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從看到一位老師請我推薦幾本書開啟一天,我很高興的找了幾本發給他,包括《自我關懷的力量》《復原力》《心流》《教室里的正面管教》和《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我也從其中拿起《復原力》來翻,在我去店里修腳等待的時候,我看了會,書中的一段給我啟發:如果你希望在家里或工作中更有耐心,就要增長“耐心”這種內在力量。首先,你需要尋找機會去體驗耐心的感受,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耐心中能夠讓你感到愉快的部分,比如保持冷靜和放松是多么好的感覺。無論耐心還是其他心理資源,都是一種心態,享受這種心態有助于你將其變成一種積極的心理特質,并根植于你的大腦。這段描述很重要,也是一種很細微的指導,我們常常被教導要有耐心,而如何去培養這樣的心理品質呢?這里給了路徑的指導,去捕捉這樣的時刻,充分體驗它帶來的美好感受,然后身體就會記住它,這樣的體驗和聚焦其實就是把這種心理資源放大,讓它成為被身體充分注意的體驗,由此才會不斷創造這樣的體驗?身而為人,因為安全與歸屬的需要,一些防御性的機制和感受常常會攫取我們的注意,會放大那種危險和恐懼,深陷其中而不自知,所以我們常常會被不好的體驗抓住。學會培養好的體驗,讓我們的身體越來越熟悉,并逐漸活出這樣的感覺,是可以不斷實踐的。
我很感恩這樣細節的指導,這會讓我聯想到兩個體驗和經歷,先說第一個,看到一篇文章,關于如何對掉舉的心理狀態進行調整,例如看到外面太陽很好,對于自己沒有出去活動心有不安,這里有兩個過程,首先是對天氣好有一個執取和認同,然后有一個觀念出來,就是天氣好應該出去,然后就對沒有出去感到不安。這樣的心里過程的抽絲剝繭讓我很受益,同時還有當意識的這一刻,對前一刻的接納和允許也許就是,哦,那一刻的我感到內疚,有點糊涂,這一刻我又便聰明了。這樣的把我并不看成是不變的,甚至每一刻都在變,都不同,沒有一個固定的我,這樣的理解,也讓我放松了很多,原來我不必在這一刻還批評上一刻的我,因為這一刻的我已經和上一刻不同了。這樣的感覺讓自己對“我”的要求放松了很多,不必那么板著面孔,時時警惕了。
第二個體驗是,那天送兒子去高鐵站,車很多,有兩條左拐道,我在靠右邊的一條,這時我看到左邊有挺長的空擋,啥你也沒想就往左打方向盤,后面的車鳴笛,這時我才意識到自己這個舉動很突然也很莽撞,肯定憋著后面的車了,心里有點歉意,默默的說了句對不起。拐過彎道,要進入站口,本來以為只有右邊有兩個車道進站,別往那邊猶豫,又發現左邊也有兩個進站道,于是便把車往左邊開車,但畢竟過來得有點遲,后面的車很快上來了,我只能在旁邊等著開進車道,我慢慢往里挪,左邊一輛車似乎逼得很久,它跟前面的車貼得很緊,我沒機會挪進去,開窗,對對方說,可以讓我先進去啵?對方說,剛才就被你憋了一下了,原來是這樣,是我不對在先,雖然接著我有機會先進去,但是我把車擺正乖乖的等在旁邊讓他先進。我體會了當時我的心情,似乎很平靜,沒有著急也沒有抱怨,也許是因為我看到時間還充足,所以沒有涌起那些情緒,我跟在車流后面,等一會,挪動一點點,很平靜,也沒想著看哪邊更快一點,就這么老老實實的跟在車后頭挪,我這條道的車等得還挺久,旁邊道挪了幾次了,可這邊還沒動靜,我也不著急,就這樣把兒子送到入站口,然后我心中生起了幾個字,不爭不搶,不給別人添煩惱。我想起自己以往開車的著急,爭搶的緊張,其實也快不了多少,但那好像是下意識動作,不由自己控制,自然生起的競爭一般,耗費了自己多少心力,而此刻,我收獲了平靜與放松,多么難得的珍稀之物,我體驗到,原來不爭不搶是這么好的體驗,怪不得有的人是愿意慢慢的等,慢慢的走,對自己也很有耐心,那一刻我體驗到的感受便時時在我的心里漾起,讓我覺得可以不爭不搶,不緊不慢。淡然處之,不慌不忙,這也是我需要培養我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