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其實源自白鴉課程的作業:畫美團的系統全局圖。為了完成作業,我看了美團官網上媒體報道一欄的文章,目前共 31頁,每頁看了 5 篇左右,再加上搜索競爭對手的文章,一共看了 200 多篇。
把美團從上線到現在的路線梳理了一遍,發現那個經歷過千團大戰的美團的一步步戰略真是精彩啊,完全可以拍一出年度大戲。另外結合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分享給大家。
從開創到千團大戰
2010.3-2011.10
隨著 Groupon 的成功,國內追隨者們紛紛在 2010 年的 3 月上線了第一批團購網站。大都先開在北京,再向其他城市擴展。那個時候的團購,沿襲了 Groupon 的模式,一天團一個商品。
一開始,拉手網以極快的速度成了行業第一。
從2010年3月18日成立至今,拉手注冊用戶數量已經突破300萬,月均訪問量突破3000萬,開通服務城市超過100座,2010年交易額接近10億元,并且仍以每月100%的速度成長。在不到1年的時間,拉手網......成為目前國內最大的團購網站。
引自 2011.11 創業邦 《拉手網為何這樣“紅”》
拉手網創始人吳波信奉“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迅速開城、拿融資、招人。想在極短時間拿下市場份額,融資上市,坐穩老大。
而同一時間的美團,沒有選擇這樣激進的打法。(當然他們那時也沒拿到什么錢。)在拉手網開到100 城的 2010 年 6月,美團還只開了不到10個城市。
后來,資本一度瘋狂,上演了千團大戰。
在知名投資機構凱鵬華盈里…的馬征…描述剛開始的時候,投資機構還會關注創始人背景,管理經驗等硬性條件,后來變成了“很多后進來的投資人大家根本不看,基本上一聽團購這個事,看看你這個人長的還可以,就把錢放進去了,然后我們意識到不能再等了。”
引自 2018.3.23 36kr 《中國生活O2O十五年沉浮錄,何處是歸途?》
團購同質化嚴重,吳波選擇砸廣告樹立品牌。2010 年 12 月,拉手網拿到 B 輪 5000 萬美金投資。在那一年11月左右開始,拉手網投放了北京、上海的地鐵廣告并開啟了團購網的廣告大戰。當時,高朋網、滿座網、人人網(當時還是大佬)旗下糯米網都進行了大量廣告投放。
2011 年 4 月,拉手網拿到 C 輪 1 .1 億美金投資。緊接著就簽下葛優代言投放了一批廣告??梢姰敃r吳波拿到投資就投廣告。
美團也曾動搖過。當時有消息說廣告預算 1 億多。不過最終沒有選擇打廣告。
2011 年 10 月底,拉手網赴美 IPO 失敗。這件事給了國內團購的投資者很大的打擊,緊接著又是資本寒潮(原因不具體探究了,據說那幾年上市的中概股都跌破了發行價,中概股不被看好。),很多團購網站(是的,還是 PC 為主的時代)在此時紛紛倒閉。
到了 2011 年 12 月左右,團購頭部剩 3 強:拉手、美團、窩窩團。月銷售額過 2 億,所謂“2 億俱樂部”。
這一階段有兩點我覺得很有意思。
| 說好的“唯快不破”呢?
這不是幾乎被奉為互聯網成功鐵律的嗎?
在千團大戰中,關于美團為什么活下來了,文章們的觀點都差不多,包括不打廣告有錢過寒冬、重視技術提高運營效率、重視用戶推出很多服務政策等都和“快”不沾邊,是在修煉內功。
其實我覺得,吳波的這套思維并沒有什么問題,如果不是 IPO 失敗,團購的格局可能會被改寫。雖然最終也會暴露內功不足的問題,但可能也還有時間去解決。
但是我們在運用“唯快不破”戰略的時候,也應該注意這個業務的本質是什么, 是適合百米沖刺的打法,還是馬拉松還是其他呢?如果是馬拉松,那么在有求快思維的同時也要注意修煉好內功,尤其在你沒法背靠各種爸爸,很有錢可以讓你隨便玩的情況下。
就像白鴉在團購剛出來時說的一樣:
這一模式銷售的主要是服務類產品,國內市場地域廣闊,每一個城市消費特征和市場資源的差異性,決定了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非標準化,這就必然無法快速復制商業模式,快速擴大市場占有率。
引自 2010.4.8? 新浪網 《王興:創業是為了預知未來》
| 外部如此瘋狂的情況下,王興是怎么做到保持自己的節奏的?
大眾點評的張濤說過
大眾點評前兩輪融資都是幾百萬美元,一直沒有錢。第三輪融了 1 億美元,突然看到這么多錢,就一下子覺得公司這么強大了,很牛逼.......
有錢或是沒錢都是一種壓力。沒錢也就算了,有錢時的壓力來自公司內部。我們覺得公司有錢后,發現拉手網在投廣告,糯米網投得也很兇,商戶認可他們我們不再像以前那樣精打細算,1 億人民幣就這樣出去了。我們還算是一個穩健的公司,當時都這樣做了,所以,我覺得錢多真害人。
引自 2016.11.9 36kr 《大眾點評張濤:以往成功的經驗,可能下一步就成為了你失敗的根源》
查了一下,大眾點評第一次融資 1 億美元是在? 2011 年 4 月,此時確實是團購鋪天蓋地打廣告的時候。
前文提到,王興也曾動搖過,曾放消息說廣告預算1億多。但最終沒有迷失,也一定是頂住了內部外部的重重壓力。在大家都在燒錢砸廣告,認為這是一個快速搶占市場的游戲時,他可以看清楚這個業務的關鍵點在哪里并按自己的節奏繼續開城、做服務。
無論外界怎么瘋狂偏離本質,保持對事物本質的判斷,走一條短期看不到成效且孤獨的路。有時候,尤其是對馬拉松式的業務真的很重要。
梳理了一下美團、拉手拿到融資的時間點和做的事情,可以看一下他們拿到錢都做了什么,有錢和沒錢的時候打法是怎么樣的。
從團購巨頭到超級平臺
2011.10-2015.10
2012 年 2 月,美團推出貓眼電影(當時叫美團電影)。3月,月銷售額率先過 3 億。8 月,月銷售額過 5.8 億,成為行業第一。9月,當時頭部是五強,除了前面提到的 3 個,還有點評、糯米網。
2013 年,布局酒店團購。5月開拓三四線城市。2013 年,美團的電影票占了團購電影票 50% 的市場,酒店團購占市場的 70%。
2014 年,布局外賣。5 月,拿到 C 輪 3 億美金投資。6 月重金投放廣告。當時大概占了團購 55% 的市場。
2015 年 1月,拿到 D 輪 7 億美金融資。10 月,和行業第二的點評合并。從此真正坐穩了團購老大。
這個階段我感興趣的是:
剩 3 甲的時候美團做了什么殺出重圍?
選擇垂直行業的標準是什么?
2014 年市占率 55%,不是已經贏了嗎,為什么又做廣告了?
為什么 2013 年的時候是做垂直業務的時機?為什么重點不是開城了?
| 剩 3 甲的時候美團做了什么殺出重圍?
從圖中可以看出,2011 年還有 3 個“2 億俱樂部”,從 2012 年 3 月起,美團銷售額保持了好幾個月的快速增長,并最終成為第一。
這個階段的文章里沒有太多的業務策略或產品策略,但我們看到 2011 年底的時候,原阿里 B2B 副總裁干嘉偉任 COO 了,他幫美團建立了一支地推鐵軍??赡苤饕蚴沁@個。
| 選擇垂直行業的標準是什么?
有一篇2014年的文章說,當時餐飲行業的規模大概是萬億,婚慶是 8000億,酒店和 ktv 差不多是3000億,電影是百億規模。
那為什么在選擇垂直行業的時候,美團先選了規模較小的電影,而不去選婚慶、ktv 呢?
對此,美團二把手王慧文是這么說的:
這是很關鍵但很難一句話回答徹底的問題。有兩個宏觀標準,這個行業在未來一段時間會不會發生大變化,另一個是這個行業消費者或者商家是不是對現狀滿意?如果前者的回答是yes,后者是no的話,就有試的空間。
引自 2017.11.18 搜狐網 《美團點評新增共享汽車 資本市場解讀超級平臺價值》
這個回答確實太宏觀了一點....所以猜測他們認為婚慶和 ktv 在短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吧...
| 2014 年市占率 55%,不是已經贏了嗎,為什么又做廣告了?
廣告在什么時機打、怎么打,還是很有講究的。千團大戰時,王興沒有大規模砸錢做線下廣告,而是專注于做了線上的精準的投放。(當然,主要也是因為當時沒錢...)初期沒有急著樹立品牌,而是重點做了口碑營銷。事實上,當時團購還是新鮮事物,彼時大打廣告也相當于幫競爭對手教育了用戶。
而到了 2014 年,雖然市場占有率 55%,但是剛剛做成老大,要和第二梯隊拉開差距呀!(當然也是因為拿到錢了.....)
目前,美團網市場份額已達到55%,9000萬用戶,70%交易來自移動,行業格局已經明朗,在這一時機進行品牌強化成為其市場營銷方面的重要策略。產品加品牌,兩方面同時發力,可以進一步甩開大眾點評、糯米,擴大競爭優勢。
引自 2014.5.21 donews? 《美團已露王者氣:是時候砸廣告了!》
| 為什么 2013 年的時候是做垂直業務的時機?為什么重點不是開城了?
這題不會阿,求大神解答...
超級平臺之后
2015.10 - 至今
2016 年 1 月,美團外賣占外賣市場份額32.3%。2月,成立家裝事業部。4 月, 貓眼電影成獨立公司。
2017 年 2 月,在南京推出美團打車。4 月,推出美團旅行。
2017 年 12 月,組織架構調整。事業群分為:
新到店事業群:到店餐飲、餐飲生態、到店綜合支付等。
大零售事業群:外賣、生鮮等。
出行事業部
原來的酒店旅游事業群
2018 年 3 月,在上海推出美團打車。
太彪悍了,我只有一個問題:
| 美團為什么啥都做,且都能做好?
王慧文是這么說的:
越來越聚焦的趨勢導致已經被占領的市場后進者很難進入,但是超級平臺有個好處,可以不斷在上面增加品類。美團點評雖然只有七年的歷史,從團購起家又做了電影票、酒旅、外賣等很多品類,但已經做到了中國市場的數一數二的超級服務平臺服務。互聯網最大的成本是獲客成本和物流、配送成本。這兩個因素的固定成本很高,可變成本很低,有非常強大的規模效應。所以平臺要么做大,要么出局不是危言聳聽的事。
引自 2017.11.18 搜狐網 《美團點評新增共享汽車 資本市場解讀超級平臺價值_搜狐汽車》
關于產品策略的思考
梳理完了美團傳,主要看了它的業務戰略,再來聊聊產品策略。
| 每天只推出一款產品的場景,為什么在團購剛興起時可以,現在不行了呢?
這個引申出來的問題其實是:我們什么時候需要適當給用戶限制,什么時候給他選擇的自由?就像在 2010 年11月左右,有些人曾嘗試這樣的模式:用戶提出需求讓商家定制商品成團。為什么不行呢?
我暫時沒有很好的答案,感覺可以單開一篇文章寫寫~
| 我們什么時候談用戶粘性?
拉手網剛推出時,走的是 groupon + foursquare 的模式。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后者,當時很火的簽到應用。吳波對自己的這一發明頗為得意。認為團購的用戶沒有粘性,而簽到可以很好地粘住用戶。
先不說簽到是否真的能增強粘性。一般我們總覺得一個功能能讓用戶更有粘性就是好的。但是在有些情況下,用戶粘性優先級也沒那么高。
首先,看產品提供的價值是什么。團購提供的是低價和便利。用戶不容易有粘性,只要有更便宜方便的(或者干脆就是更便宜的)產品,用戶可能就走了。其次,看業務所在的階段。團購初期,重要的還是用戶規模,用戶粘性沒那么重要。
再有就是短期粘性和長期粘性的問題。短期還是看價格,簽到之類有趣的行為刺激不如價格有效。而看長期粘性,還是基本的服務、易用性等。
最后,再來幾枚橫炮,看互聯網史總是猝不及防一波年代感:
放眼望去,工位上盡是80后的面孔,年輕得一塌糊涂。
為了吸引關注,王慧文還公開懸賞,稱推薦入職者將獲得iphone 5+Macbook Air 11+ipad 2的獎勵。
《忘記引自哪里了,這不重要》
提到的參考資料:
2011.11 創業邦? 《拉手網為何這樣“紅” 》? http://www.cyzone.cn/a/20110111/182093.html
2018.3.23 36kr 《中國生活O2O十五年沉浮錄,何處是歸途?》http://36kr.com/p/5125274.html
2010.4.8? 新浪網 《王興:創業是為了預知未來》 http://tech.sina.com.cn/i/2010-04-08/16384034544.shtml
2016.11.9 36kr 《大眾點評張濤:以往成功的經驗,可能下一步就成為了你失敗的根源》http://36kr.com/p/5056147.html
2017.11.18 搜狐網 《美團點評新增共享汽車 資本市場解讀超級平臺價值》http://www.sohu.com/a/205188953_579461
2014.5.21 donews? 《美團已露王者氣:是時候砸廣告了!》http://www.donews.com/idonews/article/3024.shtm