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是一本講述技能培養方法的書。這本書總結了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多年來對不同領域中的杰出人物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套的行之有效訓練方法。很多人都知道“一萬小時定律”。這一定律充分肯定了“練習”的重要性,但只是片面的強調了時間的投入。《刻意練習》則更進一步指出,只有使用正確的方法進行練習,才能達到杰出境界。
全書的內容大致分為4塊。第1-4章介紹了什么是刻意練習,以及刻意練習背后的大腦機制;第5~7章對于如何使用刻意練習的方法給出了一些具體的建議;第8章討論了“天賦”對技能培養的影響;第9章對刻意練習方法的應用前景進行了展望。這篇筆記只關注前兩部分內容。
需要注意,這是一本講述抽象學習方法的書,而不是為某個領域的學習提供建議。雖然在案例中介紹了一些針對具體問題(比如記憶數字、完美音高)的訓練方法。但是如果想要把書中的方法應用到自己的學習實踐中,還需要下一番功夫去尋找或設計具體的練習方法。
什么是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的方法包含4個要素:
- 第一,刻意練習需要有定義明確的目標。想要在某方面成為杰出人物,必須了解自己跟杰出人物之間的差距在哪里,并且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同時,只有長期目標也是不夠的,還需要將其分解為多個階段性的小目標,“積跬步以至千里”,逐漸進步。
- 第二,刻意練習需要專注。
- 第三,刻意練習需要建立反饋機制。要取得進步,必須清楚的了解自己當前的狀態,哪些地方需要提高等,這些都是通過練習過程中的反饋得來的。
- 第四,刻意練習需要適當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在練習的過程中,要不斷挑戰自己的水平,給自己提出略高于當前水平的目標,從而促使自己進步,避免故步自封。
作者將具備以上4點要素的練習稱為“有目的的練習”,但這并不是刻意練習的全部。刻意練習只有成功的創建了正確的心理表征,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心理表征”這一說法比較抽象,可以把它理解為做事情的方法。比如對于書中“記憶數字”這個案例,“心理表征”就是能夠幫助自己正確記住數字的一些聯想方法,而所謂“創建正確的心理表征”,可以理解為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記憶方法并對其進行強化。
刻意練習之所以能有效,是因為人腦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已經有無數的研究證明,經過足夠時間的訓練,即使是成年人的大腦,也能發生顯著的結構變化。比如倫敦出租車司機的大腦海馬體體積明顯大于平均水平。而刻意練習的過程,或者說創建心理表征的過程,就是對大腦進行訓練的過程。因此,要想成為某方面的專家,首先需要進行有目的的練習,然后還要在練習過程中找到正確的方法,當這些方法通過反復練習被強化到近乎本能的程度,就足以成為該領域的杰出人士了。這就是刻意練習的本質。
怎樣進行刻意練習
在工作中應用
在工作中運用“刻意練習”的方法,首先需要糾正三個錯誤認識:
- 第一,天賦決定能力。
- 第二,工作時間越長,能力越強。如果不能提升技能、更新知識結構,工作多年的人并不一定比剛畢業的學生水平高。
- 第三,只要努力就能提高。
其次,邊學邊干。舉一個公司開會例子。在開會過程中,每位演講者都選擇一項特定的演講技能要求其他與會者進行關注,并且在演講結束后進行反饋。這樣每次會議對于演講者都是一次練習的機會。
最后,磨刀不誤砍柴工,創建訓練工具能夠提高練習效率。
在生活中應用
- 尋找好的導師。導師不一定是該領域里水平最高的,但一定要有足夠的教育經驗。導師能夠作為練習時的反饋,指出你的缺點和不足,還刻意幫助創建正確的心理表征。導師的能力應當跟自己的水平相符,當水平提高時,需要及時更換導師。
- 練習需要保持專注。如果保持注意力的能力比較差,可以縮短每次練習的時間來保持專注。
- 沒有導師進行指導的情況下,可以自己設計練習方法。這里介紹了富蘭克林練習寫作的方法:選擇《觀察家》雜志的文章為目標,嘗試自己去寫同樣的內容,對比自己的文章和原作的差別,然后再次進行模仿。通過反復的“模仿->思考->再模仿”,逐步提高水平。
- 當水平進入停滯階段時,可以嘗試改變練習中使用的方法,通過尋找新方法來突破瓶頸。另一方面,要找出制約水平的具體缺點,并逐一攻克。
- 保持動機。不能持之以恒是很多人都面臨的問題,單是這一個話題都夠出一本書的。這里簡單概括書里給出的建議。首先要明確:意志力不存在。沒有正確的方法,想要靠“意志力”堅持一件事是不可能的。保持動機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個是減弱放棄的動力。具體方法包括:預留固定的練習時間,保持不受打擾;保持好身體;控制練習時間。另一個是增強繼續的動力。如果用正確的方法進行練習,練習的成果本書就能成為堅持的動力。要堅持下去,還需要一點自信,相信自己通過練習能夠大幅提升水平。獲得親人和朋友的支持,也能增強自己的動力。最后,將長期目標分解成可控的小目標,也有助于保持動機。
成為精英的4個階段
這部分內容以“波爾加三姐妹”的成長歷程為案例,描述了精英的培養過程。盡管大多數人都不會成為精英,但是并不妨礙我們追求自我提升。為人父母希望培養孩子一技之長的,可以關注前兩個階段。培養特長需要科學的方法,并不是去興趣班報個名或者每天逼孩子練琴這么簡單的。希望提升自身水平的可以關注后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產生興趣(啟蒙)。興趣的產生主要來自于身邊的人,比如父母和兄弟姐妹,換句話說就是環境的薰陶。要培養孩子的興趣,父母要先從自己做起,給孩子制造相應的氛圍。有研究表明,杰出人物大部分會選擇父母感興趣的領域或行業。這個階段父母的關注非常重要。另外,兄弟姐妹之間的相互競爭和激勵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第二階段:變得認真(入門)。這個階段需要有一位合適的導師來引導孩子進入某個領域。父母和導師的表揚與激勵能夠幫助孩子保持練習的動機,不過最主要的動力必須是內在的,也就是前一階段培養的興趣。當孩子越來越多得感受到練習的成果時,也會越來越多得從中獲得自我認同,而堅持練習的內在動力也會越來越強。“只有那些花了數年時間苦練某項技能的人,才會自然而然地喜歡上那一技能”。
第三階段:全力投入(精進)。這個階段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可能還有金錢)來不斷提升技藝。這里有一個比較重要的觀點是,大腦的適應能力要遠遠強于肌肉和骨骼,即使在成年之后,也會隨著訓練的深入發生變化,從而創建正確的心理表征。所以說,better late than never。
第四階段:開拓創新(突破)。到達這個階段,就已經可以產出創造性的成果了。事實上,創造性本身也是來源于不斷的重復。創新性的成果,在外人看來似乎是突然的質變,而實際上則是一個方向上小的進步不斷累積而成的。關于這個問題,我還是有些心得的。以前讀論文的時候發現,一些通常認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典論文,在之前的研究成果里都能找很多具有相似性的東西。如果愿意去深挖,其實可以發現這些思想背后的演化軌跡。蘋果掉在頭上想出萬有引力這種傳說,只不過是不明真相的人們想當然罷了。
總結和思考
回顧書中的內容,可以發現這些方法其實并不是什么全新東西。“刻意練習”所強調的各種要素,在讀這本書之前,我都已經或多或少都已經有所了解,比如明確目標,比如建立反饋。盡管如此,讀過這本書之后我依然感覺受益匪淺。這本書把所有這些要素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整套系統而清晰的方法。每一個追求卓越的人都應該讀一讀。對于尚處在懵懂之中的人,這本書可以為你指明方向,開啟新的可能。而已經走在正確道路上的人,也可以把它當作一碗雞湯,讓自己在前進的路上快馬加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