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有個杞國人擔心天會塌下來,于是就吃不好飯,睡不著覺,后來遇到一個智者從天體構成的角度(當然只是從當時對天體的認知程度了)對他進行了開導,終釋疑惑。
這就是傳說中“杞人憂天”的故事。曾經,每次被問起來自哪里,都要跟別人解釋半天是杞縣而非淇縣或祁縣,免不了要提一提杞人憂天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那里,逗得大家一片歡笑,好像我們杞人就是喜歡庸人自擾。
2014年12月,河南開封申報的“杞人憂天傳說”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實杞縣也是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也是杞國的都城,古稱“雍丘城”。
杞國是我國歷史上自夏朝立國,一直延續到戰國初年的諸侯國。杞國國君為姒姓,是大禹的直系后裔。雖然國土面積不大,杞國國祚卻延綿1500多年,在杞縣建都就長達1000余年,直到杞武公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740年杞國從杞縣遷都至齊、魯之間的淳于一帶重建杞國,后來于公元前445年被楚國滅亡。
至今,已在杞縣境內發現眾多的夏、商、周文化沉積。至于為什么叫杞,傳說與杞縣境內多杞柳而得名。秦朝時在這里置雍丘縣,五代時期改為杞縣,可謂是縣因古國名,國因柳名。
杞縣是一個農業大縣,也是一個人口大縣,據統計杞縣有120多萬人,從古至今,一批批優秀的人才在這里出生,在這里成長,為故鄉為國家為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例如商朝時期的伊尹,他為商朝初年著名賢相丞相、政治家、思想家,也是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還是中華廚祖,是中原菜系創始人,他歷事商朝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五十余年,為商朝強盛立下汗馬功勞。
漢朝時期的酈食其,他以其三寸之舌游說列國,為劉邦的”統一戰線“做了重大貢獻。他在楚漢戰爭后期,游說了齊國歸順。酈食其去世以后,劉邦分封時很掛念他,仍就破例封其子酈疥為高粱侯,組建他在劉邦心中的地位。
東漢時期的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蔡邕是杞縣圉鎮人,因官至左中郎將,后人稱他為“蔡中郎”。著名才女蔡文姬就是蔡邕的女兒,現如今圉鎮還有文姬故居遺址。
當代有新華通訊社原社長穆青,穆青是當代著名新聞記者,他的新聞作品、新聞主張和新聞實踐都是20世紀我國新聞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的事跡被廣為傳誦也與穆青等人的報道有很大的直接關系。
中國工程院院士、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杜祥宛也是杞縣柿園鄉萬寨村人,他曾主持核試驗診斷理論和中子學的系統性研究,是我國新型強激光和微波研究的開創者之一。
如今的杞縣人遍布國內外,有不同領域的專業學者,也有政商界的精英。未來“杞人憂天”的故事會傳播更遠更廣,因為杞人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