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作家華萊士對著畢業生演講時說:兩只年輕的魚兒在游泳,恰巧碰到一只年長的魚兒。年長的魚兒對兩條小魚點頭致意并說:早上好,孩子們!今天的水怎么樣啊!兩條小魚兒向前游了一會。其中之一看著另外一條說:水是什么東西啊?……水就是習慣,我們每天都被不假思索的選擇和無形的決定包圍著。”一個很形象的故事,結束本書,也讓習慣這個詞,更容易理解。
? ? 《習慣的力量》這本書,語言相對簡單,讀來很流暢。先撇開內容不談,單從英文學習的角度,是一本很好的讀物。用最簡單的詞句講故事,反而生動有趣,更能引人入勝。作者杜希格先生獲得過美國國家科學院新聞報告獎、國家記者獎、喬治.伯克獎、杰拉爾德.勒伯獎并入圍2009年普利策獎最終提名。果然要多讀些新聞工作者的文字,可提升語言的應用能力。自己鞏固和學習英文是讀這本書的出發點,每天1小時閱讀是慣性行為,對語言的欣賞和內容的品鑒吸收是本書給我的明確的回報。
? ? ?回到內容。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是常識。但是具體要怎么做,才能養成習慣,好像沒有人告訴我們。杜先生在這本書中,就非常明確的提出了他的觀點:習慣的養成是有科學的路徑的,即“習慣回路habit loop”。簡單明確的提示(cue),可見或可感知的獎賞(reward),慣例的行為(routine),這三個要素形成的閉合回路。按照這個路徑,假以時日,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一個習慣。這類似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在這點上,人和狗好像區別不大。
? ? ?書中也說明一個習慣一旦養成,想要徹底消除是非常困難的,而通過改變三要素中的某一個要素來變更習慣,也相對要來的容易些。
? ? ?習慣應該是符合飛輪效應的。開始的時候需要自律和堅持,隨著時間推移,會覺著越來越輕松,直至自身形成慣性,甚至自動力。
? ?針對個人,組織乃至整個社會的行為習慣,都適合同樣的方法論。雖然作者列舉非常多的成功案例,也搜集了非常多的科學研究資料,來支撐他的觀點,但是終究需要自身體驗和實踐,才能驗證有效與否。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雖然沒有過多的強調主觀意識的重要性,但是一個堅強的意志力和自律精神,配合作者給出的方法,一定會有效果,自律給我自由。想要改變些,就得有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