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延不絕的天山總是擋在茫茫戈壁灘的盡處。在北疆的幾天里,來去匆匆地隨著旅行團騰挪雀躍,卻總是在天山的懷抱里蹦來跳去,就像孫猴子在如來的掌心里折騰一樣。
對于天山,一直有一種朦朧的向往。一個是因為小時候看那些神話故事里的人物,有很多是在昆侖山、祁連山、天山一帶居住,他們都生活在虛無縹緲間,偶爾管一下人間的不平之事,獨來獨往,法力無邊,行善的多,作惡的少,即使作惡,也是邪不壓正。09年駕車走青藏線,沿祁連山拐上昆侖山,既領略了它們的遼闊壯美 ,又覺得一片死寂,猙獰可怖。人跡罕至的地方最適宜人們杜撰各種神話。另一個是天山出明月,蒼茫云海間,神秘的不得了,出人物出故事,所以成就了梁羽生、金庸這樣的武俠大家。
天山的天池,因為是傳說中周穆王和西王母約會的地方,更是被歷代的文人演繹附會。天池的導游們念叨最多最順口的就是李商隱的《瑤池》:“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據《穆天子傳》等書記載,周穆王愛好旅游,他有八匹駿馬,每天能走三萬里。他曾經到過瑤池和西王母約會,臨別的時候,西王母作歌相送,說過“愿子毋死,尚能復來”的話。周穆王也作歌相答,表示三年以后一定再來。后來,周穆王經過黃竹,天氣很冷,遇到許多受凍的人,就做了三章《黃竹歌》表示哀憐。這首詩的素材就來自于這樣的本事。這本來是勸諷那些為求長生不老而亂吃金石之藥的人的,即使是像周穆王這樣吃過王母娘娘的萬歲冰桃的人,仍然逃不脫一死,何況凡人!
不過,在我想來,阿姆憑窗,穆王爽約,好像總有一點癡情凄清在里面。天上也好,凡間也罷,神仙也好,世人也罷,總有不完不了的愿,總有想做而不能做沒有做的事。面對時間的永續無盡,面對幻滅與眷戀的糾纏縈繞,生命的本質和意義何止是無奈兩個字可以囊括。
在天池的時間很充裕,但我沒有遠走,只端著相機以自己為中心掃了一圈,就悠著步行下山了。不過天池的景色確實很美,云杉樺林相間,墨綠吐翠,秋染金樺。天池宛如明鏡,藍天映襯,白云撫慰,明亮而靜謐,仿佛怕打擾了依窗獨立的王母。
瑤池阿母與穆王的繾綣為天池增加了一份神秘的美。我總以為蓬勃的青春產生熱烈的愛情,這是年輕人的事,就像春花秋月,夏雨冬雪一樣自然不過。以王母娘娘的年齡(事實上誰也不知道)應該不會再為那個穆天子轟轟烈烈驚天動地了,也許只是李商隱的一種附會或者寄托罷了,何況到現在我們還沒有聽說過玉皇大帝有綠帽子戴。
下山的路上,阿母不曾相送,倒是李商隱陪了一路。“人間重晚晴”,我總感覺李商隱的詩具有生命的經驗和參禪的意味,最適宜于中年人來讀,年輕人容易被他的哀傷、頹廢所彌漫。比如“蠟炬成灰淚始干”,讓人感覺有無限的哀怨,其實蠟炬成灰是一種付出,是生命的又一種狀態,生命在找到值得付出的對象以后才會變得充實飽滿,才會有意義。頹廢嗎?一點沒有。
李商隱還有一首《暮秋獨游曲江》的詩:“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在這里,“身在情長在”才是真正的主題,寓心于身,情由心生,只要肉體的存在,一切的情感就沒有終結。他一點也不朦朧,直截了當:珍惜此生此情此景,人生苦短若夢,一醒就是千年。
我相信,穆王已去,但只要李商隱的《瑤池》在,長生不老的王母就會永遠的被寂寞下去。
以上是為天池作的小游記,留檔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