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來由
在南京大學(xué)讀MBA時,商學(xué)院校長是趙曙明。早年的趙曙明是我老家農(nóng)村的一名拖拉機手,后來師從德魯克,在國內(nèi)的人力資源和戰(zhàn)略領(lǐng)域是著名的專家。老頭子個頭不高,其貌不揚,喜好茅臺,酒量極佳,經(jīng)常晚上兩、三點鐘能夠收到老頭子的郵件,不過老頭兒常被我發(fā)現(xiàn)在上課的間隙打瞌睡。老頭子有據(jù)句名言,常掛在嘴邊:“吃苦就是核心競爭力”。
李嘉誠吃過多少苦,我并不了解。但早年喪父,白手起家,做到華人首富,其中艱辛可想而知。李嘉誠的父親李云經(jīng),是一個普通的讀書人,帶一家人逃難至香港,臨死前給尚未成年的李嘉誠留下三句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求人不如求己;失意時莫灰心,得意時莫張狂。由此三句陪伴幼子苦海慈航,終成一代巨賈。
優(yōu)秀的人,都是那些對自己下得了狠手的人,而且是,持續(xù)性地逼迫自己到達(dá)能力極限的人。這些人甚至都會有些“自虐”傾向,他們會和別人比較,看誰對自己下手更狠。
我以為,這就是這個功利世界的最底層的規(guī)則。凡是要靠自己混出頭角的,就得對自己足夠狠。
Spenser在其文章里寫到:我們得付出多少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在這些變態(tài)的城市,過上平凡的日子。
我深以為然:的確,這個時代的大城市就是普通人比拼吃苦耐勞的競技場。
二、我對“吃苦就是核心競爭力”的理解
吃苦是一種能力、意愿和選擇。
首先,吃苦首先是一種能力。能力不能一蹴而就,你有吃一斤苦的能力,對手有吃五斤苦的能力。則意味著對手只要開五分之一的馬力,就可以碾壓你。沒有吃苦的能力,哪怕吃苦的意愿再強烈,也無法取得優(yōu)勢。
其次,要有吃苦地意愿。要有打硬仗、打攻堅戰(zhàn)、持久戰(zhàn)的意愿。有了吃苦的能力還不夠,還要有主動找虐的意愿。人天生是好逸惡勞的,那些后天能夠形成自虐意愿而不斷得以提高的人,很容易脫穎而出。人所能感受的苦,僅是幻象。但這幻象卻如此真實,使得即便有有吃苦能力的人都不愿意去吃苦。
此外,每個人擅長吃的苦不同。既然吃苦是種能力,那就會有區(qū)別,有人擅長吃體力的苦,有人擅長吃思考的苦,有人則是更加可怕,什么苦就擅長吃。一方面,應(yīng)該揚長避短,盡可能在自己擅長地領(lǐng)域來吃苦;另一方面,對于有重大影響的短板,必須有針對性地彌補。
當(dāng)然,在現(xiàn)實世界中,我們其實面臨更多的并不是苦,而是誘惑。在誘惑的對比下,僅僅是不適也變得很苦,讓人急于回歸舒適圈。
苦盡才能甘來。苦終有吃盡的時候,早吃早了結(jié)。必須要吃的蒼蠅盡早吃,拖延不能解決的問題不僅僅不要拖,還要優(yōu)先做。才能早發(fā)現(xiàn)問題,早完善。
3、好處
美劇紙牌屋有一句總統(tǒng)名言:There are two kinds of pain.The sort of pain that makes you strong or useless pain...The sort of pain that's only suffering. 翻譯成中文是:痛苦分兩種,一種讓你變得更強,另一種毫無價值,只是徒添折磨。
佛說,苦海無邊。但即便同樣是痛苦,痛苦與痛苦也不同:或者選擇自己主動吃苦,或者就被迫接受生活強加的痛苦。
如果回憶往事,我不難發(fā)現(xiàn),每次選擇對自己下狠手,都會取得相應(yīng)的成就;相反,幾乎所有的失敗,都和貪圖安逸有關(guān)聯(lián)。古人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正是這個道理。
而如果人的一生所要吃苦的總量是一致的,那么多些主動地吃苦,就會越少些被動地吃苦。更為重要的是,主動地吃苦會積攢更多的快樂。那是人生的另外一面。
通過主動地選擇吃苦,減少被動地吃苦,并且能為未來儲蓄快樂!
而若你的野心越大,所需的吃苦能力也必然越強。有足夠的推力,才能克服地心引力。
4、如何踐行?
稻盛和夫說: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而根據(jù)因果定律,你甚至不需要和別人比較成就,只需要比誰對自己更狠。
正如我在開篇所說,停留在紙面上的價值觀沒有意義,只是徒增煩惱的思慮,除非在行動中不斷的深化和檢驗。就拿吃苦這件事來說,每一次吃苦都在內(nèi)化這一價值觀,同時檢驗這一價值觀的正確與否。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biāo)準(zhǔn),而踐行是檢驗價值觀的唯一標(biāo)準(zhǔn)。
只有為了踐行的思考才有意義。那么如何踐行吃苦?以下是找虐指南:
1、找虐第一步:先治拖延癥。凡是有期限(Deadline),必須要的事項。立即放到第一位,不完成不安排別的事。需知,既然想躲也躲不掉,拖著反而徒增煩惱。
之所以要拖延,多是因為想做的事并非舒適。但既然必須要做,早遲要做,拖延只能暫時舒服一時,還要承擔(dān)越發(fā)嚴(yán)重拖延壓力。
依靠直覺找到拖延壓力源,鎖定讓你不舒服行動,干掉它。這一步的關(guān)鍵是:立刻搞定必須要做的deadline事項,其他非deadline事項主動往后拖延。
2、找虐第二步:大幅度提高效率,告別完美主義。
把不愿意做的deadline事項挪到最優(yōu)先的級別,并不意味著能夠及時完成工作。由于跨出舒適區(qū)且缺乏時間底限帶來的壓力,完全有可能會導(dǎo)致低效。
我建議的方法是,極度壓縮時間。原本要2個小時的工作,壓縮到半個小時。原本要預(yù)估花費1天的工作,壓縮到1個小時。
只有在資源足夠稀缺的情況下,才能迸發(fā)出最高的效率,因此,不妨每天給自己安排兩到三倍的工作,然后竭盡全力完成。
也許一開始,極度壓縮會導(dǎo)致結(jié)果不夠完善,但不用擔(dān)心這一暫時的負(fù)面影響,因為:1、隨著對壓力的適應(yīng),你的效率會很快提高;2、由于沒有時間追求完美,你的工作會更加的踏實,而非不切實際,后續(xù)還能繼續(xù)完善。facebook 的公司箴言:Doing is better than perfect.
3、找虐第三步。野蠻體魄。
You don’t burn out mentally, because you’ll always burn out physically. 這是美國健美傳奇Greg plitt 的名言。身體是精神的基礎(chǔ),身體如果不能夠吃苦,更何況精神。
野蠻體魄,文明精神,這兩句話并非孤立。合起來意味當(dāng)你越是提高身體吃苦的承受力,精神才能達(dá)到更好的高度。
鍛煉身體,既能夠提高身體對高強度勞動的耐受力,同時又能夠提升精神對痛苦的認(rèn)識和理解。一舉兩得。
選擇一種運動,堅持下去,不斷提高身體和精神的吃苦競爭力。
任何時候都要問自己,能不能更苦一點。而在任何苦的時候,都要能夠透過虛幻的痛苦看到克服慣性阻力成長的本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