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V行進中的鯉魚
近日讀到丁謂修復皇宮的故事,很受啟發。故事來自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丁謂建宮》:
祥符中禁火,時丁晉公主營復宮室,患取土遠。公乃令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塹。乃決汴水入塹中,諸道木排筏及船運雜材,盡自塹中入至宮門。事畢,卻以斥棄瓦礫灰壤實于塹中,復為街衢。一舉而三役濟,省費以億萬計。
原文簡短,稍有生澀。如果硬要翻譯一下呢,原文的意思可能是: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宮中著火。當時丁謂主持重建宮室(需要燒磚),被取土地很遠所困擾。丁謂于是命令從大街取土,沒幾天就成了深溝。于是挖通汴河水進入溝中,各地水運的資材,都通過汴河和大渠運至宮門口。重建完成后,用工程廢棄的瓦礫回填入溝中,水溝又變成了街道。做了一件事情而完成了三個任務,省下的費用要用億萬來計算。
故事很簡短,道理很深刻。
這個丁謂啊,官拜參知政事,其實也就是宰相。祥符八年的宮室失火也殃及殿閣內庫。真宗安排丁謂組織修復并令其盡快完成。
可是,修宮殿需要泥土以及磚瓦木料,從外地運到京城皇宮路途遙遠,拆建的廢墟需要運走,都是要耗時、耗力、耗錢,皇帝老子不缺人、不缺錢,僅是第一項耗時——不符合皇帝的旨意。怎么辦?
看來這是皇帝老子挖了個“大坑”,工程繁重還有又快又省,干不好風險很大,皇帝老子輕則責罰,重者可能掉腦袋。
丁謂可是機敏之人,輕易跳出了皇帝老子的“坑”。這得益于丁謂不僅會“挖坑”,還會“填坑”。取土、運料、棄物這三項工作,經過一番籌劃,發布三道命令:
第一道命令:工匠在都城大街就地取土,運到皇宮里面,泥土有了著落,大道變成了深溝。
第二道命令,將城外汴河水引到剛剛挖好的深溝。河水進溝,為運送木料、磚瓦的船只提供水上運輸。
第三道命令,皇宮修好,燒焦的碎磚、爛瓦、廢土回填溝中。如此計劃,取土、運材料、處理廢物同時處理,省時、省力還省錢,----“計省費以億萬計”。
簡單小結一下,工程施工的過程,挖溝(攢的坑多了就成了大溝)取土-------引水進溝(變成溝渠,開展水上交通)------填溝(處理垃圾,恢復道路)。
重要的還有,工地秩序井然,城里的交通和生活秩序不受施工太大影響。
贊,這是一個科學的施工方案,一舉三得!這是古代項目管理實踐中很典型的成功案例,有限的時間內做好了很多事情,丁謂可謂懂管理,會統籌會安排。
對于忙忙忙的現在人來說,很有啟發:工作紛繁忙碌,千頭萬緒一多,效率就要受影響,又快又好簡直就是一對矛盾。學會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很多的事情,要懂得管理自己的時間與精力,畢竟每個人時間有限,精力也有限。
001戰略計劃先行。丁謂沒有貿然冒冒失失施工,而是親臨現場調查,多方思謀制定了挖坑與填坑的妙計。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只有充分調查研究以后,制訂出的計劃才最適合自己。
這就要在分析的時候考慮外部環境情況的機會、威脅,自身的優勢、劣勢(就是管理中的SWOT分析),選擇切合自己的戰略與計劃。這是戰略力,戰略不咋地,計劃落實就會崩盤。
002 統籌推進實施。修復皇宮的是系統工程,三個環節統籌考慮,先挖溝取土再就地燒磚,汴水入溝用來運建材,修復完皇宮后再把建筑垃圾填到溝中,再次恢復良田。這幾個環節相互影響,環環相扣。丁謂的一舉三得運用的就是統籌學。
所以,時間緊任務多壓力大,就要學會批量處理,講求辦事的有序性,分清輕重緩急,找準著力方向,綱舉目張,突出重點。
003 合理進行控制。丁謂成功,第一離不開皇帝老子的支持。所以做好事情,先要取得老大支持,懂得開發領導層。第二,是“有關部門”支持,引水入城、現場管理等等,相關部門大力支持。所以要相互協調,形成做事的良好氛圍。三是對時限對資源(人財物)的把控,嘿嘿,那就學點管理學吧,管理就藏在每個人日常生活里。
比如,個人工作忙、學習內容多、社群活動多、生活雜事多,每一件都要時間與精力,然而我們時間與精力恰恰非常有限,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知道自己要什么;統籌推進工作,動的平衡社群與工作學習家庭生活,才能一舉三得,可以一舉多得,實現雙贏、共贏!
文字記生活,V眼看世界,我是VV行進中的鯉魚,開心學習,快樂工作,平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