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詩至清朝,大已沒落,今人能記住的,怕也只有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兩句了。相傳乾隆帝一生作詩十萬首,卻無一首名傳后世,傳說所折射的,正是這個時代大多數詩人的真實處境。不過如果說龔自珍是這個時代的一個意外的話,黃景仁應該算是另一個。
? ?我初次讀黃景仁,實在是偶然,借來的一本青年文摘的最后,恰巧有一篇短文來介紹他的兩句詩,也正是他最為有名的《綺懷》十五中那一聯,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讀罷,只能是沉思。秋寒漸生的夜晚,詩人自立于庭院,滿天星辰似乎相似,但昔日美好的時光已經一去不復還。綺懷本應是美麗的情懷,到黃景仁這里,卻只有求而不得的惆悵和無人訴說的憂傷孤寂,那個獨立于庭院仰望滿天星子的身影,恐怕也只有背燈和月就花陰,感嘆十年蹤跡十年心的貴公子可與之媲美。
? ? ?這個世界上很多東西只能用命運來解釋。04年豐田杯半決賽,孔杰七段對陣李世石九段,鬼使神差下出了一記不可思議的勺子,痛失好局的同時在之后兩年一蹶不振;NBA球星麥迪感動上帝的35秒13分似乎花光了他一生的好運氣,在那之后,就是傷病,傷病,還有傷病。二百五十多年前陽湖的一個凌晨,天還蒙蒙亮,黃景仁和諸多考生一起在縣衙前等待進入考場,彼時他的眼神一定是明亮的,他或許正在憧憬五十年后那個名滿天下的老者,在向兒孫講述自己一生輝煌時,是如何濃墨重彩地又或者是怎樣云淡風輕的討論這個早晨。三千少年立于童子試考場,滿座衣冠勝雪,黃景仁援筆而立,胸有成竹,意氣風發,筆下如有神助。半晌,他信步走向考官,自信地交出自己人生最滿意的一份答卷。正是這份答卷,讓他從此走上了辛苦不堪的人生。
? ? ? ? 袁枚曾經在隨園詩話里將黃景仁稱為今李白。其實,他的一生哪里有太白一生浪漫灑脫,他的清貧,他的窮困,他的潦倒,他的孤苦,比杜子美好到哪里去呢。辛苦遭逢起一經,對于那些才華橫溢之人來說,仕宦之路往往要么是一帆風順,如蘇軾,如歐陽修,如王安石,如司馬光,要么是一生徒勞奔波,如孟浩然,如羅隱,如黃景仁。童子試后,黃景仁在仕途上再未前進半步,對于一個少有才名的人來說,無疑是命運最辛辣的諷刺,童子試拼盡全身力氣,從此花光了所有運氣,在那之后,他的才華有多高絕,命運就有多孤苦。“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詩人的一生受盡了多少打擊,多少冷遇,才能作出如此痛徹心扉之語,人生之難堪,也只有如此了。
? ?從1759年到1783年,黃景仁只活了35歲。我一直在想,這樣一位詩人,在人生的最后關頭會想些什么呢?會是自己的母親嗎,他四歲而孤,只有老母一人撫育他長大,某一年在京城的雪夜,他也曾寫下“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這般文字;或者是是自己的表妹,那段只有無言的結局,卻留下了“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美妙感慨的感情;還是好友洪亮吉呢,他們相識于縣試,被店家安排到一個房間里,后來有一起為職,白天同桌整理材料,晚上同窩賞弄詩文,一生的摯交好友啊;還是乾隆三十七年那天隨師會于太白樓,穿著白色的袷衣站在太陽影下,片刻間數百言便令座中人驚嘆,文名天下流傳?我實在是想不到。
? ?二十多歲那年,黃景仁曾向洪亮吉戲言“予不幸早死,集經君訂定,必乖予之旨趣矣。”三十五歲時黃景仁去世,洪亮吉幫他償還了人生最后一筆欠債,將他的詩作結成《兩當詩軒》刊印,一字未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