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豆子,由于其本身就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既能提供大量蛋白質又可以充當主食的,在特殊時期確實是一個很優秀的食品。同時在印度、尼泊爾、南美這些地區,豆子在飯桌的出鏡率都很高。尤其在尼泊爾,簡直就是豆湯飯的天下,在這里可能不會吃到兩碗一樣的豆湯飯,小扁豆、飯豆、蕓豆、眉豆、小赤豆、鷹嘴豆等等,甚至連土豆也被算作"豆"。看著各色的豆子被烹飪成豆湯,搭配白米飯同吃,而成為豆湯飯時,突然也產生類似"日式拉面作為菜搭配米飯同食很奇怪"的感受。豆湯飯有多種衍生,拆分開來有湯底、主食材和輔食材三部分。豆湯飯的核心在于主食材白豌豆帶來的的豆香味,或者說是一種豆鮮味,素的、清新的鮮味。科學的講是由于其偏高的賴氨酸和谷氨酸含量,因此產生和雞、香菇等食材類似卻獨有特征的鮮味。為了豆香味更濃厚和得到"沙"的口感,我們需預先將豌豆煮至軟爛出沙,稱之為"粑豌豆",豌豆去皮口感更干凈,不去則保留些許纖維質以促進腸道蠕動也無妨。"粑豌豆"不需要太過軟爛,保留部分完整的顆粒口感會更好。"粑豌豆"冷卻后密封于冰箱保存按需取用。另起一鍋,加入適量水和"粑豌豆"重新煮開,適量鹽調味,撒蔥花即可出鍋,這就是一碗基礎版豆湯,倒在白米飯上或者煮時加入米飯同煮即是一碗豆湯飯。對口味清淡的人來說這已是一碗足以慰心腹的飯食,口感沙棉,有湯水,有豆香。但我們還想更有技巧性,想要更多的層次和滿足感。于是作為湯底的水可以替換成高湯,豬高湯、雞高湯或者二者雙拼的湯頭,甚至蔬菜高湯、海鮮高湯。油脂感更強、更豐腴的豬、雞高湯和豆子的匹配度更高。用高湯做湯底更多是想取其鮮味,除了素的蔬菜高湯,還可以嘗試味噌或腐乳,都是鮮味、風味俱佳的日式中式代表性調味品。為了彌補欠缺的油脂感,可以豬油、蔥油或辣度低的辣醬作為補充。這樣一份味噌/腐乳單獨作為湯底的或與雞豬高湯調和的豆湯同樣很棒。
輔食材上蹄花、雞絲、肥腸、火腿丁、豌豆苗、綠葉菜、豆芽都是可以的,最后撒上蔥花。湯底打好后輔食材則隨意些,大膽嘗試即可。
附:豆湯飯配方
1.湯底
/豬高湯(可有豬蹄/肥腸同煮)
/雞高湯
/雙拼湯頭
味噌、白腐乳可單獨使用作為湯底或與上述湯底調和。
2.主食材
白豌豆,泡發后煮成粑豌豆
3.輔食材
雞絲、蹄花、肥腸、火腿丁、豌豆苗、豆芽、蔥花等
最后編輯于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