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這句話寫在紙上,你說這樣的儀式感會覺得愛自己更多一點。
——我胡謅的
儀式感這個詞最近總被提起。舍友說現在聽到這個詞心里都犯怵,因為她最近看了很多關于法醫刑偵類的視頻,里面變態殺人犯殺人之前都要求一定的儀式感;很多人都說我們越來越需要儀式感來強化感覺。
看到朋友圈里還有人在說抵制過西方人的節日,但自己心里覺得沒什么,我們不是在追捧誰的節日,只是在為情感的宣泄找一個出口。這就是我們需要儀式感的原因。
在那些儀式里,有人在表白愛情,有人在表白同學愛,有人在享受獨有的孤獨感。
平安夜那晚,幾個大一一起工作過的小伙伴約著出去吃飯,然后KTV。雖然很久不見,但大家坐下來就開始分享各自的近況,都大同小異卻也笑得合不攏嘴。我們沒有約定,卻剛好陪著度過了那個浮華喧鬧的節日。回去之后和舊友視頻,然后和另一群舊友在微信群玩“你畫我猜”,那個平凡又不平凡的夜晚竟也因為這些人的陪伴一點也沒覺得孤單。好多無意有意的瞬間都溫暖了那天的我。
那天閨蜜跟我說覺得寂寞,我接話“寂寞如雪啊!”那是我們平常聊天開的玩笑話,但我知道那一刻她是真的覺得孤單,就算有多少人陪著,心里也無法抑住那份難過。她戀愛多年的男友今年去當兵,兩年不能回家,一直以來唯一的聯系只有定時定量的電話。那晚她是在想念,因為那個節日強化的想念。
忘了那天哪個朋友跟我說,如果什么時候放假沒有了考試就好了。當時怎么答忘了,但是現在想來不一定。如果沒有了考試,回家于我們這些學生可能就沒了那么大的感覺。這就像我們想要到達另一邊,但必須跨過橫亙在中間障礙。完成后的喜悅不僅僅來自于我們到達了想要去的地方,還有跨過障礙的成就感。期末考就是給我們一種回家的儀式感。
在老家對新的一些節日很不重視,元旦那天沒有一點過年氣氛。2016年的最后一天,我靠著微信里的消息和朋友圈找到點一年里最后一天的嚴肅感。我對自己說這一天很重要,又是一年結束,該有總結和新的計劃。無奈沒精神,沒把總結寫完。第二天早晨在被窩里睜開眼,反應一下,哦,新年第一天。身體感覺好了很多,又想到很多復雜的事也在過去的一年里慢慢變好。發了一條朋友圈:“一睜眼發現所有事情都在變好了。大家新年快樂啊!”那一刻的幸福感和滿足感是對過去的懷想和對新一年的企盼,是由元旦節日啟發的。
前幾天是臘八節,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接下來的整個臘月就該開始準備過最隆重的春節了。媽媽做了臘八粥,標志著要進入過節的忙碌行列了。
一年結束需要通過跨年來畫上句點;結為夫妻需要通過婚禮來表明身份的轉化;一段關系的確定需要一個正式的步驟;一個生命的終結需要一場告別。我們用一個行動來為發生的事件分段,也用發生的事件來感受每個生命中的每個瞬間。
很多的感覺都是事情發生伴隨而來的,這就是生活中的儀式感。不僅僅是大事件和節日,還有很多細小的事,或喜或悲。
上了大學后,我每次回家都成了一件大事,但明明也就是小事一件。回到家后前幾天家里總是有不一樣的氛圍,因為我這個不常在家的成員,家人們都會有小的變化,爸爸總是笑嘻嘻,媽媽總是想著做更多的好吃的。細小的事卻讓我們覺得更多幸福感。
回到家的第二天開始生病。好像從上個假期開始,回家后會有水土不服的現象。媽媽說連回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家都需要適應。我想這也是一種儀式吧。
看書 寫東西前會先收拾好房間,洗個舒服的澡,換上舒適的衣服。 不可否認,這些準備工作和儀式 也會給我很多靈感,是進入狀態的優化條件。
我們不需要過分矯情地生活,也不能把生活過分浪漫化,但再多留心一點,給平淡生活中的點滴賦予更多些儀式,也給自己更多些儀式感,我們多點期待多點愿景,生活也會更多一點樂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