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李歐·李奧尼是一位色彩的魔術大師的話,那么這本《小黑魚》就是一場美不勝收的“視覺饗宴”了!要說這本書最吸引我的,還不是它那個發生在海里的小小的故事,而是它那迷離、如夢如幻的色彩——彩虹果凍似的水母、五彩的海草,還有那如同在風中搖曳的粉紅色的棕櫚樹一般的海葵……看久了,人都變得恍惚起來了,仿佛被一只妖魅的手扯著墜落到了海底。啊,這是一個多么美麗的世界啊,美得都有點邪乎了。我怕了。怕什么呢?因為那婀娜的水母一下子變得那么透明,好像活了過來,好像一個妖里妖氣的妖精似的向我游來……
可這一切是怎么畫出來的呢?
我是想說,李歐·李奧尼用的是一種什么技法呢?
評論界對李歐·李奧尼的贊譽之一,就是身為設計大師的他在圖畫書的表現藝術上的推陳出新。比如,像前面提到的《小藍和小黃》,是用手把色紙撕成碎片貼成的;《田鼠阿佛》不但用了撕貼的方法,還嘗試了剪貼和手繪的形式;到了《亞力山大和發條鼠》,材料又換成了日本的彩色印花紙。而在這本《小黑魚》里,他則徹底舍棄了他所喜愛的拼貼畫的形式,而是使用了水彩拓畫的技法。具體地說起來,就是先將水彩顏料用大量的水稀釋,然后再涂出或是用實物拓印出魚、水母及海草的形體與背景,因為水多色淡,畫面便充滿了一種如在水中的透明感。
不過,請你注意,那一大群密密麻麻的小紅魚可不是一筆一筆畫出來的,是作者刻了小紅魚形狀的印章,一個一個蓋出來的。如果細辨,這印章似乎有兩種。因為印章蓋得有輕有重,加上有些地方稀一些,有些地方密一些,一個時而分開、時而聚攏的浩浩蕩蕩的小紅魚群就躍然紙上了。
還有,你發現了嗎?這魚群中惟有一條小魚是用手畫出來的,對了,就是那條小黑魚。李歐·李奧尼自己就曾經這樣說過:“我惟一用筆畫出來的,就是這個英雄。”如果從視覺的角度來看,它確實給予了小黑魚這個主人公一種強烈的存在感。與那一大群看不清眼睛的小紅魚不一樣,他是未來的領軍人物,所以這條小黑魚一出場,李歐·李奧尼就給他畫上了眼睛。這一方面是賦予了小黑魚靈魂,另一方面,也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一個伏筆,與最后那個激動人心的場面遙相呼應。當后來小紅魚們游成了一條大魚的形狀時,小黑魚不是發出了“我來當眼睛”的聲音嗎?
至于這本書的主題,看似很淺顯,不過就是一個齊心協力的故事。用一句我們熟悉的口號來說,就是“團結起來就是力量”。
對于孩子來說,這種淺嘗輒止的理解并沒有錯,可實際上,透過這個貌似簡單的故事,李歐·李奧尼是想傳遞給我們另外一層意思。這本書一共有十四個場景,其中小黑魚孑然一身在海里徘徊的場景,竟占了七個。而且這七個場景,李歐·李奧尼可謂畫得嘔心瀝血,深海、水母、大龍蝦、怪魚、海草、鰻魚以及海葵,一個個被畫得美輪美奐。他總不至于是為了向孩子們普及海洋知識吧?當然不是了,這才是全書的***,李歐·李奧尼想對我們說的話,全都潛伏在這七個場景里面了。因為直到這時,小黑魚才開始去發現自己生活的世界是怎樣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自己又是怎樣一種存在?一句話,小黑魚學會想了,學會了想的小黑魚成長了。在原版書里,當小黑魚對那群躲黑影子里的小紅魚說“可是你們不能老待在這里啊,我們一定要想個辦法”時,這個“想”字是用的大寫——THINK。這樣說起來,或許小黑魚的自己發現,才是這本書的一個深刻的主題吧!
在創作這本《小黑魚》之前,李歐·李奧尼毅然決然地拋棄了他在美國所有的光環,返回意大利,整個身心地投入到了圖畫書的創作之中。他后來就曾把自己的這個姿態,比喻為一條名為“Swimmy”的與眾不同的魚。
有一位名叫薇薇安·佩利的女作家、前幼兒園老師,曾經在紐約訪問過李歐·李奧尼,她告訴他,自己班上的孩子們總是想好奇地知道,在他創造的所有形象中,哪一個是他?她還告訴他大多數孩子都把他想像成田鼠阿佛。于是,他走到一堆他自己的書前,拿出一本《小黑魚》,然后用一支棕色的蠟筆在小黑魚上畫了一個圈,那是一個很大的圈,他又在下面畫了一條橫線,最后他在橫線上寫下一個大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