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個人,他博學,能講授《左傳》、《尚書》,他工作體面,是一線城市審計局職工。
有學識、工作穩定、有社會地位,是很多父母希望孩子擁有的成功標簽。然而,擁有這些標簽的人,是一個流浪漢,名叫沈巍。
最近,他的視頻被傳到網絡,因其博學與身份形成巨大反差,爆紅。
近日,他的一份自述,解開了謎團,原來父親對他管束嚴苛。
沈巍從小愛讀文史類書籍,但父親深惡痛絕,只能撿垃圾賣錢買書,躲在被窩看,也因此養成撿垃圾的習慣。
他想讀中文或國際政治專業,但在父親的壓力下,選了審計,進了審計局。
在單位因撿垃圾被發現,被認為腦子有病,“被病假”在家,從此開始撿垃圾買書看書的流浪生活,一撿就是26年。
爸爸臨終前愧疚落淚:兒子本可以在學習上有一番成就。
這個世界最大的悲哀莫過于,我為了你好,管你,把你變成我希望的樣子,結果卻毀了你。
被過分管束的孩子
沒有自主性
有的家庭教育,對孩子深深誤解,不尊重孩子的想法,不相信孩子的自主性,認為只有按規劃的道路走,孩子才會好:
孩子喜歡文史哲,偏要他學數理化;孩子喜歡創意工作,偏要他當公務員。
甚至管孩子到了細節:
不能留長頭發,學習會分心;休息時間都要用在補習班,不能浪費;要定更高目標,不能懈怠……
一期《少年說》,一個男孩哭訴這輩子都不想再吃蘋果雞蛋喝牛奶。因為從小學起,媽媽要他每天吃蘋果,小學六年一共吃了2190個。
不考慮孩子的想法和需求,管著孩子跟著節奏走,等有天,沒有了父母的他律,孩子也失去了自律。
前段時間有則熱搜,某高校高數老師苦于學生不聽課,上課時用電腦搜索“大學生上課不聽講老師怎么辦”,被與電腦連接的屏幕展現給學生。
在大學假裝上課的,不只是上熱搜的一小撮學生。
《某大學一次性清退22名學生:在中國,有2000萬大學生正在假裝學習》一文指出,我國的本專科生已有2695萬人,而里面真正在努力學習的學生,樂觀估計只有500萬。
前一秒還在為高考發狠攻堅,后一秒就坐在大學教室里發呆睡覺。
一位老師說,很多大學生已習慣被權威、父母左右,也習慣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失去了獨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
密不透風的管束,讓孩子沒有了內在動力,待無人管束時,孩子的自主性已然喪失。
被過分管束的孩子
喪失幸福感
北京大學的鄭騰飛,畢業后獲得麻省理工的博士學位,是別人眼里的學霸、教育成功的典范。
然而,她說決不會要求孩子以學霸為目標,因為被管出來的學霸的苦她知道。
在大學前,她一心修煉考試技能,從未思考過為什么要上大學、喜歡什么。
進了北大,對專業缺乏興趣,學習無動力,無人管束,大量時間花在打游戲、看電影。畢業時,不知如何選擇便隨大流到美國讀博。
讀博時才發現賴以生存的考試成績已無意義,又不具備讀博所需的科研素養,在精英環繞的環境里,自信備受打擊,痛苦熬到畢業。
她反思,“有卓越成就的人,無不熱愛自己的事業。熱愛,才是克服艱難堅持下去的動力,同時也帶來成就感和幸福感。而我已年近三十,竟答不出喜歡什么。這種茫然令我絕望。”
像鄭騰飛這樣,早早被扼殺了好奇心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談不上發展興趣愛好和自己做選擇,更不要提成就感和幸福感。
有反思,還是好的。最可憐的是,被管到麻木。
一位在投行做HR的朋友,面試過一位求職者,國內名校生兼海歸,履歷閃閃發光。
然而,這位萬里挑一的求職者,眼里卻沒有光芒。當被問到為什么要應聘時,他說,是父母要的。
完全感受不到他的自豪感和如果成功應聘的幸福感。
張德芬說:“太多條件優越的孩子,茫然地活著,感受不到幸福。”
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為什么而活;
沒有內在價值感,需要被夸才能確認自己是好的;
一旦工作或學習受挫,就陷入深深的迷茫……
被過分管束的孩子,從小靠外界的力量推著走,抹殺了內心真實的欲望和動力,長大后缺乏價值感和意義感,無法獲得幸福感。
每個人的童年
都曾有過讓他成為大牛的經歷
很贊同一句話:精彩的人生,是擺脫他人的期待,在自己熱愛的領域努力玩耍。
一位同學移居德國,那里的孩子大多活得肆意而精彩。她精辟地總結:每個人的童年,都曾有過讓他成為大牛的經歷,關鍵看父母怎么做。
她鄰居的孩子,跟爸媽去了一次非洲后,對野生動物產生興趣,自己琢磨研究。8歲時興趣轉到了海洋生物上,想當海洋生物學家,需要航海知識,就讓爸媽報了兒童航海培訓。
學了航海后,發現真正熱愛的不是生物學而是造船。在不斷的摸索中,孩子的目標越來越清晰,過程中,孩子還自學了中文,因為造船業最發達的國家是中國。他大學專業是造船,現在已經是造船專家。
相信孩子的主動性,不過分管束,孩子可以自我成長到成才,也活得幸福。
一次,偶遇一位美國老太太。老太太說女兒是幼兒園老師,夢想也是做老師,美國老師薪水并不高。
老太太的話讓我永遠難忘:女兒很愛她的工作,雖然很窮,但幸福極了。
說話時老太太一臉滿足,讓我十分震驚。于我,無法將孩子窮和幸福聯系起來。
跟大部分中國父母一樣,我大概無法做到孩子很窮,自己卻在太平洋的另一端瀟灑玩耍,極有可能想方設法讓她換一份不窮的工作,不管她喜歡與否,幸福與否。
老太太讓我想到《無聲告白》: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每個孩子都有權利和自由,去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或者自己最熱愛的道路。
知道自己要什么,活成想要的樣子,才是真正的幸福。
我們不曾有這樣的機會,但應該放開管束的手。因為,孩子值得這樣的機會。
愛他
是如他所愿
教育家蒙臺梭利說:“兒童的生長,源自于內在生命潛力的發展。”
不過分管束孩子,不是放任不管孩子,而是:
尊重孩子發展的潛能,看見孩子的獨特需求,允許孩子去探索和嘗試,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和自信的人;
養育、保護孩子與逐漸放手并行,一邊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明確界限,一邊克服向孩子授權的恐慌和焦慮,讓孩子習得責任感和能力感;
以示范代替說教,以鼓勵代替懲罰,允許孩子在摸索的過程中犯錯,把錯誤當成學習的機會,和孩子共同成長。
流浪大師”沈巍身上,有著一個孩子生命潛力的倔強。即便撿破爛,也要買心愛的文史書,唯一的心愿是,有固定地方放書,不會因為帶不走丟掉。
豁達堅強如他,不記恨父親,但是遺憾:如果可以重來,會選擇一份符合自己意愿的工作。
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沒做到,而是本可以。
當我們控制不住管束孩子的手時,不妨想想沈巍。
愿每一個父母都學會給孩子真正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