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欲減少一分,天理就恢復一分,天理恢復一分,就距離天道近一分,這就是圣人。
多思不若養志,多言不若守靜,多才不若蓄德。凡人皆以克己成,縱己敗。道乃天地自然之道,在于敬天愛人,克己修身。任何一種模式背后都有思想支撐,否則,模式只能是形式,如烈日下的冰塊,總會融化。立志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并帶領20名有志之士一起拎成一股繩。
做一個安靜并善于傾聽的有德性的人。儒家系統里面制造出來了神一樣的人物,堯舜孔子和周公。
生活在社會體系,即必須明白其中的規律,必須遵守讓體系正常運轉的德行,也就是道,格物并致知。社會上沒有好壞之分,只有由不統一到統一的過程,只是由獨樂或者無知到眾樂或恍然大悟的過程。
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社會,必須有他運轉的規律,所有生活在這個體系里面的人,都需要不斷的優化完善并遵守這個規則。然后幫助大家認識這個規則。
人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且一個集齊各種形態的群體,生態。你要想活得最為自由自在,就必須徹底融入進去。
例如:
作為人,只是一個普通的人,而不是作為領導者的人,更不是作為一個企業救世主的人。
稻盛和夫就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人,他毫不猶豫的與普通人的生命感與價值感相連接。
他明白一個淺顯的道理:一個企業能屹立,不是靠一個神一般的人物,而是靠所有員工眾志成城的努力才能做到。站在員工之上的人,永遠都不明白何謂正確。
用稻盛和夫的話說就是,管理者想要喚醒員工內心的良知,就必須要與他們處在一個頻率上,如此才能引起共鳴。而不能處在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
每個人都是擁有良知的圣人,你所做的不是領導人家,而只是把他們的良知激發出來,和他們一起創造未來。
有人曾問王陽明,讀書不能記得,該如何?王陽明回答,要曉得就是了,為什么要記得。你把書上的道理倒背如流,可不能去實踐,有什么用?
王陽明說過,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必須要有自己的是非。而這個是非就是跟自己的心是否切合。
在我們現實中有很多人,看到名人的語錄就馬上就實行,表面上看是在知行合一,實際上,你仍然再外部的規則,而不是你的內心在知行。
心外無道理,心外沒有任何管理制度。世界上最好的管理制度,就在你心中。發揮你的良知(良心+智慧),你就能找到最自得于心的管理制度。
稻盛和夫那段話的標題是:看腳下!不要看嘴巴!說的其實就是知行合一的問題,真正的“知”是自得于心的“知”,不是被外界的束縛遷著鼻子走。當一個人活在各種各樣的外在的理念和真理中時,用王陽明的話來說就是,你在逐物,而不是在煉心。
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在工作中,都是修煉心性的道場。別人的話只能做參考,如果它和你心不符合,那就是一文不值。
心學對領導者最基本的要求很簡單:目標清晰,情緒穩定,不受任何干擾地直奔目標行進,是最簡單的管理和工作方式。縱然你得到神仙著作的管理天書,也沒有腳踏實地的干活做事來的踏實有效。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周公制作禮樂,是個圣人就能做到,那在他之前的堯舜為什么不做?孔子刪述六經這種事,周公也能做,那周公為什么不做,非要留給孔子?
他解釋說,其實周公也想做堯舜的偉業,孔子也想做周公的偉業,但因為周公所處的環境不允許他做那樣的偉業,他遇到的情況就是要制禮作樂。孔子所處的環境也不允許他去做周公那樣的偉業,他遇到的情況就是禮崩樂壞,他必須要刪述六經,以正人心。
這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呢?那就是,別人的成功是無法復制的。每個人要做的不是去復制別人的成功,而是只需要自己用功,“先有個明的工夫”,那就能創造一種屬于自己的成功。
天時、地利、人和,古今中外的成功者都離不開這三點因素。而這些因素都是動態的,是視不同環境、情況而定的,時過境遷之后,你想去復制別人的模式,這就好比刻舟求劍。
記住一點,別人的成功無法復制。人家有人家的命,你有你自己的路。這不是宿命論,而是客觀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