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子黃黃
《歡樂頌》里安迪的弟弟小明,他的精神病單單是遺傳的嗎?難道跟他出生不久就被母親丟在敬老院不管不顧沒有一點關系嗎?網上那些裸拍的女孩又是怎么一回事?同性戀除了基因突變,還有什么原因造成的?孩子是剖腹產好還是順產好?孩子聽話就是好嗎?孩子網癮、早戀我們要大動干戈嗎?孩子叛逆怎么辦?這些都可以在本文中找到一些答案。
一、夫妻關系是家庭的核心
參見上一篇文章: 為何家會傷人?(一)
二、分離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題
(1) 媽媽是嬰兒的鏡子,但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
世間萬事萬物,都是我們的鏡子。你看著一個事物,那個事物因你的注目而得以存在。媽媽,是每個人生命中的第一面鏡子。如果媽媽總是帶著微笑和喜悅地去和嬰兒互動,嬰兒就會覺得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被愛的。媽媽這面鏡子若打開得很少,或者打開時都是兒童在極力討好魔鏡,就易導致一個結果,一個人對別人的反應極度在意。
一個人對別人的反應極度在意,一個人太脆弱,很少是寵出來的,而多是幼時沒有被看見。一出壞孩子,我們常說的是,這個孩子被寵壞了,被“溺愛”慣壞了,實際上父母根本看不到他。
一旦孩子得到的愛足夠多,形成了一個健康的自我,ta就不會順著父母了。順父母意的最佳前提是,孩子缺乏存在感,ta的價格感都有賴于父母及其他人的認可。
有健康自我的人,ta會很愛父母,但ta做事情,首先從自己的感受出發,而不是服從父母的語言。假如一心希望孩子孝順,最好是做一面冷漠殘酷的魔鏡。
比如一位女士,她很容易被無助感侵襲,原因是她原生家庭中,父母及其他親人很少看見和關注她,她沒有任何底氣與任何人抗爭。婚后組成新家庭后,她覺得自己也不能堅持正確意見,丈夫和婆家人都很固執,會強力打壓她的意見。她的丈夫,其實也被一種無助感侵襲,但一直裝大男人主義。因為她遭受的痛苦遠勝于他,所以她覺得他這點事情就讓丈夫表現無助,她瞧不起也不理解。
后來她經過心理咨詢后,意識到自己對丈夫的瞧不起,從某天開始,她放下了這種心態,也體會和理解、接納了丈夫的無助。后來,她迅速強大起來,非常有力量地與丈夫、婆婆及其他人抗爭。以前,她任何一個抗爭都導致婆家人聯手打擊,但現在,丈夫不再裝而與她同盟,其他婆家人也在一兩個回合中放棄自己的錯誤意見而尊重她。
這個故事說明,當她碰觸丈夫的無助時,也碰觸了自己的無助。如此一來,她不僅與自己內心有了鏈接,與丈夫也有了鏈接。與自己鏈接,讓她強大起來,與丈夫的鏈接,讓他們之間有了愛和理解。
我們說父母要看見和關注孩子,但需注意的是,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父母不要試圖扮演孩子的決定者,而是應該給孩子獨立探索的自由。父母的指責是用愛給孩子提供一個人安全的環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時孩子的自由。
父母一開始就提供了答案,那孩子如何觸摸這個世界最真實的感覺?父母要學會偷懶。愛與自由,缺一不可,而如果ta既獲得了充分的愛,又獲得了充分的自由,ta一開始就會是一個“成為自己的人”,而最終也勢必會成為一個自我實現者。
(2) 分離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題
無論分離有多疼,我們必須這樣做,因為——分離和愛同等重要,它們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主題,他們一起作用,讓一個人成長,讓一個人成為他自己。
處理分離,咨詢師榮偉玲說,會出現三種結果:
第一、成熟分離。一邊給予愛,一邊堅定地告訴孩子或親人,你是你,我是我。這樣一來,關系仍然親密,但關系中的兩個人都擁有獨立而健康的人格。
第二、拒絕分離。這樣的關系不一定親密,可能還非常惡劣,但關系中的兩個人必然會黏在一起,仿佛在演愛與恨的雙簧戲。
第三、單純分離。雖然名義上是親人,但拒絕愛與親密。如果兩人都是成人,這種關系很難維系,如果是親子關系,那么孩子會遭到難以挽回的傷害。沒有分離,孩子不能成人,沒有愛,孩子一樣不能長大。
人的一生中,歸結起來,有三個重大分離:
第一個分離:分娩
出生,是一個人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的分離。分娩,不僅對孩子痛苦,對媽媽也是一個考驗。
現在流行剖腹產,媽媽不必遭受分娩之痛的折磨,孩子的頭部因沒有遭受擠壓,形狀更漂亮,應該也更聰明。
但是,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質疑這一非自然的過程。有研究發現,剖腹產的孩子挫折商偏低,承受挫折能力偏差。
心理學家則認為,自然分娩的疼痛是母子之愛的一種高峰。沒有經過這個疼痛,媽媽的生命知覺沒有那么強烈,會恍惚覺得這個孩子是醫生創造出來的。這樣一來,母子關系在一開始就出現了斷裂。
當然,在特殊情況下,如果自然分娩很危險,剖腹產則是上選。
第二個分離:與媽媽的“分手”
與媽媽的心理分離,是一生找那個最關鍵的分離。這個分離處理好了,可以為孩子學會成熟分離——享受親密,同時享受距離打下良好的基礎。而每個懼怕親密或懼怕距離的成年人,他們的問題幾乎百分百地可以回溯到與媽媽心理分離的問題上。
著名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經過大量細致的觀察,將三歲前的新生兒分成了三階段:
1、正常自閉期。從出生到1個月,這個階段的嬰兒大部分時間用來睡覺,他需要撫摸和照顧,但仿佛只沉浸在自己的簡單世界里。
2、正常共生期。2個月到6個月大,這個階段的嬰兒將媽媽和自己視為一體。
3、分離期。6個月到36個月大,嬰兒逐漸意識到,媽媽是媽媽,自己是自己。
分離期又分為四個亞階段:
(1)身體分化期(6-10個月)。嬰兒從身體上意識到,媽媽是另外一個人。
(2)實踐期(10-16個月)。嬰兒學會走了,ta熱情地探索周圍世界,開始愛上自己,覺得自己非常強大,對媽媽好像不再那么依戀,這像是一個背叛期,嬰兒“背叛”了與媽媽的親密關系。
(3)和解期(16-24個月)實踐期的最后讓幼兒備受挫折,ta明白了自己的弱小,于是重新依戀媽媽,比以前更依戀。想比前一階段,這個階段的幼兒膽子更小,變得什么都怕。他們越來越明白,媽媽是另外一個人,但又發現,沒有媽媽他們無法獨立。
4、個體分化期(24-36個月)。如果媽媽尊重幼兒自己探索的需要,而且一直保持這個形象,那么幼兒就會認同媽媽,他心中就會有一個“積極媽媽”。媽媽的愛讓幼兒找到了自己,他心中的“我”是對媽媽的內化。
第三個分離:與家的分離
這一過程從幼兒園開始直到我們成人才結束。為什么有媽寶男,媽寶女?就是因為初期親子關系造成的模式開始發揮威力。
有個打工仔上初中了,那個學校都是住校生,只有他例外,因為嚴重依賴媽媽,他每天晚上都要回家,早上又再趕去學校。因為老被同學笑,最后退學了。
原因是他長到五大三粗了,媽媽才拒絕和他睡一張床,但這太晚了。他說媽媽并不情愿和他睡一張床,但他一死破賴臉求媽媽,媽媽就會心軟。
媽媽與孩子過分親密,拒絕與孩子分離,過分關注和侵擾孩子的空間,孩子就越沒有自己的空間。
與家分離的三種模式:
成熟分離:愛家,但又喜歡獨立。
拒絕分離:戀家,無法獨立。
單純分離:逃離家庭,拒絕與家庭繼續保持聯系。
溫暖的過客:在與家分離的過程中,我們有幸會碰上這樣一種人——你認為他們很重要,他們也很喜歡你,無條件地尊重你,但同時又不與你黏在一起。這樣的人哪怕只是我們生命中的一瞬間,ta也會對我們起到治療的作用,他們會將我們拉向成熟的分離模式。
(3) 男孩歸爸爸,女孩歸媽媽
讓一個男孩成為男人,讓一個女孩成為女人,這是正常父母的自然期望。而3~6歲是關鍵期,也就是“俄狄浦斯期”,即兒子親母反父,女兒親父反母,他們期待取代同性父母和異性父母建立唯一的關系。
如父母有意無意順應了孩子這個愿望,比如媽媽讓兒子知道自己在乎他更勝于爸爸,或者爸爸讓女兒相信,愛她勝于媽媽。這樣,ta依賴異性父母,對同性父母敬而遠之。
在兒子(女兒)面前指責爸爸(媽媽)無能,這不僅會讓爸爸(媽媽)受傷害,也會讓兒子(女兒)看不起爸爸(媽媽),從而ta不愿意認同爸爸(媽媽),進而不認同男性(女性)角色,這樣在以后成長過程中遇到一系列問題。譬如只結交異性朋友而難以融入同性的圈子,甚至可能會產生錯覺,自己是屬于異性那一類的,最終可能會發展成同性戀。
父母關系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而且也是孩子以后進入社會、與他人建立關系的模板。
海靈格強調:“在一家庭中,丈夫和妻子之間的關系有優先權,做父母的切不可為了’愛孩子’而忽略配偶。
如果只試圖愛孩子,卻不愛配偶,甚至阻止孩子去愛配偶,那你就會發現,無論你怎么努力,無論你的配偶是多么不堪的人,孩子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男人成為男人,女人成為女人,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3~6歲會打下一個非常關鍵的基礎,但如果男孩成為有魅力的男人,女孩要成為有魅力的女人。他們不僅要進入同性父母的世界,還要進入同性的大世界,結交更多同性朋友。我們可以結交異性朋友,但首先屬于同性的世界,與同性結交,可以讓男性補充男性的能量、女性補充女性的魅力,這才是和諧健康的關系模式。
(4) 寵愛自己——溺愛的心理真相;溺愛=過度地阻礙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內在小孩”,其內容是對自己童年的體驗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內化。溺愛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父母‘內在小孩’的投射到了現實中的孩子身上,他們無節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節制地滿足自己。
有時大人又覺得,愛自己不對,他們只好拼命去愛孩子,給孩子自己認為好的一切。這樣看起來很好,但問題是,這樣很容易會忽視孩子自身的需要,尤其是成長的需要。
溺愛有兩種:包辦型和縱容型。
包辦型父母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不喜歡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縱容型父母,孩子要什么給什么,不管多么小,多么不合理,都拿出全部力氣去滿足。
包辦型孩子大部分都失敗了,他們一生都無法離開父母而獨立生活,少部分孩子成功了,但覺得沒有為自己活過。同時包辦型的高度溺愛都伴隨一個高要求:好成績。包辦型溺愛是交換性的,父母替孩子安排好一切,但孩子要回報一個好的學習成績。包辦實際上就是以愛的名義摧毀孩子的感受,剝奪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機會。結果就是,孩子迷失了自己,他們是為父母而活,不是為自己為自己而活。
溺愛等于過度地阻礙,愛你會導致好的結果,而不會導致傷害,導致傷害的一定不是愛。溺愛中長大的人挫折商低,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出現嚴重的逃避行為,再者他們的脾氣很大,很容易對著父母發脾氣,嚴重還會對父母拳腳相加。
網上曾流傳一個故事,一個男孩要媽媽買玩具,媽媽不答應,他一把揪住媽媽的頭發,有人過來解圍,他反應更加激烈,還掐住了媽媽的喉嚨,最后媽媽被迫給他媽買了玩具。
溺愛讓孩子和父母成為了生死敵人,這刺激了很多人的神經。孩子變成“狼心狗肺”、“白眼狼”又能怪誰?
看不得孩子受苦其實是自己的問題,其實是不想讓自己的“內在小孩”吃苦。比如,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想拿一個十米外的玩具,大人懂了他的意圖,于是動作迅速把玩具拿給孩子。
多次發生后,孩子會是什么感受?最孩子來講,不在拿到球,而在于拿球的過程,通過自己的努力拿到球,他感受到自己的成長,成功的喜悅,而不是無能,不是產生“大人很強大,我很弱小”的挫敗感:ta做不了什么,ta必須依靠父母的幫助。
正常長大的孩子會堅信,盡管遭遇到了挫折,ta仍可以考自己實現他的愿望,而被溺愛的孩子則習慣性地認為,ta可以靠別人實現ta的愿望。將自己夢想的實現寄托在別人身上。
看到孩子的真是存在,發現孩子的真實需要,并幫孩子實現他的需要,這才是真愛。要尊重一個幼小孩子受挫折的權利,讓孩子獨自探索,是一件無比重要的事。
比如孩子想洗碗,想拖地,那就讓他試試,之后才收拾孩子留下來的混亂局面。
(5) 對物質的追求是對愛的渴望;密不透風的“愛”源自自私
網上,有些女生為買高檔的衣服,蘋果手機,不惜被裸拍,有些孩子為買Ipad賣腎等等,這些故事真可怕。深層原因是大部分是因為對愛的渴望。
在他們眼里,這里東西都是愛的象征,這些東西在他們眼里,如同幼兒睡覺時離不開的泰迪熊,只不過生理年齡決定了他們的力量遠大于幼兒。
對于每個人來講,媽媽都是我們生命中的第一個重要客體,而承載母愛的其他客體即是過渡客體。比如有些孩子鐘愛一個小枕頭或小毯子,對于他們來講,這些小東西上面有母愛的味道。如果有一天,孩子突然明白母愛是無形無質的,就會放下對過渡客體的執著;如果母愛的累積不夠或母愛稀少,這一領悟沒有發生,孩子就會對有形的母愛載體非常執著。
健康成長的孩子可能會對泰迪熊很有感情,但他們不容易癡迷,而太癡迷于泰迪熊的孩子,都可能是兒時獲得的母愛太少。體悟到無形無質的愛,才會知道,愛是有靈魂的。看不到靈魂,就不知道自己的尊貴,也不知道事物的尊貴。所以才會今天要這個,明天要那個,索求無度。
這些孩子看起來是被“溺愛”壞了,但其實并非是溺愛,而是缺愛。我們一直強調,孩子要形成穩定的安全感,需要一個條件——在三歲之前,和媽媽生活在一起,沒有嚴重分離(超過兩個星期的分離即為嚴重),而且與媽媽的關系有很高的質量。
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就會渴望獨立空間。很多父母意識不到這一點,在他們眼里,孩子就是永遠不懂事的孩子,他們時時刻刻為孩子操心。雖然他們知道這樣不好,但仍放不開手,很多孩子的問題其實是家長的問題。比如有些孩子偶爾上上網、打打游戲就被定義為網癮,被認為妨礙學習。
有些家長總是特別想知道自己孩子在想什么?其實沒必要那么徹底了解他們想法,只要孩子守住了“好好學習不做壞事”這一底線,就不要總想著和孩子談心。不要總把眼睛盯在兒女的“問題”上,尊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意愿,放手讓他們去發展,他們的叛逆行為自然會消失大半。多豐富自己的生活,改善與配偶的關系,從其它方面來填補自己的無聊空虛和情感空間。
(6) 精神分裂如何發生,痛苦的童年為神經癥“播種”
對一個人而言,最可怕的是,ta認為重要的感受,卻紛紛被周圍人說,你不應該這樣,你應該那樣。
比如有些父母或家人的行為讓受害者十分痛苦,但大家卻說這是愛ta的表現。他發現他的痛苦沒有一個人理解,且所有人都覺得他不該痛苦,他應快樂并感恩這個施加者。比如一個學生受了傷害,但學校不給支持,回到家,父母也說,老師虐待你是教育你。最后,ta只得分裂。又比如在印度,被強奸的女性都不能報警,因為會被警察奚落甚至還有可能反被警察強奸,這樣,她也只能分裂。這些都是在制造分裂,最可怕的難道不是,別人都說,虐待你的人是愛你的嗎?
請“看見”痛苦者的痛苦,不要粗暴的評判,不要往相反的方向說。你以為你在讓ta看到正能量,殊不知,你在繼續將別人往分裂的深坑里推。感受被看到,才是就是最好的治療。
精神分析認為,精神分裂癥等重型精神疾病的源頭在于極度糟糕的母嬰關系。這可以理解為,嬰兒期的重要感受沒有被父母看到,這些感受就成為破碎的裂片,嬰兒無法整合這些裂片。
而神經癥(包括神經衰弱、強迫癥、焦慮癥、恐怖癥等等)也產生于幼年發生的一些創傷事件。對孩子來說,這些創傷都是“不能承受之重”。五歲之前的人生階段是人格發展的關鍵階段,如果兒童在這一階段遭遇嚴重創傷,ta就會埋下患病的種子。如果以后的人生階段再一次重復了類似的創傷,ta就會爆發相應的心理疾病。創傷越早,患病越重。
(7) 青少年太聽話不是好事,孩子有問題,大人先自省
“少年不識愁滋味”只在詩里,現實卻是所有人的青春期都充滿著莫名的憂傷,這是青春期的特點決定的,因為青春期處于一個不斷“喪失”和改變的階段。
青春期的孩子都有一對矛盾的心理沖突:脫離對父母等親人的心理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前者意味著喪失,后者意味著獲得。后者大于前者,雖有憂傷,但孩子感覺自己的生命整體上是積極向上的。前者占了主要地位,就會被抑郁主導。
我們的文化,喜歡好孩子。好孩子,在家聽父母話,在學校聽老師話。
但“好孩子”容易有兩個惡果:
一是叛逆期推遲。從十二三歲開始到青春期的基本結束,是我們生命中第二個叛逆期,正常情況下,這個階段的孩子都很叛逆,不聽父母的話,什么事都要自己來,努力脫離父母及重要親人的依賴,走向獨立,從而在18歲左右形成一個完整的“自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但“好孩子”沒有正常的“叛逆期”,導致惡果之一就是叛逆期延期,比如有些人中年辭去父母安排的好單位,有些人離婚,因為婚是父母安排的。
二是缺乏生命力。太好的孩子,會有一種通病:缺乏激情。因為他們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了滿足父母及家人的期待。父母要督促他們,他們也要督促自己,才能繼續努力下去。他們總覺得“缺了點什么”,可能缺的就是激情。
為了防止青春期孩子陷入抑郁,父母需要懂得一下幾點:
(1)理解孩子的叛逆心理。叛逆是正常的,父母尊重孩子,ta叛逆心理就會減弱。
(2)給孩子充分的獨立空間:正常情況下,不要太想“孩子在做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心理變化非常劇烈,他們什么都想嘗試,今天是這個,明天就不知道是哪個了。
(3)青春期之前,孩子崇拜和依賴父母,青春期后,對父母的崇拜減半,孩子會重新崇拜新的偶像,不再對父母言聽計從,父母要明白這種轉變的積極意義。
(4)不要對孩子偶爾出現的強烈叛逆行為比如離家出走、早戀大動干戈,要反思這些行為是不是孩子對父母強烈控制的一種反擊。
(5)孩子進入青春期后,不要再把“乖”“很聽話”還當作優點。相反,做父母的應該感到焦慮和擔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把孩子推向獨立。
(6)謹防孩子陷入抑郁。如果孩子比較叛逆,你起碼不用擔心ta會自殺,因為叛逆的孩子一般比較有生命力。相反,太聽話的孩子,父母就要擔憂。因為抑郁的一個重要源頭,是本來向外的憤怒不能表達,轉而指向自己。叛逆的孩子容易向外表達憤怒,而好孩子則容易將憤怒憋在心中,最終攻擊自己。評定標準:話少、行動少、情緒少。
最后,專家、家長和老師都很難有一套嚴格科學的控制手法讓青春期的孩子健康成長,應該讓他們獨立成長,讓他們自己去體味生命的酸甜苦辣,并最終成為自己。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