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被稱為十萬年最熱的一周,沒有外出計劃,無所事事。
兒子和侄子昨天看了《長安三萬里》首映,兩個人都說十分好看,侄子說看的他還想再到西安游歷一番——侄子的這句話深深的刺激了我,在他二人極力推薦下,我和老公購票,觀影。
吸取他們二人的經驗教訓,影片時長近三個小時,觀影前一定要吃飽飯,觀影期間不要多喝水。
有了目標,生活就靈動了,做飯吃飯,午休,喝水,出發,所有的環節都為電影而準備。
電影一開始,高適在戰場上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命懸一線,舍棄云水城,倉皇退軍,吐蕃大軍僅僅逼近,在這關鍵時刻,監軍太監手持使節到來,太監出場十分威嚴,不想開口不問戰事,只問高適和李白的關系,于是在這緊要關頭,老年高適 一一回憶和李白的每一次會面。
第一次會面:高適二十歲,壯志少年,一心想報效報國家,一個人朝著夢想的長安出發,路上遇到李白,李白誤把高適當盜賊,誤會成就一段友誼,高適取道長安,李白取到揚州,相約一年之后再相見。
第二次會面:一年之后,高適赴約來找揚州找李白,這時李白的名氣很大,在揚州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李白放蕩形骸,飲酒作樂,見到高適十分高興,但是已經忘記和高適的約定,當晚李白上演了一出搶歌姬的游戲,讓高適看到李白花天酒地的作樂形象,高適十分不習慣這樣的生活方式,于是辭去。
第三次會面:在塞外驛站,李白偶遇高適,李白被安祿山手下追殺,郭子儀站出來替他們解圍,高適和李白聯手救下郭子儀。
第四次會面:李白來找高適,袒露心聲,訴說家事,關鍵時詢問高適自己是否選擇入贅之事,高適堅決反對,但李白為了考慮自己后世子孫的前途命運,還是有意入贅,最后,李白又征求了孟浩然的意見,孟浩然贊同。李白最終入贅。
第五次會面:分手后十年,李白給高適寫信,聲稱自己在長安混的不錯,認識很多達官貴人,邀請高適到長安相見,給高適謀求出。見面后,李白在醉酒狀態下忘記高適為何而來,李白在眾人擁簇下飲酒作樂,根本沒有時間和高適訴說心里話,高適毅然決然離開。高適在杜甫的陪同下到乾陵祭拜了爺爺。
第六次會面:李白在長安呆不下去,準備入道,讓高適和杜甫為其護法,李白成功入道后,在黃河邊上于眾好友飲酒作詩《將進酒·君不見》,成為電影的高潮部分。
第七次會面:高適平定永王叛亂,李白下獄,高適做了一個朋友應該做的事情·······
戰事進入白熱化狀態,吐蕃戰俘逃跑,把軍機泄露,吐蕃大軍壓進,一個半時辰到城下,此時,高適帶兵超近道繞至敵軍后方,嚴武將軍大軍已到敵軍前方,雙方夾擊,把吐蕃軍隊團團圍困。
唐朝著名詩人都在鏡頭中閃現,但畫面感很強,觀眾都是邊看邊跟著節奏背詩。好多人感嘆,如果小時候看了這樣的電影,就會喜歡上背詩,背詩就會成為生活中有趣的事情。
每一個觀影者都說這是一部良心制作,是中華文化傳承的優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