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面對著許多不確定性時間,需要對其進行主觀判斷,并據此作出決策,因此,對不確定性事件進行主觀概率判斷是日常生活中的經常性決策問題。然而我們常常會一種認知錯誤:忽略基礎概率。
忽略基礎概率是人們在進行主觀概率判斷時傾向于使用當下的具體信息而忽略掉一般常識的現象。
具體來講就是當人們擁有兩種類型的信息時,傾向于根據具體信息來進行主觀判斷,而把基礎概率拋之腦后,從而導致判斷結果出現謬誤。
題目一:你將有兩種交通交通工具可以選擇: A汽車, B飛機。我現在再告訴你當出事故時:
1、汽車的乘客死亡的概率為 20%
2、飛機乘客死亡的概率為90%
請問:乘坐哪種交通工具更安全?
這時候有很多人就會想當然的回答肯定是做飛機更危險啦。
這也是人們日常都會犯的認知錯誤:基礎概率忽略。
如果我告訴你兩種交通工具出事故的基本概率:飛機出事的概率是百萬分之一,而汽車出事故的概率是十萬分之一。
假設現在有100萬人,分別乘坐汽車與飛機:
對于坐 A 汽車,1000,000*1/100,000=10 人會出事故。
對于坐 B 飛機,1000,000*1/100,000=1 人會出事故。
再算算坐汽車的死亡概率 10*0.2=2 人
再算算坐飛機的死亡概率 1*0.9=0.9 人
那么你乘坐汽車的死亡概率為2/1000,000
而你坐汽車的死亡概率為0.9/1000,000
可見你是坐飛機更為安全。而對于最近因為經常聽說飛機出事故而不去坐飛機的選擇就是不明智的。
題目二:有一位叫尼赫魯的教授在一所美國的大學里面任職,他精通梵文,訂閱了《印度文化》這個期刊。他每天晚上在家里寫詩,他的癖好是收集佛像。
請問:你覺得這個教授,更有可能是一位印度文學教授,還是一位細胞生物學家?
我相信大部分人和我一樣,會猜這位教授是一個印度文學教授,因為這個問題太簡單了,他具有一個印度文學教授該有的典型特征。你想想,能有幾個細胞生物學家會精通梵文?有幾個細胞生物學家會回到家之后去寫詩、去收集佛像?
但事實上,如果你猜他是一個細胞生物學家,你贏的概率會更高。
因為在整個美國,只有一百個印度文學教授,但是卻有五萬個細胞生物學家,這就是基礎概率。
雖然尼赫魯教授的特征,和印度文學教授的特征匹配度高達90%,而與細胞生物學家的特征匹配度只有5%,但是,當你把這個匹配度乘以剛才說的基礎概率之后,你就會發現:細胞生物學家中匹配這個特征的人數為:50000 * 0.05 = 250
印度文學教授中匹配這個特征的人數為:100 * 0.9 = 90
250 / 90 = 2.7
尼赫魯教授是細胞生物學家的概率,會是印度文學教授的2.7倍。
我們為什么會犯忽略基礎概率這種典型認知錯誤呢?
根據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所著的《思考,快與慢》(《Thinking,Fast and Slow》)中的理論將我們的大腦分為兩個體系:
系統1是感性、即時、直覺、經驗反應,
系統2則是理性、延時、思考、概率的。
在漫長的進化中,為了趨利避害,我們的系統1被鍛造的無比強大,能夠在遇見危險的第一時間產生反應,這一特性的延續,讓我們即便成為現代人之后,系統1仍然在我們的思考過程中占絕大多數比例,而系統2則怠惰、懶散,能不動腦則不動腦的。
系統1導致了我們對風險的極度厭惡,因為在叢林法則中,能夠躲避風險是活下來的第一要訣。同時,系統1讓我們不會依照概率辦事,就算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統計學家,也會被系統1所迷惑,去選擇概率上并不占優勢但感情上傾向的一方。
系統1還讓我們能夠將任何看似無關的事件,讓其產生因果關系(所謂《基業長青》中的大企業成長史、事后諸葛亮、盤后分析、證券分析師選擇黑馬標的認為是目前白馬股的翻版),然而卻忽視了運氣與發生的概率。
在未來有需要做的重大判斷時,一定要提醒自己啟動系統2的慢思考,少犯忽略基礎概率這類的認知謬誤。
-vv?4?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