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界出現了“認知科學”這個流派,它掀翻了行為主義在心理學長達五十年的統治地位。
作者對這個流派從三個方面進行了介紹。
一.認知科學用計算機模型來研究人的主觀世界。
它的源頭來自一位計算機科學家,赫爾伯特·西蒙,他還有一個頭銜叫“人工智能之父”,曾經得過諾貝爾獎。
1956年,西蒙發布了一個計算機程序,叫“邏輯理論器”,它可以用數學計算的方式,完成一些邏輯命題的推演。
這件事啟發了哈佛大學心理學系的兩位年輕教授,喬治·米勒和杰羅姆·布魯納,他們就開始琢磨:有沒有可能,人的大腦本質上就是一臺計算機呢?
為了證實這個猜想,米勒和布魯納在哈佛大學成立了一個新的機構,叫做哈佛認知研究中心。他們引入了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神經科學、邏輯學、心理語言學等一系列學科,發動了一場新嘗試,這就是所謂的“認知革命”。
直到今天,這場革命都還沒有結束,各大科研機構、大學心理學系的實驗室里,認知科學仍然是主流。
二.認知科學如何幫助人?
在認知革命之前,人們認為心智能力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稟賦,難以改變。但如果把它看成一套計算過程,首先在態度上,就大大增加了人類的主觀能動性。
比如,那些出生在相似的原生家庭里的孩子,可能會發展出完全不同的個性。
兄弟兩人的父母脾氣不好、愛吵架,哥哥長大后脾氣也不好,原因是哥哥學習了父母的相處方式。而弟弟則表現得格外溫和有禮,弟弟說他經歷過原生家庭的痛苦,所以不想重蹈覆轍。
這說明人有主觀選擇的權利,就算我們無法改變環境,也可以選擇成為更好的人。
三.哲學層面的新共識
在作者看來,認知科學帶來的特別重要的變革,是讓人們達成了一種哲學方面的共識:人的主觀世界是可以被客觀認識的。
在認知革命之前,我們對心理的想象過于深奧,就像弗洛伊德把它比作海面之下的冰山,很神秘。
而認知科學最大的影響就是讓我們相信:心理學本質上是客觀的、具體的運算過程。心理學沒有那么“神”,我們的大腦不過是一臺跑算法的“機器”。這是所有人在認識層面上的祛魅,破除了對心靈的神秘化傾向。
從表面上看,這個結論很簡單泄氣。可是如果我們把心靈想得無所不能,反而會給自己增加不必要的壓力。
這些自己給的過多的壓力很有可能,讓人陷入到自責的漩渦里。
而現在,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心平氣和地對自己說:這不怪我,只是在我的頭腦里形成了不一樣的算法。
我們越是能用一種客觀研究的態度看待自己的心理,就越是能夠接納自己的不如意,同時找到改變的方向。
? ? ? ? ? ? ? 【李松蔚:心理學通識】---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