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好,今天講五言絕句。
我們昨天說了,五絕和七絕一樣,早在唐朝之前就有了。
唐之前的詩人稱這種五言或七言四句的體式叫“絕”,為什么這么稱呼,后人的說法不一。
我猜測啊,絕句的出現(xiàn),應(yīng)該和樂府歌行體有極大關(guān)系。
隨著聲韻學(xué)在南朝的發(fā)展,詩人們對樂府的寫法,風(fēng)格也奔著整飭、對偶、講究聲韻的方向來了。
大家知道,樂府詩其實是由很多“解”組成的,也就是小段落、小樂章。
假如四句一解,那么取出這一解,就是一個絕句。“絕”的稱謂,很可能就是這么來的。
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春江花月夜》,就是四句一解、四句一解組成的,每一解其實都可以視為一個絕句。
2
唐代近體詩的絕句,重在聲律的格式,屬于格律詩的一種。五絕的格律關(guān)系,我利用這次講座,給大家詳細解釋一下。
五絕的基本句式,起句是“仄仄平平仄”,根據(jù)“對”和“粘”的規(guī)則,推演而出四句來,就是五絕最常用的格式。
大家可以推演一下試試。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其實就是這樣的格律,這是“仄起不入韻”的一種形式。
五絕大多是起句不入韻的,所以起句的仄聲收尾。
不僅五絕首句不用韻,大多五律首句也不用韻。
這可能是和字數(shù)少有關(guān)。因為平韻給人的感覺是話說完了,不需要下句的。而無言絕句和無言律詩,就五個字,如果首句入韻,就覺得句式太短。
當(dāng)然,并不是說五絕和五律首句都不入韻,也有入韻的,只是首句不如韻的居多。
關(guān)于格律中的平仄,大家只需要記住起句的格式“仄仄平平仄”,根據(jù)對粘的推演,就能得出第一種句式的平仄關(guān)系。是不用死記硬背的。
3
這是第一種基本格式。第二種格式呢,就是仍然是仄起,但入韻。也就是說首句的最后一個字改為平聲,并入韻。
但這樣一改呢,首句五個字的平仄相間的關(guān)系就被打破,所以要改一下,將第三字的“平”改為“仄”,即可,其他的都不用變。
就成了這樣的格律: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看出門道兒沒有?就是首句的“三”、“五”字的平仄關(guān)系調(diào)換了一下,其他沒有變,是不是?
所以“仄起入韻式”也是不用死記硬背的。
4
第三種格律是把第一種基本格律中的首聯(lián)的尾聯(lián)調(diào)換一下位置,就變成了新的格式,就是這樣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你和第一種基本格式對比一下,看是不是把兩聯(lián)位置上下調(diào)換了一下?所以,也是不用死記硬背的。
這是第三種格式,叫“平起不入韻”。
5
第四種格式是“平起入韻”,既然要入韻,那么首句的最后一字必須是平聲啊,所以直接把第三種格式的首句最后一個“仄”改為“平”,同時,前面第三個字的平仄也改掉。就成了: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你看看,是不是和第三種格式只是首句的平仄關(guān)系的差別?所以,也是不用死記硬背的。
因此,你只要記住“仄仄平平仄”這一個句式,其他的都就出來了。
四句可以這樣,八句也是如此。五言是這樣,七言就是往前加字。所以,近體詩的格律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并且,每種也只有這四種格式。
四四一十六,一共十六種格式。并且是有規(guī)律可以推演的,而不需死記硬背。
這是補充一下格律的平仄關(guān)系,因為之前這一節(jié)講得不詳細,留在這里加深一下印象。
6
五絕,就二十個字,是近體詩里容量最小的體式。
因此,用字如金,一個字位也不能浪費。
并且只有四句,也沒有鋪陳、裝飾的機會和余地。
因此必須干凈利索,字字有力,才能完成一個完整的意思。
但僅僅完成一個完整的意思,仍然的容量的充分使用,內(nèi)涵還是很少的。也就是說,即便你沒有浪費一個字,且完整表達了,仍算不得一首好的五絕。
好的五絕,必須的留有大量的“言外之意”,言盡意不盡,余味悠長,讀者在字面之余,會體味到更多的,甚至比原詩還要多的意思來。這才是標(biāo)準的絕句。
所以要講寫作的難度,以五絕為最難。
有人說五絕“短而味長,入妙尤難”,忘記誰說的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唐人五絕是詩歌歷史上的最高峰,初唐的四杰,尤其王勃,非常擅長五絕,宋之問也寫很多五絕。
到了盛唐,像崔國輔、孟浩然、儲光義、祖詠,王維、李白,還有王之渙都是五絕的高手。
大家學(xué)五絕,要讀這幾位的五絕的,否則你找不到感覺的。
李白之后,五絕就逐漸地不行了,到了宋代,寫得好的就不多了。而宋人是比較擅長寫七言絕句的。
所以我們學(xué)五絕,只能去初唐、盛唐找老師。
7
絕句的寫法,就是一語中的、一刀致命,然后回味悠長,想死也一時半時死不了那種。
一般而言,五絕的四句也有起承轉(zhuǎn)合的套路,但由于句式太短,往往不甚明顯,這種轉(zhuǎn)折、迂回要仔細體會。
我們舉例說明吧,一遍看例子,一遍賞析,大家會有感性認識。
我找?guī)资谆靖衤傻捏w式,就是剛才說的第一種格律形式的。
別了,先說古絕吧。
古絕是不太講格律的,但唐人也很喜歡寫五言古絕,你體會一下古絕,更能理解近體詩的五絕。
大家都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先看韻腳,這是仄聲韻,并且首句就入韻了,絕、滅、雪,三個韻腳。
這首詩的寫法,首聯(lián)是概括,較大場景。尾聯(lián)是小場景。這和之前講的七絕的一致的。
這首絕句好在哪里?
好在用極少的字數(shù),寫出了空曠、寂靜、靜默和孤獨,并且有凄冷的感覺。
尤其畫面非常空曠遙遠,好像一副水墨畫,留有大面積的空白。
是的,五絕就是要講究這種空白。
留白越大,詩的容量反而會越大,內(nèi)容就顯得更加充實。
用二十個字,寫出充實甚至豐腴,這需要構(gòu)思和描摹,是非常要功夫的。
8
我們再看一首五言古絕。
王維的吧,有一首是說梅花開沒開的那首。
我搜一下啊。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yīng)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就是這個。大家看韻腳,也是仄聲韻。古絕是用仄聲韻的,這個大家要記住。像“春眠不覺曉”也是古絕。
王維這首首句不入韻。大家要特別注意啊,古絕的首句如果不入韻,請用平聲字。
首句平聲收,第二句仄聲入韻,這是古絕的寫法。不要亂了這個章法。
大家看這首為什么好?
說你從老家來啊,對家里的事兒應(yīng)該很了解的。這是長期沒有回老家的情況,老家突然來人,落座接待,聊起來的話題。
那么,按照常理下一句應(yīng)該說什么呢?既然知道老家來人了解老家的事情,是不是該問問老家的親人么啊?
但是,王維沒有問人,卻只是話鋒一轉(zhuǎn),問我們老家院子里那一株梅花,開花沒開花?
大家想,你不問親人情況,卻問梅花的情況,這說明什么?
為啥只問花,不問人?難道花比人還重要?
或者是問人,用花來代替人?
大家學(xué)五絕,最重要的是提煉意思、設(shè)計意思,否則寫不好,讀詩也要從這里好好體會。
昨天我剛講了宋之問的《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jīng)冬復(fù)歷春。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對比思考一下。
這么一對比,以小見大也就不對路了。其實還是“不敢問來人”。
為什么不敢問?久經(jīng)隔絕,不了解生活狀態(tài),古人啊,和現(xiàn)在不一樣,電話、微信常聯(lián)系的。他們真的很隔絕。
這種隔絕會帶來恐懼感,尤其在即將得到答案的時候,所以近鄉(xiāng)情更怯。
其實,宋之問說的是“不敢問”,王維也是不敢問,但畢竟不能冷場,而不得不問。
不得不問,還不敢問,只能問其他小事。這種糾結(jié),大家好好體會一下,是非常痛楚、期待又恐懼的心理。
所以,大家看,短短二十個字,無論你是怎么理解的,都是字面之外的意思。
這就是詩的容量,在詩之外。這就是余味,這就是言盡意不盡。
9
正好,宋之問的《渡漢江》的格律,大家看看,其實就是第一種基本格式。
再看一首王維的近體五絕,著名的《相思》,就是寫紅豆那首。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這個就不多解釋了,大家太熟悉了。但好在哪里?好在相思,而不說對對方的相思。
只是說這紅豆啊,是最代表相思的,來,你多采一些。說得非常委婉,而委婉就更加深沉。
再看張祜一個。張祜是我老家的人,邢臺清河縣,張姓望族。咱們?nèi)豪镉幸晃痪褪乔搴拥摹N也皇乔搴拥模依霞揖褪切吓_的,張祜是我們邢臺人的驕傲啊。
張祜?宮詞
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
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大家看這首,你就看首聯(lián)十個字吧。
故國三千里,這是空間,空間極大。深宮二十年,這是時間,時間很久遠。
離開遙遠遙遠的老家,經(jīng)過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好吧,誰有這樣的經(jīng)歷?這就是這位宮女的經(jīng)歷。
十個字,就寫了空間和時間的久遠,這筆力是非常了不得的。大家好好體會一下,你還寫七律呢,看看你那么多字,能不能寫這么深沉的情感和豐富的內(nèi)容?
然后尾聯(lián)兩句,選取小場景了,“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非常小的場景、事件。
由于首聯(lián)的烘托,唱一曲歌,尤其在君王面前,就落淚了。為什么會落淚?大家想想看?
大家想啊,這位宮女是不是經(jīng)常會見到君王啊?
當(dāng)然不會,很可能這是入宮二十年來第一次見到君王,并且很可能是最后一次。
這種情況下,一個美女的青春美好年華,就這樣白白地耽誤虛度,換來的只是在君王面前唱一首歌而已。怎么能不落淚?
10
再看一個李益的。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這是李益的《江南曲》。
大家看是不是不押韻了啊?
這是古今聲韻的變化造成的,其實在上海方言,以及江浙一帶,“兒”是念做“妮”的,就和“期”押韻了。
有機會我給大家講講聲韻的變化,方言的變遷,非常有助于大家理解和欣賞唐詩,尤其宋詞。
群里有上海或江浙的朋友不?有的話你自己讀一讀。
我們現(xiàn)在只看字面,看李益是怎么寫出“意思”來的。
首聯(lián)是說嫁給了瞿塘的商人,由于商人經(jīng)常出差,那時候交通又不便利,所以什么時候回來,那是沒個準日子的,并且分離還會很久遠。
所以啊,當(dāng)這個美女需要丈夫的時候,他總是不在家啊。于是是非常郁悶的。
關(guān)鍵的尾聯(lián)啊,早知道你這么沒準兒,我還不如嫁給一個出海打漁的人呢,至少潮汐是有準日子的。
這種構(gòu)思,這種念頭,是非常巧妙的,所以讀來馬上會觸動你。
剛才群里那首絕句的結(jié)句是“踱步測方磚”,就是非常巧妙的構(gòu)思,非常巧,非常好。這正是五絕必須具備的品質(zhì)。
所以,五絕難啊,難就難在必須用巧妙的構(gòu)思、充沛的情感,來彌補容量的不足。這何談容易啊!
11
我們再看一個五絕比較特殊的體式。
杜甫的《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
這個,大家發(fā)現(xiàn)有什么不同不?仔細看看,告訴我。
找找特點,和前面說的五絕不一樣的地方,誰發(fā)現(xiàn)了?
這首五絕的最特殊的地方,是使用的對仗句。
五絕一般是不用對仗的,為什么不用對仗?因為對仗這東西,其實是“新體詩”的特征,對唐人來說“近體詩”就是新體詩。所以對仗、格律其實是很新的一種特征。
我為什么先講兩首古絕?就是因為五絕需要營造特殊的氛圍,這種氛圍就是“古”。
不用對仗,就會顯得古一些。而杜甫用了對仗,這是杜甫膽子比較大,善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體現(xiàn)。大家想想,五絕用對仗的確實是不多的。但并不是說不能,高手是無所不能的。
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也對仗吧?前面剛介紹的。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個居然兩聯(lián)都用對仗,是更特殊的格式的。
對我們來說,如果用對仗,一定要用在首聯(lián),千萬不能用在尾聯(lián)。
首聯(lián)對仗的你能找一些,但首聯(lián)不用對仗而尾聯(lián)用對仗的,幾乎沒有。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對仗句給人的感覺是,話還沒說完,還有話要說。所以尾聯(lián)大多不用對仗。
這些都屬于比較特殊的例子,要在全唐詩里你看看比例,就知道對仗在五絕中的運用只是很少的比例。
12
以上舉的例子,都是第一種格律形式。我現(xiàn)在找找第二種格律的例子。
李端?聽箏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這個,是非常標(biāo)準的第二種格式,連可平可仄都沒有。
事情很小,也沒有多大意義,但是就是很好的詩,就因為構(gòu)思巧妙。看看這首詩的巧妙之處。
前面的兩句寫歌女演奏古箏的情況,只是寫演奏,較大的場面。
尾聯(lián)轉(zhuǎn)到具體小場景,說這個美女想讓周瑜周公瑾這位帥哥多看幾眼,就故意時不時地演奏出一點點小錯誤。
周瑜是音樂家,對錯誤很敏感,所以會因為演奏錯誤而看一眼。這要是讓諸位,估計只有砸了古箏在會看一眼啊。
這種小動作、小聰明,就把這位美女寫得非常可愛了。多俏皮啊,是不是?
短短一首小詩,寫出了演奏的場景,美女的小心思,周瑜主客閑談,偶爾一轉(zhuǎn)頭,非常豐富的內(nèi)容,和非常有趣兒的事情。
短短一首小詩,寫出了演奏的場景,美女的小心思,周瑜主客閑談,偶爾一轉(zhuǎn)頭,非常豐富的內(nèi)容,和非常有趣兒的事情。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這首。第一句寫送別結(jié)束,第二句承接來寫回到家,關(guān)上街門。這是首聯(lián)寫法。
那么下一聯(lián)就要轉(zhuǎn)開跳遠了,不寫實景了,寫心理活動。
“春草明年綠”,大家想想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你要體會含義啊,否則理解不了五絕的妙處。
明年綠,這是非常肯定的。就好像潮汐一樣,是有準兒的。
但是呢,王孫什么時候回來呢,卻是沒準兒的。這是對比啊。
但是王維沒有直接說春天有準人沒準,不像那首“嫁與弄潮兒”那么明說,而是更加含蓄。
春草到時候就綠了,我心里是有數(shù)的,可是朋友什么時候回來,我是不能確定的。這種思念,就顯得更為深刻、感人。
13
好了,不再多舉例呢。大家想想看,五言絕句的好處妙處,真的不在字句上啊,而是在意思上。一定要營造出巧妙的意思來,否則就沒有一點意思了,尤其寫這種人之常情。
寫遇見老家人的詩,好像還有一首也很有意思,是在船上遇見的,就問人家。我找找先。
哈,找到了。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xiāng)。
崔顥的長干行。
諸位體會體會,這是一個什么故事?
沒有寫景,沒有抒情,只是敘事。
這位歌女,很可能是長期流浪在外趕場子做演出,久沒有回老家了,對老家的情況也是很不了解了。
有一次在船上突然聽到鄰船有人說話,聽口音是老鄉(xiāng)啊。
一個女孩子,盡管是從事娛樂業(yè),那也不好隨便搭訕啊。
但為了老鄉(xiāng),美女也是拼了。
就直接去問:“帥哥,你是哪里人啊?”
這樣其實是很不禮貌的,就好像有人加我微信就要照片一樣。你要想要我照片,你最好先發(fā)一張你的照片啊,這叫誠意。
所以這位美女就主動告訴對方:“妾住在橫塘。”我告訴你了,你也告訴我唄。
人家?guī)浉邕€納悶兒呢,你家是哪里我不管啊,冷不丁問我干嘛?
于是美女繼續(xù)解釋:“聽帥哥口音,像是老鄉(xiāng),所以俺特意停船問一聲,萬一真是老鄉(xiāng)哩。”
我們好好體會啊,很短的幾個字四句話,就有這么多生動的場景、心理活動,這必須是寫詩的高手啊。
14
我們在寫詩,往往湊字眼,湊來湊去,自己都不知道在說什么了。看著意象豐富,內(nèi)容豐滿,其實沒一句是“有用”的。
這也是一種變相的浪費。
而五絕,最怕浪費,最怕寫不出巧妙的意思來。
好,五絕講到這里,關(guān)于近體詩的排律就不講了。近體詩基本就是這些情況,大家如果認真看講稿,絕對夠你寫作和賞析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