“舍”與“得”原本就是兩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字,但有人卻因此飛黃騰達,而有人卻一敗涂地。其原因就是我們在面對優勢時的舍得與不舍得。
有時,舍得會將你人格提升。優勢不是至勝的法寶,在適當的時候舍得放棄,你的人生可能從此與眾不同。
舍得放棄優勢,你終究不能腳踏實地。 舍得放棄優勢,也許你可以超越白云享受藍天。在成長的道路上讓我們學會舍棄,去體驗人生成長的智慧吧。
三、實無所舍,亦無所得。
緣起緣滅,緣生已空;萬發緣生,皆系緣分。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很多很多的挫折、困難;只有你還活著,生活就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隨時都會遇到困難,也會有迷茫的時候。
那么我們該如何面對呢?
佛曰:“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換句話說,就是萬法皆通,在于一心。
一切情、名、利,一切困難、艱險都是外在的,對于心中有路的人來說都是暫時的,而對于那些眼雖亮而心盲者來說,即便是小小的困囿也不能掙脫,甚至有時候竟然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最美好的事物往往也是最困難的。如果我們發現我們一無所有時,我們應該想到,至少我們還活著。只要活著,一切都有可能。
當我們面對惡劣的處境無法度過的時候,我們也應該明白,只有死人才不會有麻煩。
所以,改變人生態度,用一雙積極的眼睛來看待世界,任何困難都不在話下,但關鍵是你要行動起來。
佛家講究“一切隨緣”、“順其自然”,該來的自然來,該去的自己去。不為明天的憂愁而煩惱,不為將來的苦悶所羈絆,這樣才能過上輕松快活的做好當下的日子,才能心胸曠達的面對生活。
?
佛學的人生態度不是悲觀主義,而是樂觀的。
佛要求我們放下,所謂放下,是指放下對事物的執著,放下一切莫須有的負擔,放下一切毫無價值的虛榮,帶著一份自然的心態,體味一生的幸福。
而所謂看開人生,絕不是悲觀,而是積極樂觀;不是看破,而是看透;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及時去做。
我們雖然不能把禪當作是濟世度人的唯一良方,但通過學習禪和禪定的實踐,至少可以讓人調節身心,促進心態平衡,增長智慧。
如果每一個人都能以禪的“平常心”去面對人生,就會增強人的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灰暗的心理便逐漸消失,從而調動起人的積極主動性,激發人的創造力,使得自我價值得以實現。那么,人們都會積極樂觀的面對自己的人生了。
實無所舍,亦無所得,舍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概念,相輔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生,存于心間,存于微妙的細節,囊括了萬物運行的所有機理。萬事萬物均在舍得之間,到達和諧,到達統一。要得便須舍,有舍才有得。
丁俊貴
2019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